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人张之洞袁世凯 晚清官场有“三屠” 袁世凯号称屠民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凤凰卫视2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在晚清的官场上,有个著名的三屠之说,张之洞花钱如水人称屠财,岑春暄热衷弹劾官员被称为屠官,另外一个则是袁世凯时称屠民.说的呢就是他在作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的时候杀人如麻.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惊险无比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位,继续回到天津小站去练兵.这一时期,义和团在山东一地蓬勃发展,义和团民到处拆毁铁路.焚烧教堂,遇到洋人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杀死,整个的山东陷入到一种疯狂的无政府状态,同时也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1899年,袁世凯以山东巡

凤凰卫视2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晚清的官场上,有个著名的三屠之说,张之洞花钱如水人称屠财,岑春暄热衷弹劾官员被称为屠官,另外一个则是袁世凯时称屠民。说的呢就是他在作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的时候杀人如麻。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惊险无比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位,继续回到天津小站去练兵。

这一时期,义和团在山东一地蓬勃发展,义和团民到处拆毁铁路、焚烧教堂,遇到洋人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杀死,整个的山东陷入到一种疯狂的无政府状态,同时也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1899年,袁世凯以山东巡抚的身份前往处理义和团的问题,稳定政局,这是袁世凯第一次以一个地方大员的身份,独自来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

解说:1899年冬天,慈禧太后宣布了一项新的人事任命,由袁世凯担任新的山东巡抚。随着这一任命的出台,山东义和团的好日子也就过完了。

李扬帆:派到山东去干吗呢?就是处理义和团的事情。

袁腾飞(民间学者):袁世凯对义和团也是很不感冒的,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知道打仗要凭实力,他们知道老百姓跟军人的区别在哪?打仗得靠当兵的,老百姓不行,而且更不会相信义和团那些所谓的什么法术。

解说:义和团的兴起,应该是从1897年开始的,这是一个在灾荒以及国难的漩涡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民组织,它汇集了数以十万计的有生力量,打着扶清灭洋的政治标签,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杀洋人、灭洋教风暴。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见所有的洋人都要杀,所有沾着洋字的都要去除,有一个知县家里边用铅笔,上面可能是美国制造,USA什么,就被杀了,全家被杀,屠了。

那么就是说在这样一种狂热的情况之下,合理性在,因为被外国人欺负得太久了,憋着气。不合理性在,因为他的手段太过残忍,要赶尽杀绝。

袁腾飞:义和团又很会讨朝廷的欢心,扶清灭洋,所以这个朝廷一看,跟以往的造反不一样,以往是反大清的,这回是保大清的,而且它的矛头指向洋人,要灭洋人。

解说:义和团的狂热,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洋人被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西方列强则向清政府不断施压,要求镇压义和团,新科山东巡抚袁世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带着自己培训的新军来到了山东。

张华腾(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袁世凯到山东之后,还是采取排解、劝导的这种做法。像义和团你最好自己去解散,不要再闹,如果出现什么事情政府怎么去解决,他反复地在山东全省张贴他的关于对义和团的这种政策。

解说:然而就在袁世凯到任后不久,一场血案再次发生。1899年12月25日的圣诞之夜,山东平阴县的义和团围攻了当地教堂,英国传教士卜克斯被杀,团民还割下了他的头到处张扬,这就是当时哄动一时的卜克斯事件。

两年前,一个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就侵占了山东胶州湾,如今,英国人也发狂了,乘着传教士被杀的机会向袁世凯发难。

张华腾:这个案件引起了英国的干涉,英国驻华公使,在上海的领事都到山东,要求袁世凯来处理这个事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袁世凯跟他们是据理力争。在据理力争的前提下,答应了部分的条件。比如说对杀外国传教士,我们的这些老百姓按照大清的法律该处死的处死,该判刑的判刑。这些都是屈从了外国人的要求,但是跟英国人原来提出的条件,那是差得多。

解说:卜克斯被杀事件之后,袁世凯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安抚转变成镇压,于是一些关于袁世凯绞杀义和团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

袁腾飞:听说是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袁世凯到了任上之后,然后就是说他请义和团的大师兄们去赴宴,因为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嘛,反正你拉起一支队伍你就是大师兄,要是女的就是大师姐,它有很多嘛。所以袁世凯就请了一些个大师兄去赴宴,这些人很高兴,说你看走了个毓中丞(毓贤),来了袁中丞对我们还是这样客气,这帮人就来赴宴,这帮人来赴宴的时候,据说袁世凯在酒席宴上就问他们,说你们是不是真的有功夫,是不是真的能刀枪不入?这帮人说真的,真的那好,咱试试。

