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批注
昨晚做梦,是关于今天课的。孩子们16号下午返校,晚自习应该没有具体作业任务,要上新课,孩子们会不会预习呢?如果课代表能把“预习本”发给大家,大家就会“自动”完成五道预习作业,但课代表张玥玮是个小男孩,他不会这么细心的。组织大家读一读课文应该是可以的。会不会做点批注呢?这可是上学期我们一直强调的好习惯。一学期下来了,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语文世界,我们共享着一种幸福而完整的语文生活,但也有教训。本学期,要在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童年的朋友》,短文选自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小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寄居在脾气暴躁、家境日渐破落的小工坊主外祖父母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他的童年充满苦难。所幸的是,他的周围也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其中首推外祖母。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她有着优秀的品质,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高尔基敏感而孤独的心。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上这一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我”对于外祖母深厚的感情。用两个课时。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
“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和孩子们先从“肖像”入手,我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批注出文中描写外祖母头发、眼睛、脸、嘴唇、鼻子、牙齿、身材的关键词,语文教学一阶段流行“满书找”,“在哪里”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提炼”,这个过程有思维的因素,孩子们一开始只是满足于“画出来”,提示后都能批注“关键词”了。本文“肖像”更经典的莫过于眼睛的描写,我出示问题:“写人最好是写人的眼睛,课文几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睛?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说说这些描写表现出了外祖母怎样的内心?”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也能理解三次描写所表现出外祖母的不同内心。我顺势追问:三次描写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试作分析。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很顺利“找到”并作了赏析,最后一个问题,“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的外祖母是怎样一个人?”孩子们进行一些讨论,然后用关键词进行了回答,一个“饱经生活磨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为使语文多元评价更加科学,更加“过程化”,在上学期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分成“行舟文学社”和“语文基础知识”两大块,每块各有几项,涵盖读、写、听、说,既有积分、还有减分,学期结束进行总结性评价。)
2月18日 星期二中雪——《童年的朋友》
今天镇江中到大雪,学校一天的话题几乎全围绕“雪”字展开。这场雪立春半个月后姗姗来迟,晚到了整整一个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装满了我的童年的记忆,也不止一次引发了我浪漫的想象,我也曾用拙劣文笔留住那一份记忆,也曾用镜头留住那洁白的瞬间。下午,教师会议上王校说,“雪是上帝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教师要懂得浪漫,可以带学生一起打雪仗。”可惜,“校园安全”把这“礼物”没收了!
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几个家伙簇拥着我要去“玩雪”,我不敢,应了那句话,“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不再节外生枝,还是老老实实上课。
这般家伙厉害,他们发现教材注释对于高尔基的介绍是“苏联”,应该“前苏联”,幸好我有准备,我告诉孩子们,应该是“苏联”,在“苏联”之前加一“前”字,意在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但只称“苏联”并不影响人们对苏联已不存在这一事实的确认,因为不仅苏联的解体尽人皆知,而且“苏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历史名词而内含“已不存在”这一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所提供的信息是冗余信息,即多余信息、无用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啰嗦。
接着昨天的课,引入新问题:“外祖母应该是“我”的长辈,为什么却说她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的人,最珍贵的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朋友”关系?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文中几处描写,并有了以下精彩的分析:
1.外祖母对自己头发的诅咒,表现了外祖母在生活不顺心的情形下的烦恼和不满。然而,只要和我说话就表现出无限的温情。2.“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这也是典型的朋友式的态度,没有强求,没有对外孙不听话的不满。态度是轻松的,平等的,和蔼的。3.询问打破牛奶瓶的事时,说“你小点声说!”既有责备,又怕母亲知道这件事,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也写出了外祖母和“我”之间朋友式的关系。
理解了以上的细节,对于“童年的朋友”也就有了落实,文中还有两处比喻,也堪称经典,一是“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医院工作总结朋友,成为我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二是“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关于比喻的赏析,孩子们似乎有现成的公式,无非是“形象的表达了”之类,这种方法很容易忽略比喻的最精华的地方,如“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不仅“形象”,也符合儿童的心理,表达对于外祖母的喜爱!
