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亮孟祥光 魏文亮、孟祥光相得益彰
一九七九年,新影厂正在拍摄相声艺术片《笑》,有关艺术人员来天津观摩相声专场演出时,恰值魏文亮、孟祥光合演相声《百花盛开》,整个剧场沸腾了!在观众的掌声中又加演了小段儿《要条件》、《不同的态度》。当时,天津试验曲艺团尚未建立,他们身为北海仪器厂工人,却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表演相声。
首次观摩他俩演出的艺友,引起很大兴趣:"啊!严密、火炽、谐趣、醒目,表演上颇具功力,难得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格,既体现出深厚的艺术素养又有着个性创造。
"临场的相声爱好者们也交口称赞:"他们这场相声跟谁也不一样。"这真是一对有鲜明特色的演员啊!经过磋商,决定把他们编演的小段《要条件》收入相声艺术片《笑》。从此,魏文亮、孟祥光开始驰誉艺坛,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和喜爱。
近十年来,他们并肩携手,精捧良逗,上演过近百段不同题材与表现手法的相声,在全国各地、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数以千计。在创作现代节目与整理传统节目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八十年代初期,魏文亮在天津试验曲艺团还主演过相声剧《酸甜苦辣》、《路灯下的宝贝》等,显示了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力。
根深始能叶茂。四十二岁的魏文亮已有三十六年的艺龄,可称"娃娃红"了!他出身于艺人家庭,父亲熟谙于曲艺三弦伴奏,母亲魏墨香是天津时调的代表艺人。他自幼随父母辗转各地作艺,于耳濡目染中增进了对曲艺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也颇知生活的底蕴与艰辛。
久而久之,产生了欲试霓裳的念头。六岁时,在锦州得遇相声演员张文斌,他见"小亮子"天赋甚佳,机敏过人,就教给他一些相声基本功的节目,如《六口人》、《家堂令》、《报菜名》等,并给了他借台演出的机会。这应是魏文亮的启蒙老师,遗憾的是张文斌不幸于翌年病故,至今魏文亮仍十分怀念这位不出名的奶师,因为是他把自己领进了相声的门坎儿。
"不易名师,勿忘业师",这是魏文亮多年来的治艺、为人之道。五零年他在天津拜武魁海先生为师,武魁海是相声前辈李少卿的弟子,曾与不少名家联袂演出。马德禄、周德山、张寿臣都称赞他:"单口、捧逗都拿得起来,'倒口'尤有独到之处。
"这位身怀绝技的相声艺人,半生飘零,本来不患无徒,但不愿为师,而见到"小亮子"之后,却再也按捺不住他的激动心情。武先生凭借几十年的从艺经验,一眼就看出这个孩子的过人之处:五官端正、英俊秀逸、一双眸子炯炯有神,加上口齿清楚,头脑灵活,一点就透,一教就会,于是老骥喜得金马驹,教者尽力,学者尽心,师生建立了深厚感情。
武先生每天主动登门授艺,他常说:"小亮子聪明,往那儿一站就好看,说相声的也可以有俊品人物,只要不出杈,我有法子让他成才。
"果然,因材施教的武先生授艺不久就发现了文亮善于学唱的优长。陆续向他传授了《黄鹤楼》、《汾河湾》、《山东二簧》、《卖布头》、《闹公堂》、《杂学唱》、《学电台》等节目,并亲自带领他在天津河东地道外、河西谦德庄等地演出,是年仅十三岁的魏文亮由此而从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武魁海是一位"活宽、洒脱、有'撒手锏'且百发百中"的艺人,他常演的节目就有一百多段。在同台演出中,魏文亮大饱耳福,他贪婪的听着、悟着那些五光十色的节目和包袱。注意老师的铺、垫、翻、抖、迟、急、顿、挫技巧。
从而由衷地感到,这里不仅是说相声的场地,而是一座社会大学。老师有时为他捧哏,一句特定的语言,一个传神动作就能点燃起文亮的智慧火花,他在台上精神倍足,招人喜爱,下场后却常常沉思默然,不那么热衷于嬉戏了。
