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蔬果 陈衡恪扇面画蔬果图
扇面,纸本,设色,纵16.7厘米,横51.9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陈衡恪扇面画蔬果图创作背景编辑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在突破,是其他任何历史时期无法相比的。由于科技引领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建立起一整套以科学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影响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理念及价值取向。
尽管印象派画家已努力挣脱写实主义的羁绊而趋于某种写意的个性发挥(如追求活泼、跃动的笔触),但并未引起周游列国的康南海的关注。他被逼真的写实画作所震慑、折服,发出美术革命先声。一时附和者众。留洋归来的徐悲鸿更是大发激愤之词,对写意画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大加挞伐。
他们在清末民初特殊时期,确实有扭转乾坤之势,改造后的中国画也的确兼具中西绘画之长,但同时也使中国绘画对写心、写神和因情造境的独擅所长鄙弃过甚,给现代美术史留下了割裂民族绘画写意传统的一些巨痛,从而元气大伤。
这时,陈衡恪的有关文人画的公正评价与重张大纛,不仅是学术风向的转变,更应看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新体认。其理论建构与身体力行的创作新境,比传统派诸家泛泛之论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从而成为传统创新派巨擘齐白石崛起的先导。
陈衡恪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地为文入画“张目”,并影响深远,除了在教育部任职的重要身份之外,更得益于高深的国学修养,以及诗、书、画、印样样精能的全才式创作本领。虽然陈衡恪是吴昌硕的弟子,但由于他曾留学日本,因而视野更开阔,观念也
更新颖。这在其作品《北京风俗画》中已有很好的体现。这类创作比逃避社会现实的自娱、解闷儿性绘画要深刻警醒得多。其中
一些充满讽刺寓意的画作,开文人讽喻画新境,突破了八大、“扬州八怪”的旧格,有贴近世俗百态之感,对漫画创作也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陈衡恪继承明、清以来尤其是扬州诸子至吴昌硕擅写蔬果的传统,在写生和参考粉本的基础上,创作过此类题材的作品。
陈衡恪扇面画蔬果图作品赏析编辑
陈衡恪的这幅《蔬果》有行书款“秋来得佳果,只缘培养功。棣生老弟属,戊午立秋后三日,衡恪写”。钤一“师”字白文印。画面中有三个茄子和两个带皮的新玉米(北方人叫“棒子”)。中国花鸟画题材包罗万象,各种动植物隶属其中。
植物中又包括花卉、蔬果的生长态及其结实态。北宋赵昌是较早对此进行细致描绘的画家。至扬州诸子、赵之谦、吴昌硕时已成风尚,佳作纷呈,但画玉米者鲜见(齐白石爱画整株玉米,那是在陈衡恪以后的事)。画茄子者始见于李鱓,配有切成块儿的西瓜和一串儿豆角,季节性较强。
而陈衡恪此作打破了时令局限,将夏天常见的茄子和秋天成熟的玉米置于一纸,反映出其创作的灵活性,可又颇为自然真实。笔者认为,吴昌硕金石壮笔性的豪气纵横图式,自造成分大于写生成分;而陈衡恪写生成分往往大于自造成分,足见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陈衡恪这幅《蔬果》,用色和色墨极为鲜活生动,甚至比工笔画还要令人感到真实可信。画面先以浓淡墨写出茄子,以重墨和赭色先后“破”一下,突出浑圆的体积感和色墨相融的和谐感;次以赭黄调淡墨,交叉写出两个包皮玉米,一繁一简、一张一敛,煞是美妙。深黄赭色勾写的玉米粒和淡赭墨细写的蓬松自然的“须子”,巧夺天工!此作章法聚散、纵横布局合理;落款避实就虚,且不主故常,深得缶老书意,却无剑拔弩张之势,与画格甚侔。
陈衡恪扇面画蔬果图画家简介编辑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清诗人陈三立子,史学家陈寅恪兄。撰《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力举齐白石成名并劝其变法成功。王雪涛、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