因为义和团那个枪都是空包弹,他拿刀砍,这么砍它不是划,一划肯定肚破肠出了,袁世凯让这兵拿枪打,肯定是荷枪实弹的,真正的德国毛瑟枪,嘭嘭一打没一个不入的全死了嘛,所以这样一来那套骗人的把术,什么刀枪不入这套东西就失灵了。所以有人说袁世凯残酷地镇压义和团,其实不如说是袁世凯用科学的方法反迷信嘛,你说你刀枪不入的,就这么个意思嘛。

解说:袁世凯在山东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将混乱的局面平定下来,不夸张地说,他的红顶子里的确流淌过义和团的鲜血,正是这段经历,袁世凯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屠民。如何评判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的问题,是一个专业而且充满纷争的议题。

袁腾飞:义和团不是很恨袁世凯吗?说给那个巡抚衙门上画一个戴花翎的大王八,杀了袁元蛋,我们好吃饭。但是山东的义和团确实就扑灭下去了,所以义和团就转往直隶、京津一代发展。

解说:在袁世凯的高压政策之下,山东的义和团基本上绝迹了,但在北京、天津一代获得了生机,原因还是来自朝廷的态度。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手足无措之际,想到一个办法,利用义和团对抗外国入侵者。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宣布同时向西方十一国宣战。

这是一个足以亡国的决定,当时的朝廷随着慈禧的大手一挥,陷入了集体疯狂,当宣战的诏书向全国下达之后,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

李扬帆:1900年发生的事情在中国非常蹊跷,长江以北只有一个省,也就是山东省,拒绝执行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是袁世凯干的。南方三个省,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联名向西方国家保证,我们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我们的南方不打仗,叫东南互保。说我们认为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是矫诏天下,是有问题的,我们怀疑这个诏书,实际上他知道是她干的,但她绝对不会向八个国家宣战,觉得这个老婆子疯了。

解说:在东南互保的过程中,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作为朝廷的重臣和资深政治家,他们拒绝随波逐流,力挽狂澜的表现固然让人佩服,而袁世凯作为新晋的地方大臣,能够顶住朝廷压力,拒不出兵,其阅读时局的见识和决断能力更是让人赞叹。

陈晓楠:紧接下来的事情是一些历史常识,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第二天凌晨,慈禧化妆成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模样,带着光绪皇帝,一路逃到太原西安,清廷和八国联军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仅赔款一项,就有4亿5000万两,相当于是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而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去世,朝廷马上发布新的人事任命,命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才四十三岁,他几乎是毫无争议地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位上,停留了七年时间,留下了非常灿烂的足迹。这段经历呢?我们前面的节目另有介绍,现在我们接下来要的是七年之后,1908年,是袁世凯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一起来了个180度的大转折。

解说:从1902年到1907年,是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时期,这个期间他成长为朝廷改革派的新偶像,同时在这5年里,袁世凯还建立了6支装备精良的野战部队,一共75000人,他们全部惟袁世凯马首是瞻,但是,问题也出在了这里。

袁腾飞:1906年醇亲王载沣,就是后来的摄政王,也就是溥仪他爹检阅北洋军,北洋军还来这一套,我们穿谁的衣服?袁宫保,我们扛谁的枪?袁宫保,还来这套,这下这个载沣就急了,回去之后就跟慈禧太后讲,说北洋军只知有军令,不知有圣旨,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太后皇上。

解说:袁世凯在军中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实在过于巨大,这不得不引起慈禧的注意,不久之后,袁世凯的工作很快被调换了。

袁腾飞:所以慈禧太后的时候就把袁宫保,袁世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调升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所以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离开你的老巢直隶,你不掌握兵权了。袁世凯实际上可以讲,他跟清室之间的这个矛盾,通俗的话讲也是功高震主,清室怕他尾大不掉这个意思。

解说:此时的清廷,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与洋人的交往,外务部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朝廷最重要的部门。袁世凯就任外务部尚书之后,尽管他依然面临着同僚的明争暗斗,但他的上任很快就给清廷外交带来了咱新的气象。

张华腾:把外交部原来一些在那吃闲饭的人,统统换成专业的人才,另外在一些外务的处理问题上,他也有他一定的见识。比如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这个事情,袁世凯最初主张,利用这部分庚子赔款,然后放到东北建立东北银行,在东北进行新政。

解说: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袁世凯借此机会还跟美国初步达成了协议,将两国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到大使级,与列强建立大使级关系,对于清廷来说是首例,这一方面能提高清廷的国际地位,也为清廷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提供了榜样。

