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不杀何香凝 何香凝是谁 蒋介石对她都敢怒不敢言
何香凝具有多重身份,她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的友人,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还是女界领袖、丹青圣手和诗坛“一枝梅”。。她性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甚至连蒋介石都惧其三分,不敢正面接招。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名原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何香凝1879年生于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父亲何炳桓出身农家,后来在香港经营茶叶和地产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经济条件较好。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20世纪初,何香凝和廖仲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从事辛亥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1924年,前后协助孙中山制定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促成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她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她极力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她团结国民党的民主力量,组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她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而特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她还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由于家里的希望,何香凝的母亲便在何香凝7岁的时候给她缠小脚。但在何香凝的抗争之下,何炳桓夫妇只能缴械投降。于是,何香凝便拥有了一双“大脚”。
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甚至相信把女孩子送进私塾就会夺走男孩子的聪明,所以尽管何香凝哭着吵着要去上学,他也不允许。何香凝听到兄弟们的读书声,非常羡慕,心里直痒痒,就买了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问,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后来,何香凝到了豆蔻年华,却因为一双大脚而无人愿娶。何香凝的父母也受到亲友的质疑和邻居的非议,偏偏何香凝不信这个邪:大千世界、朗朗乾坤,难道就没有一位识见非凡的男子肯迎娶她这样的天足少女?
巧合的是,廖仲恺适时登场。他是美国旧金山华侨廖竹宾之子,受过高等教育,其父临终时郑重叮嘱他要娶一位天足无损的华人姑娘为妻,以免日后因为她那双颤颤巍巍的小脚遭洋人耻笑。父亲去世后,廖仲恺决意回国发展,到了香港,他向外界宣称非知书达理的天足少女不娶。在当时香港华人社会中,既念了书又未缠足的适婚少女十分稀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何炳桓顺水推舟,请良媒说合了这桩婚事。
廖承志是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他少年丧父,后随母投身革命,先后坐过7次牢。在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只有他是带着手铐走完长征的。在新中国的史册里,祖孙三代人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廖家也是唯一。
廖承志出身国民党元老之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中国共产党;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对海外侨胞感情深厚,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1928年岁末,何香凝发表声明,与蒋介石、汪精卫分道扬镳,与国民党割袍断义。她愤然辞去党内一切职务,放弃薪俸,离开上海,开始旅欧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激于民族义愤,结束旅欧生涯,决心与四万万同胞共纾国难。淞沪之役,十九路军在前线浴血奋战,何香凝在后方积聚人力物力,建立伤兵医院。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共产党和抗日军民想方设法刁难打击。为此,何香凝亲自到南京找蒋,为抗日战士要求物资援助。蒋介石设宴招待何,还不停地给她夹菜,但对援助之事一直闭口不谈。何对此非常气愤,连筷子也没碰便离去。随后的某一天,她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予蒋介石,并附上一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帽裳,换你征衣去。
包裹中附寄的续范亭的对联为:“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何香凝借续范亭的这副对联,把蒋介石(名中正)喻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厕所怪石,可谓是酣畅淋漓。蒋介石收到“礼物”后气的要死,但何香凝她又不敢收拾。要知道那可是廖仲恺夫人,何香凝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那资格是元老中的元老。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中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廖仲恺何香凝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诚”。
原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现“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承志题写。1983年的清明节,廖承志在扫墓时,曾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记心事,鲜花唁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