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伯龙花鸟画 齐鲁画派先驱花鸟画风格分期研究
二十世纪的齐鲁画坛,花鸟画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鸟画的题材、形式十分丰富,题材不仅只有花与鸟,昆虫、水族、飞禽、走兽也包括在内,有工笔、写意、白描、兼工带写、水墨、中西融合等多种技法,以及各种技法相互贯穿并结合多种题材所演绎出来的多种形式,并且自宋元以来人们对花鸟的题材赋予了强烈的象征寓意,如“吉祥富贵”、“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种种条件决定了花鸟画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社会与经济地位的需求。
随着济南、青岛等城市的开埠,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这一时期的齐鲁画派先驱花鸟画家,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追求情趣,讲究神韵,重视诗、书、画、印全方面的修养,以书入画,诗画合一。随着时代的变化,写生成为消化传统笔墨的重要过程,画家将自己的观念融入画中,追求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主观与客体的统一,注重画面意境的表达。
表现技法上以写意为主,兼及工笔,注重对客体观察,重视写生,题材上多种多样,有些画家有特别擅长的题材,如许大峰画菊、唐鸿画猫、韩文震画鹤、的繁荣,也为山东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曹庚生画梅、吴天墀画虎、张茂材画鹅、柳子谷画竹、郝保真画牡丹、傅星伯画鹰、王企华画牡丹、于希宁画梅、王小古画葡萄、陈寿荣画鹰、张朋画猴、张鹤云画鱼、崔辉画藤萝八哥、阎学曾画鹤等。还有一些是齐鲁花鸟画家共同喜爱的题材,如牡丹,一方面牡丹是山东特产,另一方面牡丹雍容大度,为花之富贵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二代齐鲁画派先驱花鸟画风格在“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的影响下,呈现出三种发展态势:一类在明清大写意花鸟基础上,延续文人画精神,继承吴昌硕、齐白石风格的曹庚生、傅星伯、毕颖之、马龙青、王天池、王小古、陈寿荣、乍启典等;一类为秉承文人画传统,重视写生,融汇众家之妙而锐意创新的小写意画家,如柳子谷、于希宁;一类为立足传统,兼受西画造型与色彩影响,如张茂材、吴天墀、郝保真、王企华、张朋等。二十世纪的齐鲁花鸟画坛的面貌多种多样,但是他们秉承拓展进取的齐鲁精神,继承传统花鸟技法,融汇中西,重视写生,推动了齐鲁写意花鸟的发展。
1、继承传统的大写意
在面临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二十世纪,继承传统的大写意花鸟画在齐鲁画坛中继续发展,展现出了文人画传统的自我繁衍的能力。这一时期传统写意花鸟画家基本沿袭了吴昌硕、齐白石的以书入画的传统,强调线条的书法性,如曹庚生是吴昌硕的入门弟子,以篆籀之法画梅;傅星伯、毕颖之、王天池曾求学于齐白石,无论是笔墨、立意,还是设色、构图,都有着较强的齐派绘画的痕迹。有的画家间接受他们影响,并追法陈淳、徐渭,强调写生,在写生中消化传统笔墨,如马龙青、王小古、陈寿荣等。乍启典是个个案,木匠世家出身,与齐白石的经历相似,对于自然乡村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植根于传统,借力于民间艺术,从感性经验出发,注意观察写生,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
曹庚生,原名曹毅,自号麻公,山东安丘人。幼即酷爱丹青,中年东渡日本求学,归国后复入上海美专攻读,受业于吴昌硕,毕业后留于师门,为吴氏汇集画稿、文物,饱览吴氏珍藏,亲聆大师指教,数年之功,孜孜不倦。民国时期在山东中学任教。
工花卉、奇石,以书入画,擅玉兰、梅花。曹氏为吴昌硕的入门弟子,花鸟成就得力于其师,注重书法、诗文、金石篆刻的修养,曹氏曾讲过:“缶翁紧紧握着我的手,恳切而慈祥地嘱咐我:你切记画画不要学浙派,要学高南阜先生,你的字写得还满好,日后要更加努力;诗也要学学,因为题画要题自己的诗,总以不抄袭他人为上,须知诗、文、书、画要有真意,贵能深造雨求其通……。
