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眼中的朱之文(持续更新中)
写完三篇《知音的故事》之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就像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有朋友在留言中曾善意地提醒我:《知音的故事》不要分为上、中、下,而应标为一、二、三....,这样比较好。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当然希望这个故事能够永远持续下去,我笔下的朱之文和于文华们也不停地跃然纸上。然而我担心自己能不能担此重任,我担心自己是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才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歌手写下了近八千字的文字。所以我要告一段落。我要观察一下朱大哥下一步的言行,我要考验一下自己是不是个伪“朱粉”。几天过去了,朱大哥一如即往地忙忙碌碌、任劳任怨。而笔者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浏览朱大哥的最新消息。所以我想,既然割舍不下,那我还是写吧。
不管写成什么样子,至少都是我的真诚之言。刚才看到吧友空空正太写的一篇《上善若水——有感之文大哥》帖子,在文中他这样描写朱之文:“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朱之文,我想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像水一样,“超然物外,淡泊宁静”,不拘一格,润物无声。说实话,我从来没追过星,但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准球迷。只可惜中国足球实在不争气,它伤透了万千球迷一颗颗痴迷的心。前一阵子关于足球黑幕的报道更让人痛心疾首。而网上对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的炒作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很多看上去富丽堂皇地东西竟然只是一层华丽的外衣。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狗肉称王”的年代,到底还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惜呢?麻木,我的感觉就是麻木。
但是朱之文的出现,却让人发现绝望之外还有希望。
“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网络明星窜红网络自有其走红的道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上述网络红人恰恰就是满足了人们阴暗和猎奇的心理需求。所以才在幕后推手的操纵下众人追捧,一夜爆“红”。但这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总归只能是暂时的张狂,所以当浮云散尽的时候,他们只能变成曾经的“神马”。
而朱之文的出现就像一缕清风吹去了人们心头上的浮尘。这时大伙才发现“人之初,性本善”的真言并没有散失,只是埋藏在内心深处太久了。就像朱之文,尽管一直与泥土为伍,金子却永远是金子,只要露出地面,就会立即发出万丈光芒。
所以,一瞬间,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随着朱大哥的出现一并爆发了,他的走红其实正是一次人心所向的胜利。
说句公道话,作为一个农民,朱之文的表现并不出色。一个年收入只有五千元的家庭目前来说称之为“贫下中农”也不为过,难怪他年过三十才娶上媳妇呢。我很佩服想当年俊俏端庄的李玉华会同意与这个穷困潦倒的大龄青年永结同心。尽管他善良实诚,歌声动人,但这总不能当饭吃吧。从视频上看,他那个简陋的小院的确寒碜的可以。时光好像倒退了二十年。
而作为一个追求音乐梦想的人,他又是十分出色的。自从七八岁的时候从收音机里听到《军港之夜》之后,音乐的种子就植进了他的生命。
从此,音乐成了他唯一的知己。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又是一个将音乐视作生命的人,二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形像就这样不可思议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的不平坦,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也就不奇怪。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向世俗低头。不认识字,他买来字典自学;没有歌谱,他从旧书摊上花3元钱购得歌本一册;他捡来一块小黑板挂在墙上写谱子;又捡来一张小学生用的拼音图画练习发音;他最大的收获是那一台由北京老人赠送的旧电子琴。三十年如一日,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些。连于文华都自愧不如。
朱之文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实力做保证。上面已经说过,持之以恒的坚持是确保他唱功非凡的关键。
正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几乎对朱之文的行为做了最恰当的诠释。他的这种坚持,说实话,我绝对做不到。老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朱之文都四十多了,仍然执着于音乐梦想,这真是难能可贵。
当然,朱之文还有一副老天赠与他的好嗓子。他很明白这一点,他知道不能暴殄天物。天赋+勤奋自然就会有进步,他也知道如果有名师指点将会使自己锦上添花。但是现实的窘境让他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年轻的朱之文当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竟然发现了一条向音乐大师求教的途径。