张华腾:他派唐绍仪访美,然后还加强和德国的联系,这个策略应该是很对的,但是后来由于日本的反对,都没有能够实现。我说没有实现是一回事,但是袁世凯总体这个设想是很对的,就是为了抵制日本对我们东北的进一步的侵略。

解说:袁世凯在军机大臣和外务部尚书职位上,只停留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他在职场上谨言慎行,但纵使是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差一点把他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1908年的秋天,慈禧太后病倒了,最阴暗的恐惧迅速蔓延,很快有报告传来,光绪皇帝也一病不起,这真是一个不祥的巧合。

张华腾: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1908年11月14日两个人先后去世,这个政权发生了大的变化,由载沣做摄政王,载沣的孩子来继承大统这就是我们说的溥仪,但是溥仪是个小孩子,由载沣来掌握政权。

解说:一切都太突然了,帝国两位显赫的人物几乎同时病倒,然后相继去世,民间谣传,皇帝在断气的时候,用他颤抖的手在空中一个接一个地画圆圈,身边的人都明白光绪的意思,他要报复那个10年前坏了他好事的袁世凯,在这种不正常的气氛中,人们大胆预言袁世凯的末日到了。

张华腾:现在没有西太后了,载沣就是独大,就做出要处理袁世凯(的决定),他要把袁世凯杀掉。

解说:12月2日,溥仪皇帝即位,改年号为宣统,载沣以监国摄政王身份开始主持朝政,必须除掉袁世凯的想法已在载沣集团中形成共识,但在采取何种方式上产生了分歧?有的主张暗杀,有的提议在袁世凯上朝时宣读上谕后推出午门斩首,载沣同意后一种建议,觉得方式稳妥名正言顺,但是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两个极重要的人物的反对。

袁腾飞:袁世凯有张之洞给他保举,张之洞说你要把袁世凯杀了,北洋六镇就反了,另外袁世凯跟庆王奕劻的关系太好了,奕劻要论辈分应该是载沣父辈嘛,奕字辈,是宣统皇帝爷爷辈的人,所以他等于是当时宗室当中元老重臣,又是领班军机,他不主张杀袁世凯,所以袁世凯就逃过了一劫。

解说:对于袁世凯来说,那段时间,北京城上空一直乌云弥补,气氛紧张得好像随时可以燃烧。而载沣那边也陷入无奈之中,最终只好发布免职诏书,将袁世凯罢免了事。

袁腾飞:说他足疾未愈,就是你小时候脚得过病还是崴过,不知道怎么着,所以近来你走路很难,一瘸一拐的,所以朝廷体恤老臣,开缺回籍,你回家养病去吧,这么个意思。

解说:1909年1月,袁世凯离开北京,袁世凯离京之前,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张之洞到袁府送行,前往北京火车站送行的只有学部侍郎严修、杨度等人,这三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往往是真正的书生才会表现出惊人的胆略。此番出行的冷清,与平日里袁世凯迎来送往、门庭若市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张华腾:非常凄凉,非常悲伤,那不是平常的那个袁世凯讲的气派,这送的人很少。墙倒众人推,谁敢和这样一个被处分的官员跟他接近呢?

陈晓楠:如同所有自动或被迫选择冬眠的物种一样,袁世凯此次的政治冬眠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为了躲避凶险,韬光养晦,袁世凯此刻所面临的凶险,与任何历史上任何一个权臣一样,实际上来自于高处不胜寒的权力和地位,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袁世凯回家了,但并没有回到老家项城,而是先在河南卫辉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搬到了河南彰德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市。

他把家安置在洹河边的洹上村,自称洹上老人,深居简出和家人生活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终于在表面上回归了平静。

张华腾:这个河就是洹河,这一条非常古老非常有名的河,袁世凯下野之后,就在这个洹河的北岸,就在岸边,前面那部分,那就是袁世凯营造的洹上村,这个洹上村不是一般的一个村,而是袁世凯在这苦心经营的一个家园,就跟欧洲中世纪那种庄园差不多。

解说:彰德府位于太行山下,地处冀、鲁、晋、皖四省交界处,京汉铁路穿行而过,风景优美,交通十分便利,堪称四省通衢,九州咽喉。袁世凯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归隐之地,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

张华腾:彰德这个地方离直隶很近,袁世凯他自己一生的事业,大部分都在直隶,小站练兵在天津,那是四年,然后又六年的直隶总督,这就加上是十年,一年半的尚书,这就十二三年,加在一块,所以他整个的势力,他的实力都在北京、天津,直隶这个地方,包括这个军队,所以说他就近可以控制他的部下,这恐怕是一个最主要考虑的。

