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敏为什么不能嫁哈利:英国人的等级与种族观念
《哈利波特》风靡整个世界,单单电影即在全球收获将近80亿美元票房,小说销量早在2011年即达到4亿册,还带动了盈利能力更持久的DVD、在线游戏、主题公园等。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小巫师在东亚的魅力丝毫不输欧美。去年墨西哥导演吉尔默德尔托罗向日本动漫前辈致敬的好莱坞大制作《环太平洋》在日本遭遇票房滑铁卢后,就有评论感慨,《哈利波特》系列之后,好莱坞在日本已经没有像样的拳头产品了。
英国小说加美国资本,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英美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之所以说又一次,是因为英国的流行文化,经过美国资本的包装、传播,首先征服美国,继而借助美国这个平台红遍全球并不是孤例。音乐方面,有披头士、滚石、U2、酷玩等著名乐队,当年披头士登陆美国时之火爆甚至被惊呼为英国入侵(BritishInvasion);电影方面,除了《哈利波特》系列,还有007系列、福尔摩斯系列等等,更不用说杰森斯坦森、凯特贝金赛尔、凯特温丝莱特、雷德利斯科特、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英国演员和导演(后二者分别是《黑鹰坠落》和《盗梦空间》的导演);大卫贝克汉姆退役之后仍在全球拥有超高人气也令人惊讶不已。
言归正传。《哈利波特》中,哈利和赫敏郎才女貌,被众多哈密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最后赫敏却嫁给了三人组中的罗恩,连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森都认为,罗恩不一定真的会让赫敏幸福,哈利其实更适合赫敏。那么,才貌双全的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故事的主角哈利呢?这里从英国人根深蒂固的等级和种族观念为诸位看官解读一番,并非严肃学术论证,仅博诸君一笑。
中国人对等级差异、民族差异并不敏感,中国人不习惯从等级、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夷夏之辨的标准是文化,而不是民族、种族。而且,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一向较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是明证。相反,在国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再者,欧洲一直有着区分贵族与平民的传统,社会阶层较中国固化,流动性较低。这些都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很基础的问题,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等级地位尤其重要,这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首先,故事的几个主角:哈利、罗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当然,他们都是英国人。但是,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稍微留意下他们头发的颜色,就会发现,罗恩和他的父母、兄妹(包括金妮)的头发都是红色的,马尔福父子的头发是铂金色(浅金黄色)的,哈利的头发偏黑,赫敏则是一头褐色头发。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不是同一个民族的。
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凯尔特人。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将这个岛屿变成帝国的西北省份,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文明史。凯撒在不列颠遇到一些当地的土著人,这些部落的来源不明,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确定。不过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功夫理会更多的细节,凯撒给他们起了个拉丁语的名字:凯尔特人,在凯撒的战地日记里,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
罗马帝国晚期国运衰落,老家大致在现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冲入罗马帝国境内,肢解了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国家,史称日耳曼人大迁移。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就是这场大迁移的结果。日尔曼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代名词,其实这个名称也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日耳曼人还在部落状态,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称。日耳曼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分别是撒克逊(Saxons)人、盎格鲁(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迁移到了不列颠岛。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语A相当于今天英语的E,后来就演变成了英格兰England。
