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关于就业 熊丙奇:大学生就业和道德有关吗?
原标题:大学生就业,和道德有什么关系?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格力副总裁陈伟才说,重点大学学生应是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国家要成为制造强国,最需要这些人才,但他们并不是流向中国企业,这是很可悲、很可怕的事。他建议重点大学的一些主要学科,在学生毕业去向上应有一定限制,不能占用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又离开了培养你的国家。
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传统制造业,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这不能靠限制学生的选择,规定某些学生必须到某个行业就业来解决。而必须提高传统行业自身的吸引力。
我国早从1993年就开始推行大学生毕业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化,鼓励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可以起宏观调控作用,但主要是以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为推进招生公平和就业公平,委培招生、定向招生也进一步压缩,就是实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也没有强制要求毕业学生必须回原籍所在地就业,而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并不否认,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有的过于功利,有的学生就在乎薪资待遇,只要另外一个企业、岗位,给出更高的工资,就跳槽,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让学生有职业的理想、抱负,不要仅仅追求金钱,而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而与之对应,每个行业,都必须从职业角度,思考如何给人才实现理想、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空间。
在指责大学生目光短浅、浮躁之前,要问这个职业,究竟对人才有哪些吸引力?假如这个职业给学生的薪酬低,但能对每个员工,提供可以预见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企业中实现自我成长,那么,这也会打动人才;而如果薪酬很低,企业文化死气沉沉,对人才论资排辈,谁会放弃其他薪酬更高的工作到这里来,即便来了,企业又能用什么方法将其留住?另外,如果企业确实急需大学生人才,为何不和大学合作,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为学生做职业规划教育,把企业建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平时不到大学里去,直到招聘时才行动,这是我国不少企业的做法。
而有些外企,则很早就到大学里去做宣讲,招募实习生,与大学合作办学等等。这才是吸引人才"更靠谱"的方式。
当然,如果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而且靠行业自身的能力,很难招聘到优秀人才,那么,国家可以采取扶持政策。而具体的扶持方式,也不是规定某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到某单位,而是提高相关岗位的待遇、补贴。比如代偿学费、特别奖励等,至于学生愿不愿意选择,这还是学生的权利。
对于少数特别急需人才的特殊行业,政府还可以有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给学生求学上的资助,并对其提出到相关行业就业的要求,但就是如此,也要给这些学生选择退出的权利。
人才的职业选择,现在已经在去道德化,不再把就业去向,选择某一行业、职业,和道德联系起来。诸如,多年前,很多人把留学人才回不回国与爱不爱国联系起来,认为回国就爱国,不回国就不爱国。后来,大家意识到,这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人才个体的选择问题。
还有人把选择到基层、农村工作,视为道德高尚,这无疑是在变相指责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工作者,就有道德问题。更令人尴尬的是,那些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几年后准备离开基层到城市,他们也遭遇"道德困境";还有教师职业,也一样,以前不少地方、学校以教师是最崇高的职业,来给教师戴高帽,后来发现这顶帽子没多少愿意带,由于待遇低、非教学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
每个个体会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需要的是职业去给从业者创造实现职业理想的环境,而不是用道德去绑架。所以,作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不能用所谓去中国企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留在国内,就是爱国;到外企就是为外国人打工这样的过时、陈旧观念,而应该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去改变人才成长的环境,去关注大学生的培养。
需要用市场观念,去解决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而不能采用计划思维、行政手段,这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