最后一项活动最有意思:模仿课文写法,展开想象,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同桌合作口头表演)要求:(1)对话符合人物性格;(2)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3)对话内容在100字以内。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问。“好祖母,什么都瞒不过你,千万别告诉母亲,不然她又要骂我!”我央求道。“你呀!真像一个野猴子,下次再这样,我就把你一个人关进黑屋子里!”外祖母瞪了我一眼。“我知道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我吐吐舌头。
外祖母: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我:外祖母,我,我,我……昨天在屋里闷极了,想出去但够不到铜把手,所以用牛奶瓶子砸了铜把手。外祖母:你有没有受伤?我:没有,只是牛奶浸到了靴子里。外祖母:那你换一双,我来帮你洗干净。
这两组“想象”很好地把握了外祖母的宽厚、仁慈的性格;也能看出这一对“忘年交”的深情友谊。
2月19日 星期三阴转多云——“我心目中的文学大家”(2)鲁迅
《行舟文苑》第5期(总第26期)出版了,我在前面写了一则“按语”:“我校2014年寒假语文作业有三篇读后感、一篇“成长故事”、一篇命题作文“家乡的年味”、还要自撰一篇“招生简章”。这里选载几篇,与你分享——”打印出来并下发后,发现一个问题,有一篇文章是抄袭的,这是大忌,但又是孩子的错误,怎么办?第二天,我找出另一篇文章,替换了抄袭文,收回了“错版”……
“我心目中的文学大家”是我们三年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个系列,我们班每学期研究一位文学大家,上学期是苏轼,本学期是鲁迅。就要学习《一面》,下一个单元还要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跟孩子们谈谈鲁迅。
其实,我一直很纠结,到底跟孩子们讲不讲鲁迅,我怕研究鲁迅甚至没有研究苏轼让孩子们感兴趣,近几年“鲁迅作品大撤退”又将鲁迅身上泼了脏水。直到看了《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里面“鲁迅专题”,里面有王旭明、孔庆东、谭桂林、王本朝、李怡、王栋生、管然荣、顾之川等老师、学者的文章,看完后,方稍安。接着又一个问题纠结起来,那就是鲁迅太难,寒假读《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说,“认为较容易的科目应该在较难的科目之前学习,这种观点并不对。相反,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必须先学,因为人的先天秉性规定如此,也因为这些本领对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禁释然。
于是,我用两节课试图为孩子们还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鲁迅。他迁就母亲,娶了朱安;他迁就二弟,搬出了八道胡同;他迁就钱玄同,重出江湖。他爱许广平,爱得像个孩子;他爱青年作者,未名社、朝花社,名字都为他们所起;他爱钱,却没有做钱的奴隶,他不仅有学者良知,甚至还有市侩之手段……
这节课是讲鲁迅的早期(1881——1917)和中期(1918——1927)生活、写作、思想。鲁迅一生按时间生活过六个地方:绍兴、南京、东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以《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被北洋政府通缉为分水岭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求学期、中期的“呐喊”与“彷徨”期、后期的战斗期。
一开始以为孩子们会无聊的,但一节课下来,他们兴趣盎然,当下的语文教学,过多的要求学生记叙与抒情的能力,你看看一篇篇貌似有“文化”的作文你就会知道,孩子们的思辨能力普遍嫌弱。让孩子们爱上鲁迅,不是如鲁迅苛刻,而是有鲁迅的深刻、独立与怀疑。
2月20日星期四多云——“我心目中的文学大家”(2)鲁迅
今天开始继续讲鲁迅。是讲他的后期(1927——1936),这是鲁迅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也是他最温馨的人生十年。我讲到了鲁迅对萧军萧红的关爱,讲到了他与瞿秋白的关系,讲到了他与许广平的上海生活,讲到了他与内山老板的关系……最后,出示了鲁迅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16部。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尖酸刻薄,但绝对缺少鲁迅;更可怕的是,连欣赏鲁迅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正人君子,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我们是罪人!
读孩子们的“行舟练笔”,看到李蔚有这样一段话:“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从灵魂深处窥探,他也是孤独的。他痛苦地活着,也痛苦地死去。他留给世人的太多、太多。只是鲁迅之后,再无鲁迅!”