撒克逊人留在德国的部分同族,以族名命名了现在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州(Sachsen)。朱特人,把部落名称写在了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Jtland)上,一般翻译为日德兰半岛。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之后,互相联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团结起来征服当地人。当地的罗马人本来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战争,就针对原住民凯尔特人。大部分凯尔特人被杀或者沦为奴隶,少数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凉地区,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了苏格兰人的祖先,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了威尔士人的祖先,西北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则成了爱尔兰人的祖先。后来开发北美的殖民运动中,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大量爱尔兰移民,现在美国NBA里还有一支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简单的说,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凯尔特人是红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日照稀少,纬度越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是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哈1的开场亮相,马尔福和卫斯理一上来就剑拔弩张,听到对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作为胜利者的后代、纯种贵族的德拉科马尔福向来以自己的血统和浅色头发自豪,而鄙视罗恩的民族,因此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重提卫斯理家的红头发。英国观众都能看明白,马尔福肯定是纯而又纯的盎格鲁撒克逊族,罗恩肯定是凯尔特族系之一。夹在中间的哈利呢?哈利是黑头发,为什么马尔福不歧视黑头发的人呢?前文提到,英国最早的文明史始于罗马帝国,欧洲各国都已罗马文明为自豪,就像战国中的齐楚燕秦吴越各国都以周礼为尊、以自已有姬周血统(至少是母系)为荣一样。哈利的黑头发,是他血统高贵的象征,他拥有和凯撒一样颜色的头发!作为日耳曼人征服者后裔的铂金色头发的马尔福,瞧不起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裔罗恩是正常的,但在罗马人后裔黑头发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贵血统了。
赫敏头发是褐色的,这意味着她是个普通的英国人,她头发的颜色是大多数英国人头发的颜色。这就涉及到英国人的等级观念。在早期的英国历史中,无论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凯尔特人,内部都已经发生了阶级分化。有人以农牧业、手工业等为职业,也有人专门以战争为职业,即武士阶级,其领袖则称为王,这些职业大体上都是世袭的。日耳曼民族大迁移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武士战胜了凯尔特武士,成了英国贵族(严格地说还有后来的维京人、诺曼人,这两族也属于广义上的日耳曼民族),大部分凯尔特人或者被征服成了奴隶,或者和盎格鲁撒克逊族的平民混杂在一起,融合成现在的普通英国人,也就是平民。
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点。号称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法定的贵族国家。英国女王作为贵族之首,她既不是民主竞选的,也不是推选或者指定的,而是依照血统原则继承的。女王之下,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会贵族、法律贵族等共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上院),和剩下几千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下院),理论上是平级的,二者加上国王,共同构成英国政治的中枢英国国会。历史上,上院曾经拥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权力。即使在贵族制度高度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09年,英国才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英国最高法院,此前上院一直是英国的最高上诉司法机构,也就是说,最高司法权一直在贵族手中。贵族精神对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民间对贵族精神的追求,比上流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戴安娜王妃实际上是伯爵之女,却被王室宣传为平民王妃,并引起全世界的疯狂追捧。
现实中的贵族和平民,对应着《哈利波特》中的一对常见的概念:纯血(pureblood)和麻瓜(muggle)。麻瓜(muggle)是罗琳创造的英语单词,词根来源于mudblood,blood是血统,mud是泥巴,因此中文译成泥巴种。在英文中,mud可以引申为肮脏、混杂。Muggle或者mudblood,翻译成汉语中的杂种应当更准确。这个词的关键,就在于混血。贵族和平民的分界线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血统。平民不介意血统是否混杂,而贵族们则坚持近亲结婚。贵族认为,优秀的人群如果世代坚持近亲结婚,其后代就会特别优秀,或者说,对于优秀的人群来说,近亲结婚有利于这个人群长期保持优势。这就是英国王室即使因为遗传的血友病屡次减丁,也坚持只和其他王室通婚的原因。子女的头发的颜色是由父母决定的,金发和金发生金发,红发和红发生红发,金发和红发多混杂几代,颜色就不那么纯粹了,就成了普通英国人的褐色头发。在儿童文学作品里就简化成:纯红和纯金是贵族,褐色则是平民。在英美主流文化中,坚持人种、出身方面的歧视或曰区别对待(discrimination)是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顺便提一句,原著作者罗琳女士今年接受《泰晤士报》专访时坦承让赫敏嫁给罗恩是个错误,这是她最初的构思,纯粹是个人决定,与文学没有太大关系。与文学没有太大关系或许说明罗琳女士当初确实是根据英国人的等级、民族观念来构思故事情节,只是后来考虑到《哈利波特》红遍全球,其他国家、地区的观众、读者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内涵,如此考究也就没有必要。不过,此文提醒大家,标榜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国,歧视其实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