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许崇智 许崇智 杨希闵 刘震寰 陈炯明

2017-06-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许崇智(1886~1965),字汝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广州市人.1911年11月,参与福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1917年8月,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持军事.同年10月28日粤军光复广州,从而结束了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1924年1月,被推为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3月,任建国粤军总司今.1925年6月,平息滇.桂.直系军阀叛乱.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

许崇智(1886~1965),字汝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广州市人。1911年11月,参与福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1917年8月,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持军事。同年10月28日粤军光复广州,从而结束了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

1924年1月,被推为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3月,任建国粤军总司今。

1925年6月,平息滇、桂、直系军阀叛乱。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

1939年,迁居香港。

1965年1月25日,病逝于香港。

今人为其作诗:

《许崇智》

许门多豪杰

星光照长夜

讨贼独当先

厌世不留爷

许崇智:繁花时节突凋枯

广州的气候,似乎永远都逃脱不了潮湿的困境。短暂的冬季,并没有为大自然储存任何的能量,反而是到了本来应该明媚的春天,物品常常会因为受潮而糜烂;所以南方人通常并不喜欢这种讨厌的气候,只有在早春的时候偶尔会赞叹一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华。似乎是因为受到了厌春的影响,作为广州人,许崇智也并不喜爱自己的故土,长达78年的生命历程:待在广州的时间却不超过1/3。他的一生与这种既定气候有着无数的共同之处,同样的短暂辉煌,在反反复复之中浮浮沉沉,在本来应该繁花锦簇的时节过早的颓靡凋谢。

15岁那一年,许崇智踏上了东入闽南的求学之路,这个时候的少年,无论如何也猜想不到自己的人生便是在首次离开家乡之后产生了巨变,一个极其普通的纨绔子弟,在还没有摒除奢华旧俗以前便到了日本研习军务,强烈的新旧对比让他无法把贵旅的遗臭与革命者的理想完全区分开来,同时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将在这样的新旧对立中徘徊。然而,许崇智毕竟是个军人,一个彻底的军人,他身上的火药味道在某个阶段甚至几乎盖住了鸦片和铜臭。他的身上通常配有两杆枪,一杆是手枪,一杆是烟枪,但在他的思维世界里,第一杆枪终究还是安身立命的保障。当他最终要和自己的佩枪分崩离析的时候,他便知道他的权力生涯也同时到了终点,永远都无法凭着乖张的小聪明和匹夫之勇再一次笑傲江湖。

1911年11月,许崇智参与福州起义,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以先发制人的策略,率部克复福州。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旋因清帝退位,撤回福建。“二次革命”中许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

民国3年(1914)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长兼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1915年5月、9月,许两次被派到新加坡进行反袁集资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果。11月回国后,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参与反袁武装斗争。

袁世凯死后,东北军交由驻防南京的冯国璋部收编。许返回上海,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与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所谓少年得志,许崇智在30岁以前便以极少的失败经历和顺利的军事前途确立了自己在革命党中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孙中山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实力,其对许崇智的倚重使后者在广东成为一方英雄,与此同时,许崇智对孙中山的死忠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前期辉煌。

然而,军人的本性并没有为许崇智的仕途带来太多的优势,他知道子弹可以穿透敌人的心脏。

反过来也可以穿透自己的心脏,这种亦勇亦畏的性格在乱世之中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在无数次战斗之后,许祟智从一个坚决的革命者慢慢转变为一个因势而动的机会主义者。正是这种转变,让许崇智在国民革命战争的历史上鲜有留名,学过近代历史的人几乎都会知道他的名字,然而真正了解他的经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许崇智生于粤,也成名于粤,终究也在广州冬天来临的时候陨落。

廖仲恺的被刺,成了许崇智被释兵权的导火索。外界对廖仲恺被刺案本身的关注远远超过了该案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蒋介石才得到一个独自掌权的契机,许崇智也因此掉进了历史的泥潭,再也没有崛起过。在此之前,许崇智在广东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汪、蒋、许三权鼎立,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右派刺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控制局势,处理廖案,由此可见许之实力难为任何派别所忽视。廖案之后,蒋介石派人送亲笔信给许崇智,信中说:“粤军已有变动,请总司令去上海暂避一下,由我代为安排整顿。6个月后,再请回来共同主持北伐。”许无可奈何,悄然离粤赴沪。这一走,标志着许崇智和广东时局永远的脱离开来,也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从此,画上了一个无奈的省略号。