2月21日星期五 多云——《一面》
本周双休日孩子们可能有点忙,一要修改“我的成长故事”,并将电子稿重新传我;还要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这样的赛事相对而言是比较有意义的,省赛前全部免费,参加全国决赛是以夏令营的形式,自由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重要的,是这项赛事的权威性和可获得今后参加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初赛两个题目,任选一个:1.冷,能让你想到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以“冷”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2.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表示时间维度的词语,能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发挥想象,以“过去、现在、未来”分别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还有“行舟阅读”与“行舟演讲”的准备。
上课前,我想了以上的问题,接着上课,今天开始学习《一面》,先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些背景材料:关于《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关于“内山书店”、关于“阿累”、关于《毁灭》和《铁流》。孩子们的“每课一问”中很多问题集中在“为什么不敢说出鲁迅的名字?”“为什么说鲁迅是‘父亲’?”“曹先生的谁?”主要是因为相关的背景缺乏所致。
文章的结构是比较清晰的,格式上用空行区分开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第二部分写这“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然后课件出示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孩子们速读课文后很快就能说出本文的“六要素”,我知道,孩子们喜欢听我读课文,《一面》中有一种沉重而又崇高的情感,我得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新课程改革后什么都讲建构,害得很多语文老师不敢“表现”,生怕有人说自己“越俎代庖”,在我的经验看来,高水平的朗读会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影响的,我至今还能想起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的评书,还有夏青、李默然的朗诵。范读过程中有几处不流畅,看来“用进废退”在这里也恰当,因为文本很熟,当初那种不放声读上几遍不进教室的劲儿似乎早已散去。
三次外貌的刻画赏析是本课重要的教学价值所在,我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表格,让孩子们知道三次外貌描写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三次分析完成后,又汇总到一张表格里,进行宏观对照。最后,通过如下的“填空”进行整体把握:
1.这三段都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但由于距离、光线明暗,状貌也就不一样。第一次作者是站在__处,光线__,而人物形象模糊,作者只作了__的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景。第二次第三次作者站在__处,光线__,因而人物形象刻画得__、细致,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景。
2.这三次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外貌的最突出的特点:。
3.第二次有两处突出的细节描写:一是____;一是。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__性格和___的精神。
完成以上动作后我就后悔了,这种单边预设现象太严重了,其实只要稍一调整就能“尊重主体”,将这三个问题先出示,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我分析。甚而至于“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不同”这一个问题即可囊括全部。
晚上,读《教育的目的》,看到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想起陶行知也说过的,“生活即教育。”想起当下,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做题”,“做题”即教育。前者理念下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后者理念下培养的也是人——机器人!最可怕的是,我们成了制造这种“机器人”的帮凶,有的还沾沾自喜!
第二周主题词——人物描写 鲁迅
2月24日 星期一小雨——《一面》
批改孩子们的“行舟阅读”反馈表,十分欣慰,三年,我就是用这张表撑起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大厦,我曾经对孩子们说:对于一本书,什么叫“读过”,下列几项动作满足五项才叫“读过”。1.知道书名、作者、梗概;2.通读过至少一遍;3.做过1000字以上的批注;4.做过1000字以上的书摘;5.写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6.读过至少一篇2000字以上的书评;7.与同样读过的至少一人讨论过10分钟以上;8.看过据此改编的影视。
昨天的《一面》重在外貌描写的赏析,今天要赏析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因为有了三次外貌描写的铺垫,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我”的情感变化脉络。