解说:袁世凯在洹上村的住宅,是一座经过重修的别墅,如今已经片瓦无存了,但是根据记载和遗留的图片,能够感觉到袁世凯对这个新家做了认真的设计。他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养寿园,又将园内的主楼命名为养寿堂,养寿二字是当年慈禧太后赐给袁世凯的,如今倒是用上了。

张华腾:他在这会客,在这办公,在这个地方住,这也是洹上村中心的一个地方。养寿园里边还可以撑船,然后请北京的戏班子来唱戏,还有请老朋友饮酒作诗。

解说:袁世凯在洹上的那段时间写了不少诗,在此期间,袁世凯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持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对这一首诗,袁世凯颇为自得,联想到清廷还有人对自己的退下不放心,袁世凯索性请人将他与兄长泛舟河上,怡然垂钓的情形拍了一张照片。

张华腾:有一天就是让摄影师拍照,兄弟两个都披着蓑衣,坐在船上在那垂钓,一幅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样子,这个照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

解说:在照片中,袁世凯蓑衣斗笠,手执钓竿,怡然自得,俨然当年的姜子牙和庄子,袁世凯将照片印了上百张分送亲友,同时派人将照片连同诗文送至上海报纸刊出,昔日大权在握的重臣袁世凯,一下子成为一个超尘脱俗的隐士,这样的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一片议论。

张华腾:他在彰德,我们最近发现他这三年原来是个空白,现在我们发现一千多封信,就是手写的,就是通过这个信里我们看他结交的人,有当时掌权的各省的总督巡抚,这样的一大批人,他都有联系。这个联系有的是他部下,当然像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还有其他的段芝贵这一批人这个不算,另外还有一些政敌,在他掌权的时候和别人政见不和的这些,他也有来往。在他的书信里边说得很清楚的,这说明他并没有不问国事,完全在这休息。

解说:这才是真正的袁世凯,袁世凯想当隐士然而隐士难隐,闲云野鹤的生活中,搀杂了许多政治的意味。这三年中,袁世凯从来没有中断对天下时局的把握,他的亲信北洋系已经羽翼丰满,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重要力量。

李扬帆:他归隐实际上他始终和中国的政局保持着联系,因为他手下这个时候已经培养出来一大批北洋的军官、爪牙、左右手,那么他随时跟他们保持了联系,他在他归隐地安阳,他还和北京之间架设了专门的电报线。

张华腾:袁世凯在三年修养期间整个的局势发生了大的变化,刚才说的就是新的执政者,以载沣为首的满洲少壮派只知道集权,包括他的弟弟、陆军、海军,包括当时的军机处相当于参谋本部,这些都由他的几个兄弟来掌握,他自己是陆海军大元帅,代表皇帝嘛,整个掌握了兵权,但是在政治上他们是不行的。

解说:非比寻常的1911年说来就来了,刚跨新年,广州发生了黄花岗起义。4月,保路运动在全国铺展,革命党人汪精卫和黄复生甚至把炸弹埋到了摄政王载沣的家门口,相比这年10月发生的事件,这些都只像预热。

张华腾: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袁世凯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当北洋军队派往武昌去镇压辛亥革命的时候,都路过袁世凯的住地,还向他请示,实际上这个幕后推手袁世凯马上就要出山。当清政府发现没有袁世凯出来,这些军人根本就没办法跟辛亥革命起义军作战的时候,就把他重新起用。

解说:此时的中国时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布满炸药的大仓库,那些权倾一时的人物,就像坐在火山口一样终日惶恐,一个不可预知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陈晓楠: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袁世凯遇到了一个算命瞎子许长义,许瞎子给袁世凯卜了一卦,问了八字,摸了手相,放出话来说,吉人天命,贵不可言,命中官星正在移动,官职将有大升迁,一问日期,许瞎子说就是明年八月,袁世凯虽然高兴,可是心里也半信半疑给了卦礼十元。

到了1911年农历八月,恰逢袁世凯52岁生日庆寿期间,忽然传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前来祝寿的亲信谋士们仿佛一下子炸开了锅,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一筹莫展,像是一架多声部的音箱,现场说什么的都有。有人甚至趁乱递了句话,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袁世凯的回答是,我不能做革命党,我的子孙也不愿为革命党,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袁世凯有没有想起许瞎子,反正经过三年的修整,52岁的袁世凯再度出发了。本周我们花了五天的时间,回顾了袁世凯的前半生,下周请继续收看“袁氏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