那一年,朱之文只有二十出头,在北京打工的他,久久徘徊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门外,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扣开了音乐泰斗金铁霖老师的大门。也是老天开恩,金铁霖先生竟然破天荒的接待了他。听了他的演唱,金老师不置可否,只是微笑着指出了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也难怪,那时,他还年轻,嗓音还没有现在的磁性,他还需要加倍努力。老天的垂青只是灵光一现,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可他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当然,那时的他不知道这成功的到来需要漫长的二十年。这时,想当年那个心比天高的毛头小子已经变成了一位波澜不惊、满面沧桑的中年男子。
过硬的实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尽管朱大哥的歌声堪比天籁,但现实处境却只能让他做一匹终老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
2月13日的那场比赛是改变朱之文命运的一个关键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朱大哥在不经意间抓住了。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朱大哥的走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民需要喧嚣之中有一片宁静,他恰恰就是;人民需要浮华当中有一种淳朴,他恰恰就是。有点像当年的旭日阳刚,他们的隆重登场也是顺应时势的结果。所不同的是,旭日阳刚踩着亿万民工浮出了水面,但他们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如身份模糊,唱功一般,行为冒进。朱大哥的横空出世是对旭日阳刚的又一次修正。旭日阳刚的优点他都有,旭日阳刚身上没有的,他也有了。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朱之文与旭日阳刚做比较,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朱大哥出山的那一天起,就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旭日阳刚有了扯不清的关系。
有人说“秒杀”这个词太刺耳,但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的视频发布者用这个题目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正是在与旭日阳刚的对比中,人们发现朱大哥绕梁三日的非凡唱功;他歌声之中的魔力足以摄人心魄;他演唱时的深情投入与观众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良性互动。如果说旭日阳刚表达的主要是一种浅层次的呐喊的话,那么朱大哥则在不知不觉就叩开了你的心扉,浸入了你的身心。他让你感受到了久违的生态之美、朴实之美、善良之美。
真善美不分家,三者在朱大哥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刚才分析了老朱的“美”,从“真”的角度来看,朱大哥从不矫柔造作,一直就是真情示人。从他身上的衣服到各种场合的讲话都是原生态。
有人怀疑他的军大衣是用来炒作的,山东电视台的编导一木女士写的《朱之文成名的第一现场》让谣言不攻自破。后来,网友给他送了不少新衣服,他也是有什么穿什么。但是成名时的那件军大衣已经成了他的一个符号,尽管天气越来越热,可每次录制节目,导演都要求他继续穿大衣上场。他在录制现场面对主持人的发问,直言“都快热死了,这是导演让穿的。”在家乡的演唱会上,面对女主持的希望他讲“为大伙唱歌不觉得累”的循循诱导,他却极不配合地说:不累那是瞎话。这就是真实的朱之文。
朱之文的善,实在是镌刻在他的骨子里,浮现在他的眉宇间,闪烁在他的举动里的。他的友好和善,他的与人为善,他的憨厚质朴,让你无法将他与“恶”字联系在一起。
他家那只着名的小黄鸡身上就有一个关于善的传奇故事:一天傍晚,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的朱之文到附近一家饭店散步,发现鸡笼里有一只鸡就要成为厨师刀下的美味佳肴。他突然有了恻隐之心,对着这只小鸡唱了支小曲,说来也怪,这只小黄鸡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似乎听懂了他的歌声,并且跳到了他的手上。朱大哥认定与它有缘,于是从随身携带的不多的工钱里掏出二十元钱,救下了这只可爱的“小黄”。如今,这小黄不仅开始为朱大哥生蛋,而且随着他走南闯北,成了大哥的得力“助手”。
有一件事情一直为大伙所称道。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人们惊奇地发现抬钢琴的工作人员当中有个头高大、穿着唐装的人,大伙仔细一看,原来那竟是参赛者朱之文!
朱之文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也不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但他的行动不正好是对这句古训的最好诠释吗?
“我出名了,但我不出轨。”这句话虽然有些太直白,但我想这句话肯定会让千千万万的妻子们认定,朱之文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
2011年3月上旬,朱之文一举成名。网友力挺,百性惊叹,而作为圈内最有发言权的音乐家们却集体噤声。其实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昙花一现是以往许多网络红人的共同结局。这个朱之文是不是也是靠炒作起家的又一出“杯具”?但是有心人很快发现了朱之文与“芙蓉姐姐”的天壤之别。有一个贵人的出现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朱之文走上了一条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不错,这个人就是于文华。
详细情况我在《知音的故事》中已经作了具体描绘,这里就不再赘述。于文华出现的意义很不一般,她不光是在通常意义上帮了朱之文一个忙,更重要的是她让朱之文有了更高层次的话语权。接着就是乔军的倾力相助。二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歌坛大腕直接把朱之文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在他们的引荐之下,朱之文不光登上央视的舞台,还见到了他梦魅以求的音乐大家杨洪基老师和马秋华老师。