”[]可见吴氏有较强的门派之见,要求学生宗法扬州八怪之一的鲁籍画家高凤翰[],取其高古稚拙,并重视诗文的学习,延续文人画的传统。
日后曹氏的艺术实践也基本遵循了吴氏的教诲,延续高氏的风格与笔法,金石味颇浓。曹氏拟吴而不泥吴,花鸟突破在于以篆籀之法画梅上,曾题跋:“牡丹花上一枝梅,富贵穷酸聚一堆;漫谈牡丹真富贵,须知梅占百花魁。
”[]取其凌寒香远而有隐逸之趣而寄托自己的情感。笔力苍浑古朴,遒劲有力,以书入画,创造出了弯曲粗壮而饱经风霜的梅干造型,墨气沉重,晦涩古拙,独具风骨。魏启后曾题曰:“曹老梅花多篆籀”。
齐白石的弟子傅星伯,斋名藤雪庐,山东兖州人。自幼酷爱绘画,初习工笔,后师张子莲攻写意。1942年入“北京艺光画社”学习,师承齐白石。擅大写意花鸟,以画雄鹰名于世。宗法徐渭(青藤)、朱耷(雪个)和吴昌硕(缶庐),各取三家号中一字,组成其斋名“藤雪庐”。齐白石曾赞曰:“星伯画手头头皆能事,世有知自誉者,不能知星伯也”。[]傅氏笔墨豪放,构图宏阔,拙藏大巧,别具一格,是齐派绘画在山东的发展。
来自山东夏津的毕颖之,1929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齐白石、陈半丁、王梦白、肖谦中、汤定之等诸家。毕业后在德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擅写意花鸟,兼工山水,对书法、篆刻亦有研究。毕氏谨记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理念,完全继承了齐白石的绘画技法,并重视观察写生,形成了其构图饱满,笔致细腻,力健有锋,粗细结合的绘画风格,作品简练明快,灵活多变。
客居山东青岛的马龙青,山东莱阳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绘画,师法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等诸家。擅写意花鸟,宗法徐渭、朱耷和吴昌硕,坚持师法造化,重视对传统技法的吸收,博取所长,融入已意。作品章法严谨,笔墨浑朴,尤精墨法,善于将泼墨、积墨、破墨融为一体,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意趣生动。
定居济南的齐白石入室弟子王天池,山东龙口人。工花鸟,擅书法。花鸟宗师齐白石,兼取赵之谦、虚谷、吴昌硕、李复堂诸家之长,谨记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训言,师法造化,重视写生,不断探索进取,作品笔势苍劲,墨色秀润,淳朴清新,生动传神,既有齐氏简练、概括、夸张的特点,又有苍劲秀润的笔墨章法,是齐派绘画在齐鲁画坛重大发展。
客居山东的苏籍画家王小古,1937年考入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因抗日战争,肄业后师事唐鲁臣。工花鸟,擅人物,亦精书法、篆刻。花鸟先从工笔入手,后改小写意,晚年趋向大写意,尤长于牡丹、葡萄,有“王葡萄”之称。王氏画葡萄,启蒙于王天池[],宗法恽寿平、王素,兼取没骨、勾勒法,师法造化,重视写生,作品潇洒秀逸,淡然天真,形神兼备,气势磅礴。于希宁曾给予王氏以高度评价:“花鸟画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有雄浑奇崛、苍吉高华、飘逸秀韵的独特风格,有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透射精湛的笔墨情趣和新意。”[]
陈寿荣,山东潍坊人。自幼喜爱金石绘画,启蒙于陈介祺。1932年考入济南国画社,师从关松坪、关友声、黄固源。1936年毕业于北平北华美专,受教于颜伯龙、王青芳、周元亮、王一舸等诸家。工花鸟,擅画鹰,花鸟工笔由吕纪进摹崔白、林椿宋元各家,写意宗法青藤白阳,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木工出身的乍启典大器晚成,工花鸟,精于大写意,本着“师古不泥古,师心不师迹,师法自然而超越自然”的学习态度,宗师齐白石[],上追陈淳、徐渭、朱耷、吴昌硕,在齐白石笔墨程式基础上,把徐渭的纵墨淋漓,陈淳的淡墨散逸,朱耷的诙谐怪诞,吴昌硕的苍浑古朴融为一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尤其对京剧[]情有独钟,将京剧的唱念做打、舞台造型提炼到绘画的以形写神的高度。并且注意观察,重视写生,形成了其笔墨苍劲雄放,拙朴敦厚,老辣清新,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刘隆庭曾评价道:“中国的花鸟画,自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到底还能不能发展,乍启典做出了榜样。”[]乍启典的意义在于利用写生融汇诸家所长,形成了具有强烈乡土气息,浓郁田园风情的独特艺术语汇。
