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楷书 严谨流畅 气韵天成——翁方纲《楷书》轴赏析
汉字书法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富有浓浓的艺术之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及文化。中国书法有楷书、草书、隶书、篆、行书等五种书体,风格各异,其中又分出各种富有特色的书体。古人认为"学书须先楷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辈出,如东晋"书圣"王羲之,隋唐时以楷书名世的欧阳询,创立"颜体"楷书的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北宋的黄庭坚,明代的文徵明等书法大家。武汉博物馆馆藏书法作品中,有一件《楷书》轴,在尺幅有限的宣纸上,集中了200多字,且严谨流畅,毫无滞塞之感,实为清代楷书作品中的佳作,它出自于清乾隆时期的书法家翁方纲之手。
翁方纲(1733—1818年),北京人。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曾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能诗文,精于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书法主要学习唐楷,据清人王昶所编清诗总集《湖海诗传》载:"(翁方纲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仁》诸碑",名重一时,《清朝书画录》将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代书法"乾嘉四大家"。翁方纲的书法遒劲浑厚而不失飘逸风格,他最擅长的是正楷、隶书,曾在许多碑帖上留下了题跋,不失大家风范。
这幅《楷书》轴纵85厘米,横18厘米,纸本。内容简要记述了自汉武帝元光年(公元134年)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年(公元491年)之间举孝廉制的情况。在这幅书轴上,共书写了269个小楷字,运笔酣畅自然,朴实淳厚,笔画一丝不苟,线条丰满,墨色浓厚。自识"翁方纲"款,钤朱文"覃溪"、白文"翁方纲"二印。
清代中期崇尚帖学成风,翁方纲深得其中之味,为当时帖学名家。他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功夫,但他的书法太过于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有墨守前人成规、缺乏创造性之瑕疵。清代《啸亭杂录》说他"抚摹三唐,面目仅存",意即他的书法仿效欧、虞、颜等三位唐代著名书家之形极似,笔法、意趣却并未领悟和表现出来。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亦有刘墉嘲讽翁方纲"哪一笔是自己"的话语,评论他的书法只是"工匠之精细者"。
但观翁方纲的这幅《楷书》轴,书体瘦长而不乏严谨,布局规整而不见紊乱。269字按五行纵向排列,结构疏朗,仿若木匠弹出的墨线,整齐相间;又似瀑布高悬,一泻千里。笔法圆润厚实,纵逸跌宕洒脱,结体粗实劲健中又含纤细秀逸,可谓刚柔相济,粗细兼容,一气呵成,不失端庄大气,隐隐有欧阳询楷书法度谨严之风。
字虽多而不繁杂,字与字之间没有一字相连,具有一种严谨流畅、气韵天成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从这幅字迹众多的书轴上,足可以窥见其功力精熟之一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