为什么于文华和乔军对朱之文情有独钟呢?这应该与他们和出身和经历有关。二位都是农民出身,成名之前都是历尽艰辛,成名之后一直没有忘本。相似的经历让他们对朱之文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在里面,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秋日的私语于2012-11-21 23:56补充以下内容:
这里还要说一说单县ZF。
在他们的地盘上出了这样一个大名人,单县的头头脑脑们肯定是既感到自豪,又有些尴尬。一个农民“歌神”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埋没了那么多年,他们竟然没有发现。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家庭条件简直可以用“赤贫”来形容。所幸的是ZF有关部门知耻后勇,随后,在朱之文南下北上的征途中,单县派出得力干将“赵主任”鞍前马后寸步不离,给了朱大哥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朱之文将自己对这句古语的理解付诸了行动。尽管他不善言辞,不会讨巧,但他却深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明白他除了歌声之外一无所有,他也明白大家期望的不是烟花一样瞬间的绚烂,而是大海一样的静水流深。
于是朱大哥推掉了唾手可得的几十万的广告收入和可以给他带来滚滚才源的商业演出,推掉了与成龙同台演出的机会。他抓住短暂而富贵的机会向音乐专家们请教,不计报酬地录制与民同乐的电视节目。善良的观众可以放心了,于文华们可以放心了。他永远是我们朴实可爱的“大衣哥”。
走红之后,朱之文就变成了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过度的疲倦让他心力交瘁,以往的自由自在已经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梦。看着他迷迷登登的样子,于文华,乔军心疼了,田慧、武文心疼了,广大的朱迷们心疼了。真希望他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美的歌。
不到二个月之内,朱之文分别在央视和几家地方电视台录制了多台电视节目,参加了好几次现场演唱会,其爆红速度几乎可以称之为“前无古人”。
以往从没坐过飞机的他成了飞来飞去的的“飞人”。他曾经绘声绘色地描绘坐上飞机的感受:起飞的瞬间,心里有些害怕,看着地面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小,耳朵里好像有只蚊子在嗡嗡叫。
纵观他参加的这些活动,含金量最高的当属央视的《欢乐英雄》《我们有一套》,还有下一步的《欢乐中国行》《鲁豫有约》,以及六月份即将作为乔军嘉宾出席的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另外他与于文华合作产生的《沂蒙山小调》以及后续作品也很值得期待。一个大器晚成的农民歌手,初出茅庐即获这么多露脸的机会,真让无数科班出身的专业歌手羡慕不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朱大哥参加的《我们有一套》那期节目应该是在3月下旬录制的。
这个栏目以前我从未听说过。由于朱之文的加入,使众多朱粉们对《我们有一套》充满了期待。5月4日晚10点半,朱之文参加的《我们有一套》终于隆重登场。中央电视台真是“有一套”。这台节目不光布景大气,主持人风趣幽默,整个创意也很独到。中央电视台显然是把朱大哥作为重点人物来推介的。好菜要放到最后品尝,朱大哥就是最后一个出场。他依旧是一身军大衣打扮,清唱的依旧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主持人***和春妮的一唱一和不光化解了许多尴尬,还让整个过程妙趣横生。
关于为什么要穿军大衣的问题,***卖了个关子随即就揭开了谜底:这是节目组的安排。***现场与朱大哥飚起了歌,春妮和sala抚摸着朱之文布满老茧的手不住地发出感叹。
尤其是朱之文在15分钟之内的华丽变身让观众大为惊讶:原来他也可以这样帅!我想化装师石榴肯定会因为这个节目的精彩表现而名动天下吧。一身时尚的白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举手投足酷似蒋大为的朱大哥又演唱了蒋大为的经典名曲《北国之春》,顿时让亿万观众为之倾倒。
其实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一期节目基本上是为朱之文量身打造的。从出场时间上,从短片回放上,从表演安排上,朱之文显然是本期节目的压轴。对于朱大哥的北京之行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中央电视台的聪明之处在于处理问题的恰到好处。反观山东综艺台,在细节的把握上就显得欠些火候。
任何娱乐节目都有导演的痕迹,《我是大明星》这档节目也是很亲民、很热闹的。但由于在细节处理上显得过于生硬,以至于让个别挑剔的观众对朱大哥产生了诸多疑问。比如复赛时,在初赛时早已经见识过朱大哥的评委的“故作惊讶”不仅未让节目出彩,反而让人对初赛的场面也产生了怀疑,尽管后来事情得到了澄清。上场带着大铁锨、现场电话联系老婆孩子来电视台露面,都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那场节目还造成了一个后果:朱之文的年龄似乎成了一个谜。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朱之文给朱大嫂打电话联系来济事宜,主持人问他:说啥来?朱之文回答:“属羊来”。现场观众哄堂大笑。后来细细的观众掐指一算,如果属羊的话,年龄应该是44而不42。
有居心叵测的人就此认为朱大哥不诚实,在年龄上撒了谎。
其实这件事情根本经不住推敲。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朋友,他在年龄上作假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朱大哥不拘小节,说话比较随意。比如他的签名有时候写的就是“朱子文”。“属羊来”这一句话让他很被动,前天播放的我是大明星决赛上,他明确表态自己是属鸡的。这件事也算是作一个结论吧。