延续晚清民国吴昌硕、齐白石传统大写意的风格的齐鲁画家还有师从李苦禅,以梅、藤、荷、松及水鸟见长的宋新涛,以及师从岳祥书、许麟庐,擅写意,以鹰、藤萝八哥、柳条翠鸟为名的崔辉等。
2、锐意创新的小写意
第二代齐鲁画派先驱的柳子谷、于希宁,是在二十世纪与郭味蕖、王雪涛齐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大师。竹与梅有着较强的象征寓意,能够反映画家的道德品格,是文人画题材的重要构成部分。柳子谷与于希宁,一个钟情于画竹,一个醉心于画梅,都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锐意创新,获得突破。柳子谷是继郑板桥之后的又一竹画大师,融汇众家之长,讲究光色的运用,以独特笔墨技法重新阐释了竹画。于希宁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方面修养的艺术大师,继承传统笔墨,外师造化,重视写生,创造了墨梅的新的艺术语境,推进了小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上一章提到的赣籍山水画家柳子谷,晚年因为教学需要,创作小写意花鸟画较多,尤擅于画竹,是继郑板桥之后的又一画竹大师。徐悲鸿曾在他的《雨竹图》上题曰:“画到濛翠欲滴,先生墨妙耐寻思。”[]于右任曾题序道:“子谷画有天纵之才,又能刻苦钻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能无不精。画竹是其特长,师承板桥,青出于蓝。更可贵者,画诗统一,景情协调,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易使人受到思想启迪也。”徐氏与于氏给予柳子谷画竹以中肯的评价,民国时期有“画竹圣手”“板桥第二”的称号,时与徐悲鸿、张书旂一道被誉为“金陵三杰”。
柳氏画竹宗法郑板桥,参以文同、石涛竹画笔意,结合华碞、任伯年的写意技法,渗入西画光色元素,加以突破与发展。柳氏透过写生,根据竹子的生长规律与形态重新组合意象,打破了画竹传统程式,墨竹多置于明月、烟雨的自然环境中,将花鸟画的意境延伸到山水之中,更具有生活气息。画竹竿时中锋侧锋并用,明暗层次变化丰富,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竹叶在淡墨渲染的基础上,侧锋出笔,细长瘦劲。柳氏延续了文人画的文脉,以深厚的学养延续了花鸟画的传统,以特有笔墨技法与竹叶组织形式重新阐释的竹画,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形成了独特的竹画风格。
于希宁是具有诗、书、画、印、美术史论全方面修养的国画艺术大师,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小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师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诸家。擅长中国画,早年精于花鸟、山水、人物、走兽,工简并攻,后专攻小写意花卉,晚年致力于画梅,兼擅书法、篆刻、诗词。
于氏花鸟宗法恽寿平、华碞,兼及陈淳、徐渭,秉承前辈大家的创造精神,立足民族传统,锐意创新,曾经讲道:“对于前人的论著,首先应该重视它,珍视它,应该这是前人对绘画理论的提炼与总结,是中国绘画史的宝贵财产,……我们提倡认真学习古人,绝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立足于创新。中国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在一代代不断变革中创新形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应该一谈创新,目光就向着西方,……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民族的发展的。”[]他不仅重视传统笔墨的拓展,还继承了传统画学的精神,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注重观察写生,多次到南方梅林探梅、画梅,参以书法笔意,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笔墨严谨而内涵丰富,所画梅花往往整株拔地而起,气势雄浑,形成了铁骨为本、意赅形简、抱朴存真的艺术风格。
