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印振兴经济 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振兴
9月9日至11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办,这令诸多与会者再次对东北经济进行聚焦。2013年以来,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双重影响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总体下行压力较大。东北经济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十年前,在上一轮东北振兴中,曾有一本书红火一时,并被东北地方领导推荐阅读,书名叫做《东北咋整》,以提问的形式表明东北问题的严重。十年之后,似乎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横亘在东北人面前。
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东北振兴失败了。这种观点被媒体驳斥,认为东北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企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等取得重要进展。东北三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由2003年的不足300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超过8000美元,辽宁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即使离开上述数字和结论,去东北的主要城市和地区走走看看,也知道东北振兴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人们对东北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人口外流、经济增速下滑等现象也客观存在。
仍需思考的是东北问题症结何在?在中国的区域经济中,东北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区位上临近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仅辽宁省大连市就有2211公里的海岸线。气候的寒冷虽带来冬季漫长的停工期,但也不能完全解释东北经济的低迷,在同纬度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找到许多发达的经济体。
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东北问题的思考,有人提出计划经济说,认为东北是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中心,计划经济思维带来人的惰性以及行政机关的低效率、不作为甚至腐败。这成为东北问题的症结。
也有观点认为,立足于区域功能的界定,这种功能界定局限了东北的发展。例如,吉林被定位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决定了吉林省不可能和其他沿海省市一样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土地以发展工商业。
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关,认为东北过多的支援内地而缺少反哺,很多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例如,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过度砍伐,东北林区森林严重萎缩,成材林蓄集量大幅度下降,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森林资源几近枯竭。
甚至还有人从文化角度进行思考,认为东北先民移民而来,缺乏乡土意识。今天在北京、深圳、三亚等移民较多的城市,到处可见东北人的身影,甚至成为移民欧美的主力。这导致精英外流,东北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上述观点都可以部分解释东北问题的某个侧面,但又似乎不能完全涵盖东北问题的本质。人们仍然需要继续深化对东北问题的认知,以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在问题真正得以廓清之前,在即将展开的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应当认识到,东北振兴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振兴。十年前的东北问题是具象的,是下岗工人、国有企业的停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衰败。
而本轮问题的提出则由经济数据引起,又集中和停留在经济数据上。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切,东北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应该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过分强调经济数据的高低,可能会在新一轮的振兴过程中过于重视采用经济刺激手段而走上新的歧路,尤其是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要相信东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和对腐败等社会治理问题的破解,给东北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辅以优美自然环境的维护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健全,吸引本土人才的回流和外部人才的集聚,这样东北问题才会找到解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