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黄思思 开讲啦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美从何处寻?

2018-04-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够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关于美这个话题讲起来是很难的.这几乎不是我一个人站在这里可以讲清楚的,是需要我们在一起近距离交流的.现在我们在生活中,美这个词比较多的只停留在表层这个范畴.我自己的感受是,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面对的是美的贫瘠,甚至美的空白.那时候我在插队劳动的时候,还带着一些美术的书籍,我的许多农民兄弟也是我的同龄人,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图片形象,所以当看到知青点有一个被称之为画家的人带

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够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关于美这个话题讲起来是很难的。这几乎不是我一个人站在这里可以讲清楚的,是需要我们在一起近距离交流的。现在我们在生活中,美这个词比较多的只停留在表层这个范畴。我自己的感受是,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面对的是美的贫瘠,甚至美的空白。

那时候我在插队劳动的时候,还带着一些美术的书籍,我的许多农民兄弟也是我的同龄人,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图片形象,所以当看到知青点有一个被称之为画家的人带来很多美术的书籍的时候,他们首先有种好奇心。所以在劳动之余,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些美术的知识。在这种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够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当然今天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有巨为便捷的条件,打开手机屏幕,我们就说我们进入了读图的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极大地提高,老百姓也经常出国了,现在也都愿意去看卢浮宫这样的着名博物馆。但是我也听说主要是去寻访那个卢浮宫的三宝,转一圈,把这个三宝看到了就心满意足了,可以打道回府了。

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也让人有点忧心的状态。一方面我们追求知识,追求艺术。另一方面我们的关于美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我们小学课本里面有几篇是关于美术的呢?大概有一些图画,有一些图片,有一点点动手的课也被其它的文化课挤走了。

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现在艺术市场突飞猛进,各种拍卖、画廊的艺术品的标价十分争夺眼球。包括我们一些电视节目也都很受欢迎,因为它是寻宝、鉴宝。大家看到那些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把它当作宝,当然艺术品是宝,但是对于它的美的价值往往可能就忽视了,或者说认识它美的价值也是为了了解它的经济价值。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觉得《开讲啦》来设置一个关于美的话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我非常高兴,我看到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这么一种不仅把远足当作对自己体能、体力的考验,而且还去欣赏自然,投身自然。

美究竟存在哪里?是我们经常会追寻的问题。

我们通常说美是有艺术之美,这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这是把我们带到审美的殿堂里的最佳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途径。当然还有生活之美,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在我们无处不在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我们看到无数用钢筋水泥打造的建筑森林在崛起。但是另外一方面似曾相识、千层一面、千街一景又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对我们自己这个最大的生活空间美的打造,美的营造投以关切。

当然在谈美的时候,我们还离不开谈自然之美。我上个星期到川西的草原做写生。那一条道路,就是着名的318国道,那个大幅的广告说:这是沿途风景最美的国道。我就看到沿途有许多车队,摩托车的,自行车的,还有徒步的年轻人沿着川藏线往前走。

我非常高兴,我看到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这么一种不仅把远足当作对自己体能、体力的考验,而且还去欣赏自然,投身自然。但是毕竟这个队伍还不是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实际的远足,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之中,工作学习之余,更多地去感受自然之美。所以林林总总说这些,无非是说到我们今天要重新唤起美的意识,通过各种机会获得对美的发现。

与其看一些杂七杂八的图像,不如把自己关于艺术,关于美术史的这个知识建构起来,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棵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会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自己的心灵。

如何来解决我们可能需要一点的知识问题?我想首先需要阅读一下艺术史、美术史。比如说西方的艺术,它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公元前400年就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造型表达。这种造型表达包括了人的比例,比如七个头长,形成了非常坚挺的前额和眉弓,因此它形成了一种美的法则。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油画、雕塑、建筑就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比如我们看鲁本斯,我们看到他的画面上的一种节奏、线条,一种充满动感的生命世界打动我们的感知。

传统的美术可能比较多的具有很鲜明的主题,甚至有情节,但是从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术,原来那种能够为帝王记下他们的赫赫战功,能够留下那些王公贵族的形象,以及能够记录、表达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那样一种语言方式的确是开始改变了。

这种变化一种是因为时代生活发生了变化,另外一种还是它自身的语言体系发生了变化。就以印象派来说,今天大家还是很喜欢的。之所以喜欢印象派的作品,是因为印象派在光和色的研究上又达到了一种新的水平。

同样,东方是另外一个体系。以中国为例,我们自己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所以古往今来的中国艺术又构成了另外一种体系。

通常说西方重明暗,中国重线条。比如说我们在用线条表达这样一种反映世界的方式的时候,早在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成熟了,有类似于顾恺之的主题性的创作,更有当时的书法和绘画,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线条的艺术。所以当书法和绘画一起成熟的时候,我们说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美术它有了一个体系性的架构。中国的艺术不仅是早熟的,而且是一路蓬勃成长起来的。

美术的历史发展,美的经典,它能够把我们带入到审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又不是搞美术史的,或者我甚至缺乏这种美术史的书籍。我想好吧,没有条件来读具体的艺术史书籍的时候,那就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面都有固定的陈列,都是经过艺术史研究者梳理出来的艺术史的视觉存在,或者说看得见的美术史。在那里你去面对作品,去感知,去感悟,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一种审美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积累起来之后,可能对很多艺术作品的鉴赏就自然而然有了所谓的经验。

与其看一些杂七杂八的图像,不如把自己关于艺术,关于美术史的这个知识建构起来,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棵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会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自己的心灵。

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抱以更多的憧憬。

我想讲,其实审美的活动,说到根本的价值,它就是对创造力、想象力,对创新这种能力的一种唤起。有许多大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是很有觉悟的,对艺术感知力、感受力,所能够带来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个价值特别肯定。

早在500年前,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后面我们要去做一个飞行器,做一个探测仪,做一个能动车,这些科学的进展。在我们许多大的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无论东方和西方,我们古代的先人在美的问题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其实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个人之间是不同的。我做美术馆馆长的时候,你知道什么时候是我最感到快乐,或者最觉得欣慰的?就是看到观众们在一幅画面前各自谈自己的观感,每个人的角度不太一样。

因为艺术品几乎不给予标准的答案,正是在一幅作品面前的一种交流,大家敞开了心扉,我就感觉到美术馆,这个空间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它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带到一起,大家在这里心灵是敞开的,人格是平等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对于美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使自己与艺术作品,使自己与生活,使自己与他人,使自己与自然,都更加能够做到一种无碍的交流。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抱以更多的憧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