3、融汇中西的大写意
对于西方艺术,清代的宫廷院体花鸟画家是在皇帝的旨意下学习西洋画法,晚清的海上画派是在西方文化繁荣的上海耳濡目染接受影响。但是从民国起,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美术革命”口号的提出,画家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画理念与技法,这一时期融汇中西的齐鲁画派先驱花鸟画家的思维方法与表现技法拉开了与传统的距离,立意、色彩、构图及意境创造都呈现出新面貌。
如张茂材用法国印象主义思考中国画的物象,追求视觉形象的不似之似,无论是鹅、鸡、鸭还是芭蕉、柳枝、兰叶都删除了细节,寻找点线面自由组合和墨色浓淡变化的意味,善用用色墨夸张物象的形态与结构,形象虽然简洁,但获得了更大的视觉张力;吴天墀用西方写实主义思考中国画的笔墨,运笔能够结合结构与明暗,墨色考虑体积与块面,但不失六法范畴;郝保真则是利用写生,将传统笔墨与西画造型融为一体,创造了“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工写结合、彩墨结合、主客观结合”的五结合郝氏牡丹画法;王企华则用日本图案的造型与色彩处理写意花鸟,重视画面意境气氛的渲染;自学成才的张朋以岭南画法撞击齐白石笔墨,打破了传统写意的笔墨语言,从无法之中,追求童真拙雅的趣味。
张茂材,山东安丘人,1917年考入济南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毕业后在济南中学任教,尤擅画鹅、鸭,以大写意花鸟名世。张茂材的大写意花鸟,植根于自明末青藤白阳至齐白石的文人画传统,得力于早年的西画学习,借鉴法国印象主义的元素,他曾讲:“我早年学的是西画,对于西画也算是下了一点苦功夫。我抱着野心勃勃的态度,要在西画中包上民族风格,用民族艺术来同化西洋艺术。……四十岁以后,总觉西画味淡薄,故放弃西画专攻中国画。对于中国画,起初也是轻描淡写,渐渐地不求形似,专攻神似,老来又想不求神似,专攻不似。不似而似,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张氏对于西画艺术的借鉴,与用西画的造型改造中国画的徐悲鸿,以及利用光色改变笔墨的的林风眠是不同的。张氏更进一步,在保留传统笔墨的基础上,以狂草笔意入画,把印象主义的造型与色彩引入,追求视觉形象的不似之似,笔段意连,强调画外意味,充满生活情趣。
1918年毕业于山东省高等师范的吴天墀,擅画畜兽,尤精画虎。早年学习西画,有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对物象的体积结构、明暗块面有较深理解。花鸟畜兽宗法曾鲸、禹之鼎,吸取西画技法,讲究明暗,并继承了焦秉贞、冷枚光与彩的传统技法,结合写生,强调写实主义,曾说:“艺术的概括是‘真善美’,有人主张似与不似之间,才算艺术,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公认画人难,画鬼易呢?因为人的形象是大家看得见的,而鬼是看不见的,是可以随意创造的。”他又说:“谚语中常说‘画虎不成反类犬’,可见画得不象了是被人看低的,也可以说脱离真实,就不能算做艺术上的优点,但艺术有它的夸张性,这不能算做不真实。”[]所画老虎,比例、解剖准确适度,笔墨之中虽然渗透了明暗结构元素,但不失六法范畴。
来自山东潍坊长期任教于青岛的赫保真,自幼喜爱绘画,1912年与郭兰村、傅柳坪组建“益社”,研究国画,并共同参加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师从丁东斋、刘秩东诸家,为“同志画社”骨干成员。擅长花卉,兼画人物、山水,以画牡丹著称于世,有“赫牡丹”之称。
他曾说:“旧时代牡丹被称为‘富贵花’,因有‘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诗句,如今该是画给劳动人民‘带笑看’的时候了。”[]早年的西画学习,为其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后宗法华碞,并多次到山东菏泽写生,曾讲道:“要创新,但又不能离开传统,应多方面师法造化为好。