春天毕竟是复活和再生的时节,然而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够无限茂盛生长,复活与昙花一现也许只是一线之差。许崇智在这段历史中没有留下太多的足印,有关他的一切印象,对于广州人来说,到底还是模糊的。甚至于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因为没有谁会过多的涉猎其历史生涯。

效忠、叛逆

中国军人的字典里头,“忠”字的分量始终都是最重的。当然,这种“忠”可以是忠于自己,也可以是忠于国家,或者是忠于某个灵魂人物。纵观许崇智的治军历程,最值得肯定的一个评价,便是他自始至终都忠于孙中山,甚至有愚忠的嫌疑。日本留学的经历,让许崇智接触到以孙中山为主的一系列国民党人,从此也使其抛弃了在传统官僚结构中缓慢爬行的决心,没有在旧有的体制中沉沦。许崇智两次逼迫孙道仁参加革命,反对帝制,一次是响应武昌起义光复福州,另外一次是力促孙道仁宣布独立,加入二次革命的阵营。这两个事件都显示了许崇智坚决反帝的意识,叛逆的个性昭然其中,更甚于脱离旧俗的断然。如此一“忠”一“逆”,可见许崇智的双重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他的成功和落魄。

许崇智忠于孙中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符合时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中山的个人魅力确实能够让人为之倾倒。直至孙中山离开人世,许祟智都没有摆脱一个忠实的追随者的身份,或者说是角色。这种忠实为他换取了不少好名声,尽管他的许多战绩都不尽人意,但即使是战败,也被人视为英雄——“当世之任将帅而具有资格者,鲜有其人,有之,惟北伐军之许军长崇智耶”(邓泽如语)。许崇智所领导的粤军,当时成了孙中山政权唯一可凭借的坚实军事力量。与此对应的是,孙中山在军事上也十分倚重许崇智的才能,自从粤军成立之后,孙中山便一直把许崇智当作是左右手,视粤军为主力军。陈炯明叛变的时候,许崇智甚至是孙中山困处在永丰舰上的唯一希望。可惜许崇智没有趁着这个机会完全赢得孙中山的信任,接连的战败使得孙中山只能在绝望中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许崇智的声望也从此一落千丈。

避嫌、中庸

对许崇智影响最深的人,除了孙中山之外,蒋介石便是首当其冲。许、蒋二人曾经五度共事,许崇智成为粤军主帅之后,蒋介石一直在其旗下做参谋长。民国十三年孙中山邀请当时在上海的许崇智返粤任粤军总司令,许曾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表明愿意就任,要求统一整理粤军;二是要让蒋介石任总司令部参谋长;三是要求所有粤军驻防各地的财政交粤军统一管理;四是请胡展堂任广东省长;五是要求广东兵工厂交粤军司令部管辖。由此可见蒋介石与许崇智的关系非同一般,许对蒋也十分倚重。其实,早在1915年,许、蒋再加上张静江,三人结为拜把兄弟,感情也一直不错。

蒋介石凭借精明实干为许崇智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精于作战的许崇智也看出了蒋介石的过人能力,常常对自己的部下说蒋之命令便是我的命令,希望粤军将士不要排斥他。

不过蒋介石对许祟智却并不是一味的愚忠,他与许崇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极大的政治野心,而后者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蒋在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对许崇智的议论:“办事无序,重内轻外。”在这种意识的导向下,蒋对许的取而代之成了注定的计划。许崇智当然也是聪明人,当他看到了蒋的力量已经超越自己的时候,便主动或被动地让出了自己的兵权。许之部下因为在廖案中有重大的嫌疑,许崇智为了避嫌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辞职的申请,要知道,当时许崇智在广州的实力并不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下,避嫌的原因,则是形势所趋,以权换命而已。

