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儿童绘本 儿童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告诉孩子他们不孤独”
安东尼·布朗是谁?也许大人们会觉得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对于很多小读者来说,这个人绝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欣赏过他的作品了。作为英国超现实主义绘本大师,69岁的布朗在全世界拥有数以千万计的读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的小读者和大读者。
前天,作为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北京儿童阅读周的开场活动,布朗来北京为读者办了一场讲座。他谈兴很浓,“拖堂”了足有45分钟,将近四个小时的活动,竟无一人退场。这位大师人气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告诉孩子他们不孤独
“布朗先生,您为什么走到画绘本的路上呢?”活动现场,一个小男孩高高举起手,向他心中的“绘本爷爷”提问。或许因为这是来自孩子的问题,布朗回答得特别认真。作为格林纳威大奖与安徒生大奖的双料得主,外人常称布朗是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绘本作家,可他却告诉大家,自己小时候虽然想要当画家,却并没有想过要画绘本。
从学校毕业,布朗接到的第一个工作居然是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画人体解剖图,他自称有段时间很喜欢这份工作,甚至还会在画面上添加一些好玩的东西,但终于有一天,他干烦了。布朗的第二份工作是画贺卡,这一次他干了15年,但挣钱很难。后来一位出版商给他一个建议:“你为什么不创作你自己的故事呢?”这句话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
多年之后,布朗发现创作绘本对他来说简直是份完美的工作:“人们付钱让我做小时候喜欢的事情,而且付钱让我来中国!”而更让他觉得有意义的是,自己能够通过绘本告诉孩子们,“他们不是孤独的,快乐、悲伤、嫉妒、负罪感,这都是很自然的,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个人看起来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大家的内心感受是一样的。”
布朗说,这种体验是他画了近40年,用50多部作品才换来的。
黑泽明曾带给他灵感
经常有小孩子问布朗,他笔下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其实有些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有些是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事,或者从其他故事、电影里偷来借来的,我不相信灵感是无缘之木。”面对台下的读者,他毫无隐瞒地讲述起来。
比如小读者们都很喜欢的《隧道》一书,讲的是兄妹俩钻进一条神秘隧道探险的故事。布朗说,他小时候居住的社区,就有一条幽深、阴暗的隧道,孩子们一定要去那里走一遭,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这本书出版后,我哥哥马上就认出来了,我们承认了,当时我们爬隧道都很害怕。”布朗笑着说。
其实,大师也曾有过丧失信心的时候。布朗说,他在画一部作品的时候,曾看到书店里的绘本,画着好玩的玩具和可爱的公主,而自己的绘本看起来总是那么严肃,那时他告诉自己,“我想我的书永远都不会出现在这里了。”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丢到了一边。不过,他还是在20年后又把那个作品捡了回来,重新进行构思,由此诞生了今天在全世界颇受好评的经典之作《公园里的声音》。
绘制《公园里的声音》时,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代表作《罗生门》带给他灵感。他在这本书中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了同一个故事:两个大人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小狗出门散步,他们的心情在不断变幻,四种不同的声音从公园里发出来。有意思的是,这本书里的人物都被画成了猩猩。布朗说,这是因为自己一时笔误,把人物画得像猩猩,起先他很生气,但冷静下来再看,画面变得更好玩了,于是他索性把书中的所有人都画成了猩猩。
给想象力留讨论空间
又是超现实主义的画风,又是受到黑泽明的电影启发灵感,难怪布朗的拥趸中总是有不少成年读者。有人说,他的绘本“让儿童游戏,让成人思考”,比如他的作品中既会谈论女性主义,也会表达现代人的困惑。不过,一些人怀疑孩子们能否读懂这些作品中的深意。布朗对此一笑置之:“图画和文字之间有一道沟,孩子们会用想象力把它填补上。”
布朗说,自己喜欢给作品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而不喜欢让所有的事情都板上钉钉。他最喜欢的电影往往也是如此。每当电影结束后,他还是沉浸在剧情里,继续思考角色们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布朗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父母和孩子因此可以互相倾听、讨论,就像是阅读小组一样。”这才是他心中理想的绘本阅读体验。
著名编剧史航是布朗的大粉丝,他将布朗的绘本比喻为茶壶,盛着人们的某一段经历或是头脑中的怪念头,“它让我觉得,所有冒出来的怪念头都值得回头再看,这让我们温暖、开心。”其实,布朗自己也非常喜欢回头再看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每次都会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如果年龄再大些,也许会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说这话时,“绘本爷爷”看起来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