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8-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所属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诗词家.影视家等10个文艺家协会和杂文学会.文联机关编制7人,内设办公室.创作联络部两个科室和<洛神>编辑部(全供事业单位编制7人).书画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人).文艺服务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7人).辖区内共有二市三县两区,目前设立文联的为灵宝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文联和义马市文联于1992年机构调整时被取消,湖滨区和开发区尚未建立.义马煤业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第十一工程局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分别设立文协组

所属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诗词家、影视家等10个文艺家协会和杂文学会。文联机关编制7人,内设办公室、创作联络部两个科室和《洛神》编辑部(全供事业单位编制7人)、书画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人)、文艺服务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7人)。

辖区内共有二市三县两区,目前设立文联的为灵宝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文联和义马市文联于1992年机构调整时被取消,湖滨区和开发区尚未建立。

义马煤业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第十一工程局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分别设立文协组织。自1992年第一次文代会起,1998年9月和2003年12月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文代会。到2003年年底,全市各文艺家协会共有国家级会员23人、省级会员316人、市级会员1028人。


多年来,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文联认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团体会员致力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本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原则,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创作了大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每年都超额完成与市委签订的责任目标,每年出版六期的《洛神》杂志深受群众欢迎;享有“中华一绝”的灵宝皮影戏应邀赴法国巴黎演出162场,受到热烈欢迎;坚持十年之久的“心连心”艺术团下乡巡回演出活动迄今已达300多场,观众50万人次,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随着形式多样文艺活动的不断开展,一大批文艺新人也不断涌现。通过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文联在赢得良好社会形象的同时,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学习环境业已形成。

1.三门峡市地处豫西,连接晋、陕二省,黄河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受其影响,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如灵宝剪纸、皮影、布制品、面塑;陕县的社火、高跷、平垛、蛋雕;卢氏的根雕、民歌等,都因它的粗犷豪放而独树一帜。还有黄河第一坝、虢国车马坑、函谷关、森林公园、豫西天井院、仰韶遗址等,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对文化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和带动作用。

2.三门峡市虽然人口较少,但它是随着1958年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兴建而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型移民性城市,全国各地当时为支援三门峡建设而留居的人口比例较大,所以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和流行都较为广泛,这就对文艺工作者吸纳我国各地区文艺品种精华极为有利,文艺创作的思路也较为宽广。


3.

三门峡市书法创作方面由于注重培养新人,同时每年组织的展评、交流活动较频繁,所以近些年在全国、全省的一些赛事中获奖的规格逐年升高。在以张高山、樊贵敏、王忠勇为代表的著名书法家的带动下,群众性书法创作活动非常活跃,很有潜力,发展势头良好,我市可望在今后几年的书法创作中能有更好的成绩。

1.三门峡市“心连心”艺术团巡回演出活动 1993年7月,三门峡市文联组建了“心连心”艺术团,该团50个成员分别为各条战线的文艺骨干。慰问演出的对象为部队、学校、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农村、重点建设工地以及城市居民小区等,为松散型组织。

每年根据需要编排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不定期地进行巡回演出。十年来,艺术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走遍辖区的山山水水,巡回演出达350场,观众50万人次。“心连心”艺术团所到之处,群众敲锣打鼓、欢呼雀跃,观众最多的场次达两万人以上,而最少的场次则三五十人。

群众把“心连心”艺术团看做是党和人民政府派下去的慰问团,他们在欣赏高品位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政策法规和传统道德教育。

1997年中央十部委号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时, “心连心”艺术团已通过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方面更加趋于全面和成熟。 以至于在三门峡市城乡一提起“心连心”艺术团,群众便称赞它是一支“文化尖兵”。

通过十年来的辛勤努力,而今它已成为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早已超出其演出本身。
通过“心连心”艺术团巡回演出活动,一是更好地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二是通过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通过艺术实践,锻炼和提高了文艺队伍的素质和艺术水准。