我建议,朱大哥以后在细节上也应该稍微注意一下。毕竟你现在已经是名人了,不是一个无人关注的农民了。只要骨子里不忘本,你完全可以脱掉大衣,学习普通话。因为你需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不久之前,又一个叫刘畅的农民歌手在《中华达人》的赛场上惊艳亮相。他的《西部放歌》也让在场的评委为之折服。
比之朱之文,刘畅的嗓音条件一点也不差,而且还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现在,42岁的刘畅正计划进行全国红歌巡演。但是,观众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平淡。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单从演唱上技巧上来说,二者不分伯仲,只是刘畅属于男高音,朱之文属于抒情男中音。然而,再进一步分析你就会发现,从声音的磁性上、从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上看,朱之文显然比刘畅经强很多。他完全把自己深厚的感情融入到铿锵舒缓的音律当中,让听众不知不觉地与歌者形成了磁力强大的共鸣气场。虽然朱之文不会讲普通话,而他的土语方言却正好与字正腔圆的歌声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在朴实与高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容易与普通观众沟通。
另外,他的苦维经历,他的谦虚自然,他的“穷且不堕青云之志”,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综合因素上讲,朱之文现象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据我所知,朱之文参与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所有节目,包括《我们有一套》、《欢乐英雄》、《星光大道》、《欢乐中国行》,还有北京台的《百姓秀场》等,都与于文华有关。到了北京,于文华的家似乎就是朱之文的家。不光如此,朱之文带到北京的动物明星小黄、小白及小花也都寄放在于家的院子里。在这里,朱之文直接当了一次瓦工,给大伙现场表演了一次建筑“绝活”。孟文豪也带着他的录音设备来了,“三文”又一次相逢。这次他们录制了全新演绎的《驼铃》。“文华组合”再结出硕果。这段视频的花絮在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大伙反响强烈。
热心的网友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洒下一片驼铃声”中的“一片”就不如原唱中的“一路”贴切。于文华和朱之文也对此十分重视,马上修改补录。我们期待这部作品的闪亮登场,也期待着文华组合一段又一段的佳话不断上演。
于文华为什么会对朱之文情有独钟呢?有人质疑她有借势炒作的嫌疑。其实如果你对于文华的身世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她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真诚和自然。过去我本人对于文华的了解仅限于她美丽和善的外表和《纤夫的爱》等几首好听的歌曲。自从几天前观看了她参加的天津电视台的《今晚有戏》之后,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
她出生于贫困落后的河北农村,当时父亲已经60多岁了。
父亲老来得女,十分高兴,但拮据的生活条件又让他一筹莫展。于文华清楚地记得父亲把捡来的桃仁当作零食送给她的情境。于文华十分懂事,努力学习,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可是当她大学毕业,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让她伤心欲绝。
好在她母亲身体很好。母亲成了她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她的那首《我的老妈妈》就是因此而作吧。她想不到看上去那么壮实的母亲也会突然离去。那是去年的正月初四,于文华的母亲正住在北京。“我一直认为母亲能活到100岁,可她竟然不打一声招呼就那么走了。”于文华说。接着她唱起了《我的老妈妈》:“想起老妈妈,如今她在乡下,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霜染了她的鬓发……”唱着唱着,她潸然泪下。
看了这段视频,我也热泪盈眶。
乔军的情况也是如此。家在农村,出身贫寒,历经十年寒窗,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可毕业后只能做一名初中音乐老师。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又当了北漂一族,之后才逐渐出人头地。
随着朱之文的声名鹊起,于文华和乔军也更为人们所熟知。有些人怀疑他们出手帮助朱之文的动机。我认为,如果他们与朱之文的交集能起“化学反应”的话,那实在真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好人”之间出现互相促进、皆大欢喜的局面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这也叫炒作的话,我们欢迎这样的炒作,这样的炒作越多越好!
2011年5月13日早,春夏之交,风和日丽。
打开电脑,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映入眼帘:朱之文获得了星光大道月赛冠军!我迫不及待地观看了两段比赛视频。此时,笔者除了喜悦还是喜悦,除了兴奋还是兴奋。这个结果可谓众望所归。古语曰:上下同欲者胜。这个结果再次证明,朱之文的胜利是人心所向的一次完胜。
这一段时间,朱之文的状态并不是太好。过度的舟车劳顿让他不时面露倦色。在《我是大明星》的赛场上,腰部的疼痛甚至都不能让他站直身子。听说他正在备战《星光大道》,我都有点担心。可昨天的比赛结果证明了我的担心真是多余的。从视频上看,他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有老毕的大红袿子作装饰,再配上洁白的样衬衫,朱大哥似乎已经脱胎换骨,过去的大衣哥正逐渐蜕变为英俊潇洒的农民歌唱家。真是帅呆了。本文由印象社区专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