他常想:为什么师傅会得那么多,使得那么精?自己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怎么样吸取?师辈们见他好学不倦,也随时给以点拨。几经寒暑,刻苦的实践,魏文亮很快掌握了相声说、学、逗、唱各种记忆,在观众和内行中逐渐建立起威信。到五六年参加天津南开区曲艺团时,虽然年仅十五岁,却是颇有影响的演员了。除老师外,张寿臣、侯宝林、马三立、高凤山、赵佩茹等也给与他不同的教益和影响。
"相声肚,杂货铺",这话用于武魁海一点也不夸张。谈起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老师总是滔滔不绝。有时"相声大会"开场等主候客,他就说单口笑话。什么《古董王》、《君臣斗》、《姚家井》等"八大棍"(中篇单口相声),他都驾驭自如,举重若轻,说得绘声绘色,观众入耳动心。"小亮子"也曾因恋听《山东斗法》而听任肠鸣。虽然因武先生一九六三年早逝未得亲传单口,但有心的魏文亮还是学会了一些。
艺术,从不辜负追求者的心血和汗水。比魏文亮小两岁的孟祥光,原是评书演员。六二年参加南开区曲艺团时,向著名评书演员邵增涛学艺,曾为上演歌颂改革者的评书《小闯将》而倾注心血。十年动乱中,他与文亮同在一厂,工余时间练功不辍。
参加创作过不少相声、评书节目。从一九七五年起与魏文亮正式搭档表演相声,逐渐熟悉、掌握了捧哏艺术。他体态丰盈,自带憨相,经过悉心钻研,恰当地辅助了文亮的潇洒、明快、隽永。每演一段节目后,他们都在一起反复琢磨,不断提高。
有时为了一个语气、音调和表情、动作就排练多次。演出后,又根据观众反映找出差距,再加磨砺,直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为了艺术上的深造,孟祥光又拜了北京曲艺团的著名相声演员王世臣为师。
英、梅塔狄斯说过:"真正喜剧的考核,则在于它能引起有深意的美。"相声的特点是引人发笑,却又忌一笑了之。经过厚积而薄发的准备,魏文亮与孟祥光在春风荡漾的大好时光里,鼓起信心的风帆,在艺术的海洋里博浪奋进了。
他们懂得用笑来点燃智慧之火,不仅要求机敏、活泼、流畅,还要求极其入微的体察力与内向美。于轻松写实或夸张得变形中见美感、见深度。这样才可能使人笑的高雅、健康、向上。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他俩的表演也不断有着新的飞跃。比较鲜明的是:他们知己知彼,善于调动艺术优势表现内容。同时,也注意到以少胜多,忌卖弄、有节制、勿沉醉、重回味。
他俩对待相声艺术一往情深,一丝不苟。复制了《百花盛开》的有关唱段逐字逐句学习对照。力争做到学么象么,达到字清、味浓、音准的境界。以后在排练《评戏新貌》、《爱情之歌》、《学唱美丽的国土》等节目时,曾向于淑珍、关牧村等歌唱家和评剧演员请教,艺术上不断有新的进展。
在一九八四年全国相声评比会上,他俩上演了丁润洪、寇庚儒创作的《二重唱》,得到观众的赞扬。那豪放而不粗野的表演,准确地表现了两个自诩才高却不肯互相配合的形象,给人以似曾相识的生活联想和真而美的艺术感染。
魏文亮提出:咱们得多学点乐理知识和独唱技巧,演出来才像呢。孟祥光欣然同意。正由于他们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段富有新意的学唱节目,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有些观众称赞魏文亮孟祥光的表演犹如一束礼花,使整个剧场充满火的热情、风的气势。他们既是播笑者,也是传热者。由于他们有志攀登艺术高峰,所以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都能热情欢迎,冷静分析,加以改进。一些姊妹艺术的优秀创造,常使他们神往。改革相声艺术,争取新的突破,对他们来说已是首要任务。
魏文亮艺术上的探求与创新,和他爱人刘婉华的支持分不开。刘婉华在试验曲艺团工作,有文化,谙歌舞,是文亮事业上的鼓动者、支持者、赞助者。她一方面承担着主要家务,另一方面积极协助丈夫钻研业务。魏文亮由衷地说:"我的这点成绩,有一半是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