990年2月至5月,由市文联主席白玉国率领的灵宝道情皮影艺术团赴法国巴黎访问演出三个月,共演出164场,观众达5万人次以上,为弘扬中国民族艺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演出期间,法国各新闻媒体、德国电视台以及《欧洲时报》中文版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法国观众盛赞灵宝皮影戏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品味黄河文化的浓重气息使他们对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黄河金三角文艺联谊活动
自1986年区划调整以后,位于晋、陕、豫三省交汇处的运城市、渭南市、三门峡市三地市之间每年一次的文艺联谊活动至今从未间断。

三地市之间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各艺术门类的交流、研讨、展演等活动,相互切磋技艺,不断提高水准,使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文艺繁荣发展有了一个厚重的载体。

18年来,具有浓郁西部风格和题材的各类艺术佳作不断涌现,进而也带动了艺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在三地市政府举办的重大节庆活动中,也都分别展示了艺术家们的风采,这对三地市之间经济发展互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文学 李清联 又名马遵生,男,1934年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银河出版社特约编审。曾任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作家协会理事、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诗歌、散文写作及编辑业务,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李清联短诗选》(中英文对照本),《我们沸腾的工厂》等专著5部,部分作品被选入《朗诵诗选》、《中国三十年诗选》等多种选本并翻译成英、德、日文。

《短诗三首》获河南省优秀文艺作品奖,诗集《绿云彩》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

编辑的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沙陀帝王传》,长篇小说《西部壮歌》,诗集《雪浴》、《内陆河》等30多种,其文化事迹被载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诗学大辞典》等1 2.

种辞书、辞典。
赵团欣 男,1956年3月出生,河南宜阳县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洛神》杂志主编、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自197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以来,已有近200万字的小说作品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其中《啊,黑犍子……》被《小说月报》选载,后又被多家大型图书收录,小说《鸟王》获江苏省国际青年节“金鸽奖”,另有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有的被改编为广播剧,多篇被《小小说选刊》、 《微型小说选刊》选载,2000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省“十佳文化名人”称号,2001年被省文联授予“河南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已出版小说集《白鱼》。


刘安璋 男,生于1940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大营村人,大专文化。1972年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陕县剧目工作组副组长,县剧团领导成员、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文化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教委主任、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

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就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在省、地、县级刊物上发表各种作品100余篇,1965年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奖励。

后来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创作有各种体裁的作品2000余篇,在国家、省、地、市、县报刊上发表和排演,同时参加了《陕县志》、《陕县文化志》、《陕县土地志》、《陕县戏曲志》、《陕县大营村志》、《陕县曲艺志》、《陕县民间文学集成》等的编写,担任过《陕州报》、《三门峡文化报》的副主编,还被吸收为河南省戏曲学会、省群文学会、三门峡市诗词学会会员;曾被推选为三门峡市群文学会,三门峡诗词学会副会长。

2000年退休后,又担任第二届《陕县志》总编。历年来,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数百篇文章,编著出版有《崤陵芳华》一书,2003年担任《甘棠苑》一书主编。
兀好民 男,1953年10月生。陕县原店村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陕县文联主席、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表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共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指甲黑指甲》、《花事以外》、《兀好民小说集》等,作品先后获“芳草”文学奖、中外文学作品大展一等奖、全国青年佳作、北方六省一市文学奖、河南报刊优秀作品奖等。

全国数十家报刊撰文评论他的文学作品。
孙振军 男,1963年11月出生。1980年入伍,荣立三等功两次。1986年复员后,先后在洛阳地区广播电视局、三门峡人民广播电台、三门峡广播电视报从事新闻工作,曾被授予河南省优秀记者称号,其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政府大奖,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三门峡第四届人大代表。

1997年至今,任《三门峡广播电视报》总编辑,2000年11月,被推选为三门峡市杂文学会会长。孙振军同志的杂文创作始于1995年在《三门峡广播电视报》上开辟的杂文专栏《孙氏摸象》。

几年来,孙振军先后撰写了近200篇杂文,这些杂文由于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文笔犀利、一语中的,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其中有近百篇佳作先后被《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杂文月刊》、《杂文报》等国内各大媒体转载。


