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的瓷板画 瓷板画:瓷与画的邂逅
王采瓷板画作品:釉上彩,宛若游龙华茂青松
综观近几年的艺术品拍卖数据,“珠山八友”瓷板画作品的拍卖成交额在逐年攀升: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交;2009年拍卖的王锡良的《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曾获巴拿马国际金奖的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短短几年,名家瓷板画作品成交价从几万元飞涨到逾千万元。
为何中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今又“老树新花”、身价暴增?究其原因,是由于“珠山八友”的瓷板画确实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潜力。
一件不会褪色的艺术品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敖堃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早在隋唐时期,瓷板就以墓志铭的形式出现。明宣德年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制用于建筑装饰的瓷砖。后来随着制瓷工艺与成型工艺的提高,到了明嘉靖、万历时期,瓷板除了用于瓷砖之外,还在家具和文房用器上开始出现了少量的镶嵌瓷板。
据文献记载:“万历十五、十六年间,诏景德镇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长六尺,高一尺可卧……”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大量的家具镶嵌艺术,工匠在平板素瓷上精心手绘后,再经高温烧制,是为瓷板画的滥觞。
早期瓷板画品类丰富,分为青花、五彩、斗彩、浅绛、粉彩等形式,内容也是千差万别,人物、山水、花卉等题材都有所涉及。明、清时,瓷板画其瓷板或方或圆或长方形,画面都不大,多为一尺一、一尺四,主要用于镶嵌家具、桶门、屏风之类,是作配件使用。也有用于桌屏、砚屏、挂屏的,虽有配套,一般件数较少。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瓷板画作者以瓷当纸,能够更好地展现各种艺术形式,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剪纸等。因为装饰面是平面,因此便于构图,可以很灵活地表现题材。制作烧制完成后易于收藏,长期不褪色。”
王采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宣纸绘画,瓷板画具有材质结实、不易褪色等优点,但在瓷板上作画难度更高,尤其是要在每一道工序中控制颜色和图案效果”,制作周期通常较长,因此纯手工打造的瓷板画市场价格都比较高。尤其是大师的作品,在近几年中售价屡创新高,即使普通的装饰作品一般也要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很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其色彩将保持数十年的鲜艳。由于瓷板画艺术效果独特,近年来愈发受到家居装饰市场和民间收藏市场的欢迎,成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新宠。
瓷板画把陶瓷的装饰功能与绘画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的陶瓷工艺焕发了生机。
以瓷为纸的“珠山八友”
说到瓷板画,就不得不提到“珠山八友”。
敖堃告诉记者:清代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队进占景德镇,大量窑厂被毁,陶瓷原料的运输路线也中断,窑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四处逃亡。等到兵荒马乱的时代结束,工匠重返景德镇,代表景德镇最高艺术水平的御窑厂已经被夷为平地,一批知名瓷画艺人转入民间,他们先是创造了浅绛彩这一以瓷上绘画为主要特点的艺术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前后,新粉彩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致力于瓷画艺术的研究和探讨,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风格,加以改良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初步形成有写意风骨的粉彩,提高了粉彩艺术的文化品位。其先驱是汪晓棠和潘匋宇。
同时,在洋瓷的冲击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日趋衰落,但传统工艺瓷在国外仍有较深影响。民国四年(1915),景德镇多件工艺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其中王琦、王大凡等人的作品获一等奖。关心瓷业、支持改良的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知事陈安为使这一成果能够发扬光大,推动景德镇的陶瓷美术研究,授意吴霭生、汪野亭、王琦组织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以促进画艺的发展。
1928年夏天,王琦和王大凡、田鹤仙等人,到珠山龙珠阁后的五龙庵乘凉避暑题诗作画,他们觉得那里安静,十分惬意。秋凉后,他们对那一段时间的雅集题诗作画的生活很感兴趣,因而有了“月圆会”的建立,因每月十五聚会而得名,又取“花好,月圆,人健”之意。“月圆会”也号称“珠山八友”,王采坦言,这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团体,也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到一起,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
作为“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的侄孙,王采向记者表示,“珠山八友”是文人画派在陶瓷绘画艺术上的承传者,陶瓷浅绛文人画派的继承人,为使陶瓷文人画成为艺术主流和时尚的代表,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们绝大多数是瓷器的家庭工业工场的艺徒,但是他们善于总结和学习,不断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正是这种向上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张扬艺术个性,追求审美意趣。同时在作品中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而其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对同代甚至后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永远的魅力
从古至今,瓷板画之所以绵延不衰,跟它深厚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瓷板画具有瓷板平整光洁之美,便于陶艺家以瓷当纸,随意挥毫,充分发挥作者的绘画天才,充分展示瓷画的审美意境。它便于表现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从构图、线条到色彩、意境,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印记。
同时,瓷板画能够透彻表现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构图、线条、色彩、意境,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山水画的印记。
王采向记者强调,瓷板画是陶瓷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而且这种表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它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色彩永远鲜艳,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
瓷板画的特征与中国文化相契合。中国文化追求的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自然之美,是“虽出于人工”,也要“宛若天成”。陶瓷迎合了这一表达:人工选矿,制作烧成,在火中升华之后,白如玉、声如磬,浑然天成。它可以表现国画的水墨韵味,也可以表现水彩画的灵动。而釉上新彩和颜色釉的普及,使油画般多样的色彩表达成为可能。所以瓷板画可以表达中国绘画的意境,又可以表现西方绘画的个性,成为我国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
敖堃坦言,现在瓷板画生产略显衰落,其原因一是那些有开创性的大师早已谢世,后代传承者墨守成规,以致当代瓷板画缺乏新的亮点。另外喜欢瓷板画的人愈来愈多,好的瓷板画被哄抬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价格。而价格的高涨,使得投机者不断加入,他们购买瓷板画不是对艺术的喜爱,而是为了将来能转手卖一个好价钱,更使瓷板画脱离了大众消费,变成了只有极少数人炫耀的高档奢侈品,这对瓷板画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特别是许多瓷板画工匠,不在琢磨怎样推陈出新,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临摹老祖宗的作品,签上老祖宗的名号,以作伪来获得高额利润,很快就成了富翁,这是对瓷板画艺术的亵渎。
这就使得瓷板画发展进入了瓶颈,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但我们相信,在许多瓷板艺人的努力下,一定会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瓷板画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