阜阳三中韩涛 阜阳三中:学生上讲台 课改有效果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20日,走进阜阳三中新校院时,教室里的场面跟记者记忆中的有些差别.课堂看起来有点"杂乱"--全班被分为八九个组,六个人围在六张桌子拼起的"大桌子"边,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教室的走廊上时而传来争执.时而传出笑声-- 从坐着听到站着讲 学生拿起课堂"教鞭" "我们小组不认为'我们在树上就代表成长',只能说孩子们贪玩,不希望下树--"5月20日上午,阜阳三中的上课铃声刚刚落下,高二(4)班的学生吴凡就迫不及待地在课堂里&quo

5月20日,走进阜阳三中新校院时,教室里的场面跟记者记忆中的有些差别。课堂看起来有点“杂乱”——全班被分为八九个组,六个人围在六张桌子拼起的“大桌子”边,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教室的走廊上时而传来争执、时而传出笑声…… 从坐着听到站着讲 学生拿起课堂“教鞭” “我们小组不认为‘我们在树上就代表成长’,只能说孩子们贪玩,不希望下树……”5月20日上午,阜阳三中的上课铃声刚刚落下,高二(4)班的学生吴凡就迫不及待地在课堂里“嚷嚷”起来。

在吴凡看来,他对现在讨论的《树是村庄的历史》,有不同看法,就需要表达出来,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不同组的代表站起来进行“说教”。 尽管看起来有些“胡闹”,但这种从坐着听到站着讲,学生执掌课堂教鞭的变化,在三中的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就是要把以前学生只能听的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独特理解的真正学堂。”阜阳三中党政办主任罗杰告诉记者,以前三中,课堂都被当作是学生听讲的地方,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学,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机会,使得学生接受知识很被动,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无法实现。

这种状况的改变发生在2011年。

“我们课改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就是改变课堂里学生的角色。”罗杰介绍,在课改中,该校把每一个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一节课的学习,主要过程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进而让每个学习小组的代表把自己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由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挑战。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其知识掌握水平。”罗杰说,课改刚开始时,很多家长都对这种孩子当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非常担心,但是现在,如果不是目前这种模式,他们反而会极力反对。

从硬灌输到善引导 老师成了问题摆平者 和吴凡不同,当记者来访时,高二(25)班王蓉蓉正拿着手中的一张试卷,兴致勃勃地翻找着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对她来说,这种看似普通的试卷,似乎就是带领她找到知识宝藏的“藏宝图”。 “如果说过去的教学,以向学生硬灌输知识为主,那么现在的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三中的历史老师韩涛告诉记者,带来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这张看似普通的试卷。

韩涛告诉记者,以前,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几乎全靠老师的“逼”和“灌”完成,直到课改正式实施,仍有不少老师对“填鸭式”以外的教学方法,很不习惯。

然而,随着课改的全面铺开,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全面被引导式教学所取代。 “对老师来说,课改是一种解放,也增加了不少压力。”韩涛说,一方面,引导式的教学,直接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只需要通过一条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然后对学生自主的学习成果、问题进行点拨;另一方面,这种脉络的梳理,也就是学生在每一个堂课前预习所需要的导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要通过大量的工作,确保这种导学案能够真正发挥引导作用。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觉得都不像老师了。”韩涛开玩笑说,很多老师都认为,从硬灌输到善引导的教学转变,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让老师们成了问题的摆平者,甚至是带领孩子们畅游知识圣地的导游。

为了学生更好发展 向课堂要效率 “我们三中进行课改已第三个年头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新课改还是任重而道远。”数学老师张敬科感叹,三年来,凭借着课改的成功实践,阜阳三中的教育教学成果逐渐丰硕, 2012、2013连续两年,该校本科升学率超90%,居全市第一。

2013年,更是拿下了保送名牌大学人数、自主招生获加分资格人数等多向指标的全市“桂冠”。

但是,这丰硕成果的取得,并不代表课改就应该“原地踏步”。 “课改更多地要求老师发挥‘导’的作用,针对学生存疑的地方进行补充,但是坦白说,现在的课改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这两方面取得的效果,来得并不比传统教学方式突出。

”张敬科介绍,也正因此,该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在致力于继续对课堂“动刀”,实现高效课堂,特别是寻找“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契合点。 “我们已经走在课改的路上了,也就是说这条路不能回到原点,只有不断走下去。

”罗杰说,“一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的想法已经深深印在了全校老师的心里,尽管课改的成果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但他相信,只要抱着这种想法,课改会在适应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近。 见习记者 杨燕  本报记者 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