茹秋明 男,1962年生,河南渑池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洛阳师专中文系。曾任高中语文教师,后调县文联从事文艺创作,1995年任县文联主席,加入河南作家协会。

期间有各类文学作品百余篇(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似水流年》、主编报告文学集《仰韶之光》(省“五个一工程奖”三等奖)、电视剧《仰韶情》、广播剧《希望的田野》(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奖”二等奖)等,2001年调任渑池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研室主任。

2002年任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至今。2003年防“非典”期间,被省委表彰为“河南省防非工作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张志玉 1940年6月生。196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1975年起,先后任灵宝市电影公司、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文化馆副主任,市剧目组长。

1984年任灵宝市文化局副局长,1985年任灵宝市文联副主席,1986年任主席,1995年任灵宝晚报社党支部书记、总编辑。曾多届任灵宝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三门峡市人大代表。

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以诗、民歌、剧目为主,先后在《河南日报》、《文汇报》、《奔流》、《诗刊》、《人民文学》等60余家报刊上发表作品近千首(篇),作品入选《河南民歌选》、《河南三十年优秀诗歌选》等多种选本。

著有诗集《天籁足音》,剧本《社花》、《追蛋》等。作品先后获《洛神》文学奖,《河南农民报》、 《河南日报》等一、二、三等奖。其中诗《卖香椿》获河南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被评为三门峡市、河南省优秀文艺工作者。


杨凡 女,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河南省灵宝川口乡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三门峡市文联副编审、《洛神》编辑部主任。三门峡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三门峡电影电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湖滨区八届人大代表。

自1983年发表处女作以来笔耕不止,先后在《河南日报》、《大河报》、《妇女生活》、 《活着》、《时代青年》、《河南青年》、《奔流》及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作品数十万字,其中获国家级奖l次,省级奖两次。

多次获三门峡市文联先进个人,河南省文联先进个人。供职的《洛神》杂志多次获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奖励,获河南省文联先进集体称号。
2.戏剧
张新秋 男,1933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部队历任文工团员、文化教员、炮校教师等职。

转业到地方后历任陕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戏剧创作50年,创作话剧、戏曲、电视剧数十部。其中11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20部作品被搬上舞台或荧屏。

曾获国家、省级各类奖励9次。其代表作有:《粉黛冤家》晋京演出并在《剧本》月刊发表;《风流才子》获第3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化部金三角戏剧会演一等奖,河南省十年艺术成果奖;《县长的家政》获文化部全国蒲剧会演金奖。其作品曾有豫剧、京剧、吕剧、评剧、琼剧、川剧等近二十个剧种在北京、天津、台湾、香港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上演。并在《文艺报》等国家级或省级报刊上发表其他形式的作品多篇。


姚梦松 男,汉族,生于1952年,曾任河南省渑池县剧目创作组组长、文化馆馆长,三门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戏剧家协会理事。1986年从事戏剧创作,曾创作大型现代戏《一男半女》、《不是冤家不碰头》、《山村风流事》、《果山恋情》、《远山钟声》,大型历史剧《深宫血案》、《曹氏兄弟》,大型神话剧《三土地与三公主》、《月魂》及小戏小品23个等。

参加省、市戏剧大赛并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另外,他主编的《渑池县文化志》、《渑池县曲艺志》、《渑池县戏曲志》也多次获省文化厅奖励。


张怀奇 男,汉族,1944年3月出生,河南省陕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艺术创作中心特约导演、三门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三门峡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他九岁从艺、十岁登台。

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表演专业。1961年至1985年他在三门峡市豫剧团工作期间,曾先后在20多部剧中担任主角,在我省戏剧界有一定的影响,任市豫剧团团长、艺委会主任、导演多年。从70年代开始,他步入导演工作,颇有建树。

历年来,先后导演了50余部剧目,在报刊发表导演阐述文章数篇。多次荣获国家、省级的表彰,他导演的一批优秀剧(节)目走出河南,蜚声全国,三次应邀晋京演出,有的被录成电视在国内外多次播放,还被聘请到台湾导演新剧目。先后当选为市青联常委,湖滨区第四、五届人大代表,三门峡市一届人大代表。

