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宣武医院 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介入中心主任凌锋
跟许多人一样,记者知道凌锋,是因为6年前成功救治了曾被宣布“脑死亡”的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走近凌锋,记者了解到她是一位集医、教、研、管于一身,在神经系统血管病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业务领头人。
现年57岁的凌锋,是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介入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担任世界神经介入放射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神经介入放射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血管外科委员会联合主席等职。
31岁时她成为我国第一位介入神经放射医生,第一位以全优成绩通过世界最高水平考核的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大夫;38岁时成为我国第一位神经外科女博士。
作为我国介入神经放射学奠基人,凌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事业,使脊髓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30余年来,凌锋先后承担国家或省部级课题25项,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0月17日晚上8点半,记者如约走进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办公室,得知“凌主任正在楼上查房”,记者来到位于外科大楼四层的神经外科重症病监护室。
推开监护室第一道门,映入眼帘的是由著名书法家书写、挂在迎面墙上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个字。
房间里静谧、整洁。透过第二道门,可以看见里面有不少病人,不时地有医生、护士进出,紧张而有序。 “就像你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这幅字一样,我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高悬在门口,就是要每天进出监护室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工作时就会更加认真,更加尽心。这八个字对我们来说是沉甸甸的,既是病人对我们的重托,也是我们给病人家属的安抚,对医生和家属都是激励。
” 凌锋向记者坦言:“即使是医生,对人体的了解也实在有限,很多时候只是在把握一定条件后,再去探索和实践。对医治患者,不论有多高医术的医生也不敢担保治疗一定会有满意结果。
但谋不谋,谋多大力却是医生和家属共同的事。因此,患者只要有1%的希望,医生就要尽100%的努力去拯救。” 凌锋说,我们抢救病人时,就像从井里往外拔人,很沉也很累。
你使劲,他慢慢沿着井沿儿就上来了;可要是拔着拔着,松手了,他就会掉下去,就有可能失去生命。有人说“放弃是人最容易做的决定”,医生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决不能轻言放弃。
从最初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当实习医生起,凌锋先后干过骨科、普外、小儿外科、烧伤、泌尿、心胸外,最后进入神经外科。凌锋感受到神经外科是最具风险的学科,故而为科室立了个16字的科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全力以赴,尽善尽美。
”凌锋认为,在精益求精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有位10岁男孩,被很大的脑干前方动脉瘤压迫,出现了走路不稳、吞咽困难等一系列严重的脑干衰竭症状。
这个病例,对凌锋是个新课题。她计划把男孩的两侧椎动脉闭掉,通过抗凝让其他侧支循环供血。实际操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如果抗凝稍多,就会七窍流血;如果抗凝减少,就会昏迷、偏瘫。
手术后,凌锋在病房里守了七天七夜,寸步不离,随时进行治疗调整。手术15天后,男孩有了起色并逐渐好起来。“这种治疗过程对医生来说是很艰苦的。”时隔数年,凌锋对那次探索的过程还是记忆犹新:“如果当初不肯为仅有的1%的希望作出努力,那将失去一个小生命。
”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凌锋更加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凌锋认为,生命的瞬息变化取决于医生的责任和爱心。
这绝不单纯是技术,还涵盖着很多我们对疾病、人生、生命的态度。“让病人信任,给病人安全”,就是要用我们的忠诚和服务,获取病人的信任,用我们的严谨和管理,给病人以安全。 凌锋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病人,是他们的信任和坚强,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们的激励就是一种动力。
医生付出的所有力量都是为了病人的康复,病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毅力体现出医生的价值,给了我们无可言状的快乐。
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所建立的是一道信赖的防线,那就是不管疾病的海洋多么汹涌,也要尽全力帮助病人安全渡到健康的彼岸。尽管有时候努力的结果未必一定成功,但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都会尽100%的努力。
” 30多年来,凌锋在脊髓血管病学、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水平。凌锋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关心、帮助年轻人,坚持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的教育培训工作,创建了我国介入神经放射学培训、研发基地和介入神经放射学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先后培训8000多人。
凌锋创建的“中国脑血管病教育计划”,对公众宣讲脑血管病以及防病抗病的知识,对医生进行最新专业领域的教育,至今已在国内40多个城市中对逾万人进行公众教育,2000余位医生接受了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