其实,许崇智采取避嫌的做法是有先例的,早在闽南孙道仁麾下的时候,许祟智便有了功高振主的情形,孙道仁两次被许逼迫革命,心中早生铲除之意,许崇智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趁势夺取兵权,反而是到了上海,远离是非之地。许祟智领军打仗,从来都没有显示出好战好胜的粗犷性格,能够打赢的仗便挥师挺进,不能够打赢的便迅速撤离。这种性格让许崇智的性命没有在连年战火中遭到任何的威胁,是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许崇智的中庸。

晚年的许崇智也有避世的作风。得权之后,蒋介石曾经安排他做监察院副院长,不过许崇智始终没有赴任。不善处理官僚关系的许崇智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没有枪也就没有了实权,军人失去了武器等同于雄鹰失去了翅膀,无法继续翱翔。许崇智未到中年便过早的退出了政治舞台,身边的人却趁着乱世纷纷上位,唯独他自己却选择了在香港度过余生。

小聪明、糜烂

粤军总司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衔,并不是普通人能够随意得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许崇智的确是能够胜任这个角色的。尽管去日本留学的经历,是许家的旧势力帮了大忙,不过许崇智并没有浪费了远涉重洋的艰苦历程。从士官学校学到的知识让许祟智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对付传统军阀以及没落清军的时候,先进的军事理论到底还是超越了传统的治军方法。

许崇智打过的战役,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伤亡,在双方激战之前,许崇智一般都会做好事先的准备,例如在敌军之中安排好内线,或是预先在有利地形布置好兵力等等,这些小聪明,使得他的军队经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甚至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果。当时的许崇智甚至被赞许“奇谋多智”,军事上细节调动的优势便是有“巧攻快打”的特点。清剿陈炯明的时候,许崇智带着他的部队只花了两天时间便从三多祝打到了陈之大本营海丰城,由于许部分并二路积极进取,行军之快速远出陈炯明意料之外,陈在海丰的将军府还没有来得及转移大量的奇珍异宝便被许部一举拿下。

孙中山曾经给许崇智题过一幅字,说“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吲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汝为同志屈”,其中的意思,就是告诫许崇智不要因为时势不利而急于求成。许崇智治军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他的治军手法前后却有着很大的变化。前期的许崇智,因为有了日本留学的经历,严厉谨慎的思想尤为突出,而后期的许崇智,则得了军风糜烂的诟病,其部属和其他军阀的军队一样整天和鸦片、女人打交道,他自己也一度沉沦在这种奢靡的生活中。

有人评论许崇智是“军界前辈,但此人生活腐化,短于谋略,不堪全局性重任”,而今看来,许虽不见得“短于谋略”,但生活腐化却是难辞其咎。也有人说,许崇智的这种生活作风是走了捷径,务求使其部属更加卖命,当时就连励精图治的蒋也不过如此。(杨湛)

十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千秋家国梦》中赵文瑄、潘虹等演员对许氏家族的荣辱兴衰,许崇志的戎马一生作了完美演绎。

杨希闵

杨希闵(1886—1967) 云南宾川县人。字绍基。先后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和江西讲武堂。曾任赣军第3旅参谋,滇军团长、旅长。1913年参加湖口反袁起义。1915年参加云南护国战争。1922年拥护孙中山。后任滇军总指挥,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曾联合桂军刘震寰、沈鸿英部入粤讨伐陈炯明。1923年后任建国滇军总司令。1925年与刘震寰发动叛乱,被击败,逃往香港。后隐居绍兴、昆明。建国后,任云南省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丙班学习,1911 年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后随第一梯团参加援川战役。1912 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13 年毕业,任江西第3旅上尉参谋,参加国民党“二次革命”。湖口讨袁战役失败,回滇任步兵第1团连长。

1915年12 月,云南“护国起义”讨袁,随蔡锷第1军入川,在第1梯团任连长。在叙府地区争夺燕子岩、横江、安边等战役中,杨希闵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纳溪战役后,升任营长。棉花坡战役后,又以军功升任副团长,受到蔡锷嘉奖。