1998年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三门峡市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1999年市政府授予“三门峡市劳动模范”称号。
史茹 女,生于1969年2月3日,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人,本科文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湖滨区政协委员、三门峡市人大代表,现在三门峡市豫剧团工作。

1991年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三门峡市豫剧团工作。1998年7月到河南大学声乐系学习两年。1997年以来先后获河南省第六、七、八届戏剧大赛表演一、二等奖,“香玉杯”获得者、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二等奖。

参加演出的大型现代戏《试夫》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她主演的折子戏《失子惊疯》、《活捉三郎》被中央电视台录制经常播放,大型古装戏《清风亭》被河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录制成光盘。

1998年被授予三门峡市“三八红旗手”。
王建业 男,生于1949年2月,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三门峡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灵宝市剧目工作室二级编剧,三门峡市级劳动模范,灵宝市政协第九届、十届委员。

创作的现代、古代题材包括蒲剧、眉户、豫剧、曲剧、扬高、话剧、广播剧等剧种的大小剧本中,有50多个由省、地、县级专业艺术团体和乡村业余剧团上演,还创作歌曲数十首。先后获国家级奖2个,省级一等奖和金奖3个,省级二等奖9 个及多个省级三等奖,在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播放作品约20个。

代表作大戏《老县长说媒》、小戏《追首长》、歌曲《荡秋千》等。现已成为灵宝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核心策划、编导、撰稿、创作、组织人之一。
3.音乐
焦光民 男,1940年7月15日生于灵宝市冯佐村,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

历任陕县文艺宣传队业务负责人、豫剧团副团长、蒲剧团团长、戏校党支部书记、文化局副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协理事,曾任三门峡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

从事音乐工作40余年,创作歌曲200余首,在省以上媒体发表、播放,有20余首获奖。另有《剪花花》由大营儿童文化团赴京汇报演出。在剧团戏校工作20年,培养演员、伴奏员等各类艺术人才300余名。

在文化局曾参与组织编写《陕县文化志》、《陕县戏曲志》、《陕县曲艺志》、《扬高戏音乐初探》在省戏剧专辑上发表。1990、1991年参与组织陕县参加全国群众歌咏大赛并获大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颁奖,本人两次获先进个人奖。

现主要致力于钢琴教学,所教的学生在省市钢琴比赛中多次获奖,1991年被省音协评为优秀钢琴教师。历年来,不少学生考入省内外各类艺术院校或已成为国家、省、市、县的文艺骨干。
南振民 男,汉族,1958年生于河南省灵宝市,音乐本科文化。

现就职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文联,任创作联络部副主任,三门峡市文联委员。自六岁起,他就开始学习音乐,曾在专业文艺团体担任小号、圆号、二胡演奏员,1986年调入河南省陕县文化馆工作,历任音乐专干、文艺部主任、副馆长等职,2002年调三门峡市文联工作。

多年来,他创作了各种题材和类别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音乐论文等)共400多件,有近200件在各种演出活动中被使用,有40多件在省级以上的音乐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获得大奖。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杨善式 1948年11月生。199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三门峡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灵宝市文化馆副馆员。他长期在地方文艺团体和文化馆从事音乐创作、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等工作,歌曲作品曾在国家与省级刊物发表并获奖,先后两次被评为省民歌、民器集成先进工作者。

1990年开始音乐学术研究,1998年确立以传统宫调理论与乐学规律研究为方向,已在国家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30多万字。主要论文有《关于“同均三宫”的论证问题》、《苦音研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课题》、《调式辨别的根本依据——乐学规律性》、《西北苦音与音乐文化交流》、《传统实践与“同均三宫”》、《黎英海的民族调式研究》、《解决“同均三宫”问题,推动我国音乐学术的创新发展》等。

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应时先生评价:“这些论文体现了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修养,篇篇都是佳作。