我画牡丹,就是将唐代的富丽、宋代的严谨、元代的松秀、明代的水墨飞白熔为一炉。”[]利用写生,将传统笔墨与西画造型融为一体,创造了“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工写结合、彩墨结合、主客观结合”的五结合郝氏牡丹画法。
郝氏用笔遒劲奔放,善用勾勒填彩之法,敷色艳而不俗,布局细致严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充分表现了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特征。李苦禅、王雪涛曾赞道:“保真先生所作,功力深厚,构思精巧,布局严谨,画面意境深远,行笔赋色均有精湛而独到之处。”[]
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的留日画家王企华,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学习诗文书画。1932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师从王一亭、颜元、吴子深等诸家。工花鸟、山水,尤擅牡丹。花鸟师法宋元,近学赵之谦、吴让之,并多次去山东菏泽写生,强调画面意境的表达,曾讲道:“花鸟画创作当以“立意”为主,即确定主题思想,如何体现“意”,就要正确选择题材和技巧了。”[]笔下牡丹既能以传统笔墨把握物象的形态与规律,又能融入西画的光影色彩,作品质朴清雅,笔精墨妙,追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格调。王企华的意义,在于对牡丹色彩的突破,早年日本工艺美术的图案学习,对色彩构成的理解有着较强的感悟力,笔下牡丹颜色艳而不俗,富有生命力与装饰性。
客居青岛长年任教于中小学的张朋,是隐逸多年的齐鲁花鸟画大师,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著名画家袁运甫、祝大年、李苦禅等先后来到青岛,看到张朋的几幅画作,大为赞赏。此后,张朋先生的画作传到北京,又受到李可染、张仃、吴作人先生褒扬,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同志特别就张朋的工作问题做指示、写信函。[]画坛大家的中肯,被评为是与黄秋园、陈子庄、陶博吾并称为“在野派四大家”。
张氏的学画经历与其他画家迥异,没有名家的指点,基本在自学基础上成才。自幼酷爱书画,启蒙于工笔重彩,后学岭南画派技法,醉心于高剑父、高奇峰作品。弱冠之年任教于青岛小学,自学素描和水彩画技巧,艺术视野扩大,艺术素养升华。中年后宗法徐渭、李鱓、高凤翰、赵之谦、任伯年,尤推崇吴昌硕、齐白石,开始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在研究传统技法的同时,师法造化,重视写生,所画物象造型夸张,用笔简练,构思巧妙,意境深邃。早年的工笔、西画学习,以及写生训练,都影响了他日后创作风格。题材与墨法上继承齐白石,笔法上取法岭南画派的没骨法,光色、造型又汲取西画元素,张氏融为一体,自称一格。
张朋的意义在于在齐派绘画的基础上,融入诸家之长,追求童真拙雅的趣味。张氏曾题跋道:“淡简清疏求画趣,天然雅拙贵童真”,“落墨随心三五笔,不加雕琢贵童真,熟而生巧反生拙,意笔相宜质胜文”。[]对“拙雅”的追求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观点早在明代就已经提出。“童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天然去雕饰”的呈现。张氏的打破了完美工整笔墨语言,从不经意,无法之中,表现了对物象的真情实感,返璞归真,一超直入。
融汇中西的大写意除了以上代表画家之外,还有中西结合,融汇西方造型和中国传统水墨韵昧,擅长大写意画鱼的张鹤云;师法李苦禅,晚年作品融入西画元素,造型严谨,设色明快,构图奇异,自成一格的王炳龙;以及岳祥书的弟子阎学曾,宗法高剑父、高奇峰、赵少昂等岭南画派诸家,旁及华喦和任伯年,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以画鹤著称。
该文节选自《蓦然回首——齐鲁画派历史研究》(宋玮主编.济南:齐鲁书社。2014.10.)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