1917 年,杨希闵升任驻川滇军24 团团长,1920 年升任第1梯团长。此时,川滇军阀混战,军长顾品珍率军回滇,赶走督军唐继尧,云南省议会公推顾为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任旅长。1922 年春,唐继尧率师回滇,向顾品珍发动袭击,顾兵败身死,所部退入贵州。

此时孙中山在桂林准备北伐,滇军发电向孙表示“愿为北伐前驱”。同时整编军队为5 个旅,杨希闵任第3旅旅长。军队还未抵桂林,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反对北伐,孙中山离桂林回广州,电滇军急赴广州讨陈。

滇军于是分兵两路,右翼军归杨希闵指挥,左翼军由旅长范石生指挥,6 月,会师柳州。6 月16 日,入桂滇军将领,共推杨希闵为总指挥。杨就职后,一面与广西军方首领协商东下讨陈,一面派中校团副那博夫到上海,向孙中山请示机宜。

孙中山极为嘉许,电复滇军成立讨逆军,委杨希闵为总司令兼第一军长,并令孙科由澳门拨款15 万元,作为部队开拔之用。11 月8 日,孙中山又函促杨迅速行动。杨希闵即与孙中山委任的桂军将领沈鸿英、刘震寰在广西藤县白马庙举行会议,会商讨伐陈炯明的战略及合作条件,并被推举为西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

陈炯明叛变后,以重兵驻守广州、东江、西江等地,力量强大。杨希闵为了麻痹诱惑敌人,特派范石生、蒋公亮到广州晤陈,表示滇军志在回滇,请资助军饷服装。陈正想利用滇军分化革命力量,慨然赠送广东毫洋10 万元,服装1万套,干菜若干船,还对滇军军官赠送了白兰地酒。

当陈炯明赠送的礼物运到蒙江,回船尚未返抵防地时,杨希闵即召开誓师大会,率师沿江东下,一举包围藤县、梧州。藤县守军树起白旗,梧州守军起义。进入梧州后,士气大振。杨希闵就任滇军总司令,高举革命大旗,浩浩荡荡,开赴广州。沿途得到人民支持,在封川打退了西江总指挥林虎,到三水打败了杨坤如。1923 年1 月16 日滇桂军直入广州,粤、湘军也到广州会合。陈炯明残部退据东江,固守惠州,以图再举。

各军云集广州,群龙无首。杨希闵派副官长叶夏声到上海向孙中山面陈一切,并欢迎回粤主持大计。2 月21 日孙中山抵广州,恢复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委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并下令表彰讨陈功绩。3 月7 日,又委杨希闵兼广州卫戍司令。3 月29 日又特任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为了扩充势力,将滇军护编为3个军,自兼第1军长。

正当广州军民庆祝胜利的时候,桂军沈鸿英受北洋政府收买叛变革命,以调动队伍为名,突袭滇军总部。杨希闵在孙中山指示下早有防备,立即出动反击,孙中山又亲自督师,分途进剿,沈军狼狈逃入江西,叛军终告平定。杨希闵自讨伐陈炯明,平定沈鸿英叛乱后,声势显赫,成为广东风云人物。总部设在广州长堤大庙内,高高的旗杆上悬着一面黄绸黑字大旗,旗上绣着一个很大的“杨”字。他自恃功高,又无革命思想,孙中山召见也不愿去,对孙的指示阳奉阴违。

滇军进入广州后,部队抢占繁华地区驻防,垄断税收,遍设赌馆、烟馆。团长以上军官大发横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军纪涣散,人民由拥护滇军逐渐变为痛恨滇军。1924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杨希闵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当时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共产党的协助下,建立黄埔军校。杨希闵为维护私人利益,阴谋破坏,把持税收,阻发经费。廖仲恺多次与杨交涉,都遭到无理拒绝。杨还自办滇军干部学校,培养亲信,对抗黄埔。孙中山曾气愤地当面斥责杨希闵说:“我把你们召集来,要听我的话,听我的命令。你戴着我的帽子,打着我的旗号,糟蹋我的家乡,吃广东一滴水都是有罪的。”

