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画家 画家刘春华的思乡梦
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14日讯 离乡多年,刘春华的思乡情也愈来愈浓。家乡的破土房、盐碱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刘春华的记忆中都清晰得宛如昨日。
在刘老的家里,我们看到一幅油画,画面上一个低矮的小土房,窄窄的窗户、矮矮的屋脊,这是刘老在1977年回家乡时画下的自家房屋。就是在这里,从小就对美术情有独钟的刘春华凭着坚强的毅力考入了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专科学院,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刘老说,他感谢共产党,是党让他这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直免费上学,圆了画家梦。他也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对他追求理想的支持。那段成长过程尽管艰苦,但作为人生的宝贵经历,成了刘老解不开的思乡情结和创作源泉。
采访中,刘老问记者,泰来那片广阔的盐碱地现在还在吗?当记者告诉他,那片盐碱地如今已变成了浩瀚的泰湖,成为泰来县一道别样风景时,刘老的眼中充满了对家乡的向往。他说,无论家乡是穷还是富,在他的眼里永远都是最美的。如果有机会,他真的好想在泰湖边上走一走。
对刘老的名字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但他的画却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在刘老读大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创作了著名油画《毛泽东去安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幅画以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强烈的政治影响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轰动。在文革中,这幅画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并以张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形式发行九亿余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1995年10月这幅画被中国建行以605万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幅作品也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
如今,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近30年的刘老先生已退休在家。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此时的刘老心境已归于平和,可以沉心翰墨,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回忆家乡的人和事。
刘老生性直率,用他自己的话讲,颇有鹤城人的特点,作为鹤城走出去的画家,他创作出了许多真正负责任的作品。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多远,家乡的炊烟永远在心头缭绕,家乡的亲人们也永远铭记在心中。刘老有个心愿,那就是在身体允许的时候再回家乡一趟。刘老说,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一定会有更多的创作灵感,他要用笔、用心画下今日家乡的美好生活,画下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