将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书法
张高山 男,1955年出生,河南灵宝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常务理事,河南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三门峡市书协主席、市文联副主席。

其作品曾入选:首届国际篆刻艺术展览,中韩国际书法交流展,中国国际篆刻交流展,第五、六届全国书展,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书展,第一、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四届全国篆刻展。《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书法全集》作品被国内外十余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北京、江西、常德、开封、泰山等多家石碑林有作品刻石。曾在《书法》等几十种专业报刊发表论文、书法、篆刻作品。

作品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全国楹联展铜奖。 ’95华人书法大赛银奖,“奥斯卡”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
樊贵敏 男,1956年出生,河南辉县人。1986年河北大学专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余年来,樊贵敏先生笔耕不辍,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其作品以章草见长。近年来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六届、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七届、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

作品曾获中央三十部委联合大展一等奖、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华文化精粹博览会大奖赛一等奖、八卦杯国际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银奖。作品曾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展出,其名录被收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


王忠勇 男,1972年出生,陕县人,大专文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民盟盟员。书法作品曾入选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七届全国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展,世界华人书画展。

曾获第七届全国书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楹联展金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
5.摄影
贾铁 男,主任记者,汉族,1938年8月出生,河南省栾川县人,中共党员。

1960年毕业于栾川高中。历任栾川县委宣传部、洛阳地委宣传部新闻摄影专干,《豫西日报》、《三门峡日报》编委、党委委员、摄影部主任,三门峡市文联委员,摄影家协会主席,国家、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1980年以来,从事摄协的组织工作,撰写《摄影基础知识讲座》教材3万多字,主办地、市级摄影艺术展览8次,展出作品700余幅(组),组织摄影作者异地学习创作80余次,培养了一批摄影工作者。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新闻、艺术照片3200余幅(组),有200幅作品参加地、市以上影展和摄影比赛,50多幅作品获奖,并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业绩被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摄影家全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


马合福 男,1949年10月出生,原籍河南武陟县人,1986年转业到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历任助理调研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三门峡市摄影家协会主席。1976年在部队工作期间,开始发表摄影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河南画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0余幅,并多次获奖。

1988年以来,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其白天鹅摄影艺术展览,在三门峡市展出3次,并于2002年1月到省会郑州展出,还编辑出版了《三门峡画册》三部,白天鹅挂历一幅,三门峡风光白天鹅明信片一套。

2002年4月,其个人专著《仙客丽影——三门峡白天鹅》大型画册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河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受到省政府的嘉奖。


6.美术
张海信 男,1938年3月生,山东菏泽人,副研究馆员。历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文化馆学会理事、三门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陕县文化馆馆长等职。

少年时代受母亲剪纸花的影响,开始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50年代末中师毕业留校任教,并被著名画家贺志伊教授收为入室弟子达5年之久。后入河南省文化厅美术研习班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造。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深圳红荔书画馆及加拿大、温哥华、日本三重县、越南等国内外参加美术大展并多次获奖。

百余幅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和友好人士收藏。作品和传略被收入《河南文苑英华·美术卷》、《山东书画家》、 《中国现代牡丹画精品集》、《河南书画名人录》等大型书典。1996年被中国现代文学会授予国际文化交流奖和铜奖艺术家称号。

王红云的独唱《高天上的流云》1991年获中国音协、团中央宣传部举办的“中华大家唱”优秀奖。 李犀牛获1997年文化部举办的“龙脉杯”全国书画赛优秀奖。
王忠勇、张高山分别获1999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赛金奖、铜奖。


王忠勇2000年获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三等奖。
史茹、韩孝枝2003年分别获中国剧协、省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中国红梅奖大奖。
张高山2000年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提名奖。


王忠勇在中国书协七届全国展获奖。
南振民在2001年省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歌曲中获奖。
茹秋明的报告文学集《仰韶之光》获1997年省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三等奖。
姚梦松的戏剧《果山恋情》、《白云深处》、《红杏树》、《豆芽夫妻》分获1997年、1999年、2001年、2001年省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