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豆瓣 作品被指"太文艺" 张黎称想做"佛跳墙"不愿"煮豆浆"
导演张黎的电视剧常常被指"太文艺",因此每每被期待、每每有争议。在张黎的作品名单中既有像《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扛鼎力作,也有像《圣天门口》、《四十九日·祭》等遭遇收视"滑铁卢"的作品,业内因此也一直存在着是观众不理解还是张黎太清高的争议。48集历史剧《少帅》正在北京卫视和优酷土豆同步热播,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人物传记类佳作,该剧取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
展现另类生命成长史
张黎并没有将《少帅》单纯当做一部历史戏来拍,而是着力展现了一个"另类生命的成长史",将张学良如何从一个纨绔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故事娓娓道来。剧中,张学良的成长蜕变,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道义担当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历史是过去时,我们拍历史剧其实不在于表现人物曾经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从创作角度看,我们更希望描述他可能做什么,或者他可能怎么做。"
对于电视剧《少帅》的题材选择,张黎表示,"我们看一个人我们看什么呢?尤其是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至于私德这件事,我觉得不能当做定位人物的标准和基础。可以坦率地说,张学良这个人物是改变中国现代史的,在座的各位今天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都跟张学良当时一手策划的西安事变有莫大的关联。写一个人物的成长史,我们也大可不必把他放在一个有关道德的天平上来评判。"
非常时期依然不弃文章
在《少帅》开播之前,由演员文章出演少帅"张学良"就曾引发热议。因此前的情感风波,演员文章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这部《少帅》开拍之前,正是文章东窗事发不久,在此种情形下,依然坚持让文章担纲男一号,承受的冒险可想而知。
在不同场合,张黎曾多次提到,在他眼里,文章是出演张学良的不二人选。"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文章自己而言,他也需要考虑自己当时的状态有没有能力接下这样一部戏。50多万字的剧本往那儿一放,专业的演员一看就知道,这个过程中自己将忍受多大的磨难,需要付出多少体力、精力,自己的忍耐力能不能经受得住。
"最终,文章再三犹豫后依然选择了接下这个角色,而张黎依然选择信任文章。至于结果,张黎说不止是满意,甚至还有惊喜。
被问及作为导演是否会开导文章时,张黎表示,"不一定要开导,有时候可能还要加强他这种抑郁的状态,使他更能够投入到这个角色中去。自私地来说,作为导演,我特别希望演员处于一个非健康状态。因为当演员生理状态太健康,能吃能喝能睡的时候,他的感受力一定是下降的。
而当演员处于一个非正常状态,他会敏感,会易怒,他的本性会展现得更完整。所以,我们这部戏当他们两个人状态都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反而可能也因祸得福,呈现出另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
愿引领潮流不迎合大众
张黎的电视剧常常被指"太文艺",甚至有人称其"不接地气、不迎合大众"。对此,张黎曾表示,"迎合不是我的风格,一部作品我期望它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张黎解释道:"接地气是什么?在有人看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叫接地气。
饿了,巧克力一吃不饿了,这是接地气。但是这跟你真正坐在餐厅里品味一道道美味佳肴是不一样的。你拍戏是为了充饥还是为了享受?这两者本身都没错。对观众而言,你早晨起来喝碗豆浆,没经过舌头直接进了胃里,你是记不住的,但你一定记得某年某月某日吃佛跳墙的感觉。"现在的张黎,更愿意实心实意地给观众奉上一碗佛跳墙,而不是充饥的豆浆,在他看来,能让观众爱看到忘不掉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关于今年大热的IP大剧,张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IP其实是一个特别陈旧的观念了,美国人在60年代、70年代就已经这么干了。你要相信,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玩意,我们讲述的所有都已经被别人讲过无数遍了。所谓IP更像是灵光乍现,就是陈腐的故事换一个新讲法,比如穿越,就是一种新的讲法,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所有的故事最终还是要靠专业的编剧完成,靠专业的导演拍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完成的。IP只是创作中的一环。"
1957年出生的张黎,在导演界显然并不年轻。谈到自己当前的创作心态,张黎表示,"拍完一部戏,可能年轻导演想的是‘我又拍了一部戏’,而我的心态是‘我又少拍一部戏’。所以现在每拍完一部戏都会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