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雪教授 长汀籍教授王飞雪追逐航天梦 托举北斗遨苍穹
6月中旬,国防科技大学举办了全军重大典型人物王飞雪教授先进事迹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闽以王飞雪中学时期班主任的身份参加了座谈会。
王飞雪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了国防科技工作者为国铸剑、献身国防的赤胆忠诚,展现了我军官兵强军兴军的时代担当,展现了实实在在地践行"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王教授的事迹引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
今天,本报刊发王飞雪教授的事迹,希望王飞雪先进事迹激发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敢于担当,勇于攻坚,追求卓越,以昂扬奋发的新状态来引领新常态,让"振红土雄风,谋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添砖加瓦。
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征程中,有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王飞雪——他是国防科技的大学教授,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投身北斗事业20年,全身心致力于建设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攸关北斗系统成败的核心关键技术,用忠诚智慧与使命担当,托举"中国北斗"遨游苍穹!
坚守信念,追逐"航天梦"
王飞雪,1971年1月出生于闽西山区长汀县,1988年8月,以优异成绩由长汀一中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少年时代的王飞雪心里就怀揣着"航天梦",他的梦想就是长大后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贡献,成为一名研究航天领域的专家。
据杨闽回忆,中学时代的王飞雪品学兼优,担任班长,学习刻苦,善于思考,高中毕业那年,他被长汀一中推荐上北京大学,只要考到本一线即可,然而,少年时代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的"航天梦",从未忘却,他放弃了上北京大学的保送机会,毅然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信念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是凝聚力量的旗帜。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在抉择面前选准前行的道路,在困难面前看到远方的灯火。
步入校园,他如饥似渴地在科技的殿堂中学习,以全院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决定继续在国防科技大学读研深造,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员。
他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考察了解了众多与军事相关的领域,最后选择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面对风起云涌的商品经济浪潮,他坚守科研高地不动摇。他在北斗导航定位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国内外许多大企业的老总纷纷发出邀请函,许以配备个人实验室,研发队伍和百万高薪的优厚待遇,劝他转业,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在他内心深处,逐梦北斗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实现抱负、为之奋斗的毕生追求!在他情感之中,河水永远是家乡的甜,从军报国永远是他的魂。正是凭着这份赤诚和热爱,他和团队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瓶颈,使中国在广袤的太空拥有了自己的"千里眼"。
使命担当,追梦路上的"急先锋"
只有忠诚使命,才能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负重托!
王飞雪教授始终聚焦实战、瞄准打赢,把科研当打仗、把试验场当战场,苦砺过硬本领,在前沿和尖端领域锻造科技利剑,成为强军路上勇于追梦的"急先锋"。
1995年,正在前进中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了瓶颈技术问题——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技术经过国内专家十年攻关未获突破。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了此事,看到攸关国家安全的系统工程研制受阻,他心情非常沉重。
年仅24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主动请缨,他把以前掌握的文字资料和试验数据很好地进行研究比对,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反复复推理论证,另辟蹊径,得出了 "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论证。
论证会上,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旁征博引,回答质疑,得到了陈院士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王飞雪"的名字,在北斗业内名声鹊起。从那时起,他正式踏上了北斗导航定位的逐梦之旅。成功的取得,既靠过硬的本领和大胆的直觉,更靠对事业的热忱和执著。为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他和他的同学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
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废弃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别人借。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和他的同学终于攻破了瓶颈问题,成功地研制出了"北斗一号"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
追求卓越,攀登高峰无止境
只有始终把赛场当战场,把实验室当作战室,敢于超越、追求卓越,才能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中抢占前沿、勇立潮头。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当时,北斗一号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只需适当增强入站链路抗干扰能力、提升系统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稳健性即可。
但王飞雪教授以一个科学家的前瞻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提升的绝佳机会。三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个人的彻夜不眠,王飞雪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导航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理论最优值!
随着北斗事业的发展,他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
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进入亚洲某一区域后,受复杂电磁信号干扰与地面失去联系。如果这一难题不能解决,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将沦为太空垃圾,临危之际,王飞雪再次请战,带领团队一举攻克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这一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为国家避免数十亿的资金损失。
2009年,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我国北斗系统展开频率之争。为了打赢这场"电磁领土"保卫战,王飞雪与欧盟团队斗智斗勇、屡出奇招,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个难关,2012年9月世界卫星导航大会上,他骄傲地宣布了为北斗系统量身定做的无线电频率使用创新理论,维护了国家利益安全。
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试验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他和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信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期间,参观了学校科研成果展示。当习主席关切地问:"核心技术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王飞雪自豪地向习主席报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完全自主可控,系统的安全性能能够保证。
""牢记习主席嘱托,让一项又一项‘世界首创’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
严以修身,细微处正品行
只有正品修行,才能自觉把知行统一起来,汇聚成践行"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时代军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推动强军目标的实现。
王飞雪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科技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敢于成为弄潮儿,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他始终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带头无私奉献,团结一心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导航定位技术团队,成为强军路上高歌猛进的"领头雁"。2005年,王飞雪申报的项目被列入国家教育部的"新世纪人才知识计划",这也是北斗团队历史上第一个个人项目。
为了发挥"粘合剂"的作用,王飞雪把个人项目经费交由团队,由集体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此后,不论团队如何发展壮大,个人项目如何增加,成员更换了多少茬,大家都清清白白地将项目和经费上交集体。使有限的经费花到"刀刃"上。
"体恤部署、苛刻自己"是大家对王飞雪的最深印象。一次项目申报,大家连续几十天加班至半夜3点,看到大家疲惫的样子,王飞雪劝大家马上去休息,自己却一个人留下来彻夜修改文档。就这样,其它时间他和成员一同工作,别人休息时他修改完善文档,10天内修改了10多个项目3000多页。
他的笔记本跟随他近10年,是导航中心使用时间最长的,可每次买来新的他都主动让给别人,总说自己的"还可以用"。2012年,北斗团队潜心10年磨一剑后首次报奖,王飞雪和团队研究决定,报奖时每名领导只报1项,其他的全部让给需要的年轻人。
在导航中心里,大家从不叫他"主任",而是叫他"王博"。在他的办公室里,文件柜上常年摆放着一个出差用的旅行箱,角落里常年摆放着一个休息用的行军床。
出差乘坐的火车就是他的办公室,科研工作的试验场就是他的家。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有一半时间奔波在试验场。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一茬茬年轻的"北斗人"逐梦北斗。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所在团队荣获2013年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特别奖,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已成为我国北斗导航事业国家队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