广州商会主席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组织武装商团,走私军火,煽动商人罢市,勾结陈炯明,妄图推翻革命政府。孙中山命令杨希闵所部围剿商团。杨部不但不遵令进剿,反而暗中包庇掩护。陈炯明退据东江后,孙中山多次命杨希闵攻打东江,消灭陈军残部,杨拒不执行。1924 年末,陈炯明勾结英帝国主义与逃港商团头子陈廉伯,企图进攻广州,情况十分紧急。广州革命政府在共产党的倡议和支持下,派黄埔学生东征,胜利地完成任务。杨希闵虽表示愿负担左翼进攻任务,实际并未出兵。

1925年3 月12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杨希闵、刘震寰竟于5 月中旬在香港召开会议,邀请唐继尧、段祺瑞、陈炯明的代表和陈廉伯参加,会商叛乱计划。妄图联合进攻广州革命政府,建立反动政权。杨自称滇桂联军总司令。会后,把所辖兵力扩展到郊区,加紧部署,公开叛变,走上反革命道路。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和共产党主张坚决讨伐。胡汉民随即以代理大元帅名义,免去杨希闵一切职务,明令讨伐。在广州革命政府所属部队的凌厉攻势下,滇、桂叛军全被击破,杨希闵在英帝国主义掩护下经沙面逃往香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回昆明。少与外界接触,生活淡泊,衣着朴素,沉默寡言,晚上经常到茶馆品茶听滇戏。1955年,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杨希闵被推为政协委员。1956 年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感召下,通过学习参观,对过去的错误有一定认识,愿意为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1967年1 月17 日,因病在昆明去世,终年81 岁。

刘震寰

    刘震寰(1890—1972),又名瑞廷,字显臣,1890年生,广西柳江县人。在广州读书时由刘古香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派回柳州工作。柳州独立,任民军第一支队司令。1913年3月刘古香任广西第五军统领时,任帮统。9月13日,宣布柳州独立,任护国讨袁司令,兵败且逃往香港。1921年粤、桂两军在梧州交战时反戈,粤军得以直入广西驱逐陆荣廷。事后任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广西绥靖督办。1923年受孙中山密约,任西部讨贼军桂军总司令,与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挥军东下,驱逐陈炯明出广州,又击败沈鸿英军,孙中山因此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5年受云南军阀唐继尧策动,5月与杨希闵在广州兴兵叛变,失败后移居香港。1972年去世。

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至今均不受欢迎的近代争议人物。陈炯明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1878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898年中清朝秀才。1906年就读广东法政学堂,为第一届学员,同届同学中有邹鲁,教员中有朱执信、古应芬。1908年以“最优等生”成绩毕业。次年当选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10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参加刘思复组织的暗杀团。次年3月参加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未中。10月武昌起义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并参与攻打惠州的战役。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新加坡经商。期间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画押并宣誓效忠他个人,陈炯明未参加。1916年回广东成立粤军,任总司令,反对袁世凯。袁死后,被北京政府封为“定威将军”。

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发动护法战争,对抗北京段祺瑞政府。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对广东有一定的建设。其政治主张为“联省自治”制省宪,效美国州宪之联邦体制,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历史观点一直认为陈炯明的“联省自治”承认北洋政府国体的统治现状,实质仍会导致变相军阀割据。亦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联邦宪政的实践者。其对广东的贡献有:

政治上推行“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促进社会改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邀请陈独秀任省教育厅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下野后,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生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卒于香港。1909年当选广东省谘议局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新加坡等地经商。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护法,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所部发展为2万多人。8月,奉命率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军。10月占领广州,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 。1921年5月广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任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 。1922年4月因反对北伐被孙中山免去陆军总长以外的各项职务,引起部属不满,最终导致1922年6月16日粤军部将叶举率兵包围总统府,意在驱逐孙中山。1925年下野后寓居香港,致力于组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首任总理。1933年9月于香港病逝,第二年迁葬广东惠州。

◆生平

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898年,中秀才;

1906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同盟会;

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

1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光复惠州;  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广东独立,声讨袁世凯,失败后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组建中华水利促进社;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

1922年4月,婉拒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等将领不满孙中山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举措,于6月16日派兵包围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东征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

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