《一面》的作者阿累,建国后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他的文字很干净,因为是“一面”,鲁迅的话也不多,但句句都能看出他对于年轻人的关爱,这不禁是我想起鲁迅在上海期间对于萧军、萧红、柔石,包括瞿秋白等人的关爱。鲁迅自己也说文章有“三魂”,官魂、匪魂、民魂。正因为他的“民魂”,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我们来看文中鲁迅的四句话:
“你要买这本书?”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在鲁迅的世界里,充满着冷峻,苛刻,他与革命者和非革命者都有隔膜,甚至“左联”里也“混”不下去,站在今天的历史上看,不是鲁迅的孤傲,而是没有人能达到鲁迅的精神高度,“孤独者”总是形影相吊。但鲁迅的世界里还是有温情的,他的幽默、他的“朝花夕拾”、他对于阿累这样“普通人”的关爱,都可以看出鲁迅性格中的亮色。
可惜,我的孩子们还不懂这些,本学期的鲁迅研究刚刚启幕,我已让孩子们的家长为他们准备两本书,一本是《朝花夕拾》,这本苏教版要到九年级上学期才推荐,有点迟了,与马上要上的经典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脱节,哎,苏教版总是这样莫名其妙。还有一本是《鲁迅传》,我推荐了三个版本的,供家长选择购买,一是朱正版的,再是刘再复版的,还有就是高旭东版的。
2月25日 星期二小雨——《一面》、“行舟演讲”(7)我喜爱的一个哲理故事
“行舟演讲”(“1分钟演讲”)今天开始第七轮,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轮,孩子们还是有些渴望的,这之前很多孩子都曾问起,越是贴近他们心灵的东西,越容易让人记起。这一轮的主题是“我最喜爱的一则哲理故事”,上周五我跟孩子们说,讲这个故事最好是再新颖一些、启发再大一些、解读再独特一些、演讲的时候再清晰一些。今天四位同学的演讲王辰澍最好,这个家伙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其余三人各有其优点,期待明天更精彩。
今天要进行《一面》的默写过关,再加上一些课堂细节,还有今天演讲,不禁使我想起帕默尔《教学勇气》中一段话“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现在孩子们有很多经典的句子都不会背了,那种“张口就来”的文学修养似不多见。还有就是怀疑精神,什么都有现成的答案,似乎背背即可。上课的时候,我们在赏析这段话:
“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孩子们手中有资料,马上就有人说:“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战士,表示顽强战斗。不同的称谓,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我追问一句,这五个称呼你们用了五个成语或短语,但有一处有问题,发现没?潘雨诚说,“发现了,志同道合、亲密无间、循循善诱、顽强战斗都是在形容鲁迅的精神;而“崇敬热爱”是“我”对鲁迅的崇敬热爱,与另外四个表述不统一。可改为‘悉心关照’。”
我跟孩子们说,你们手中“课课通”等资料上,有90%是真理,还有10%是有问题的,然而这10%如果你不去怀疑,就会影响你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你的思维品质。
下午晚辅导的时候,我给孩子们颁发了“行舟文学社”的奖励,有5位船长、7位大副、8位水手长、12位水手获得了相应的奖牌(很漂亮哦,还可以别在胸前呢!)和猪形小电筒。一学期来,孩子们人均行舟阅读350万字、行舟练笔3万多字、行舟演讲6轮、行舟研究20课时、行舟活动六次。谁说这不是收获?谁说这不是语文?谁说这不是素养?本学期我们班转走了两位同学,傅天慈、蔡怡如,一位是“船长”、一位是“水手长”。我得“亲自”把她俩的奖章和礼品送到她们新学校,恩。
2月26日 星期三小雨转阴——《我的老师》
怀特海说,“说到智力的发展,我要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创新人才匮乏;想象力丧失;有知识、无素养;能应试,乏应战;人格扭曲,杀生、轻生……凡此种种,皆因违背此常识所致!
有时候,我会发点牢骚,有时也提醒自己“带住”,但总有一些黑暗让我不得不说几句,好在有经典的存在,让我感到我的路是正确的。
《我的老师》的魏巍的一篇散文,作为一名军旅作家,能有如此温馨的东西,虽然文笔一般,但还是让人稍稍感动一下的,我曾经打趣说《我的老师》有点像初中生的记叙文,但如果,真这样定位它的教学价值倒也是条路子。
我下载了央视拍的电视散文《我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了,美的文字、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情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音像世界,孩子们听得很入神。如果没有该死的应试,每天让孩子们听听这样一些东西,那将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昨天孩子们已经完成了这一课的自主学习,于是这节课只有一个问题:“自主学习完这课后,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启示?小组讨论并板书白板。看哪一组又多有道理。”8各组,紧张而有序地讨论,然后把意见写在白板上,5分钟后,白板已经挂在黑板的上方,我进行了一一的点评,并给出了各组的得分。写的最多的一个组有14点启示。有的很牵强,对于我还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小组进行深入解释。
这种自主的方法是很好的,能联系作文更是一种迁移的好方法,文本的价值在于师生的共同开发,“废文”也能利用。下一课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我布置孩子们预习的时候写一道特殊的作业:“给课文挑刺。”期待!
2月27日 星期四——听王老师讲作文系列七:外貌描写
“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成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对人的终极关怀,否则,只能是有人文知识,不能说有人文素养。”这两句话是龙应台在台大法学系的一次演讲中的主要观点,今天要讲作文了,不禁想起这段话来,也和孩子们分享下。
本学期的作文教学的主题是“记人的记叙文”,分六讲: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每讲的“大显身手”都写一类人物:老师、亲人、同学、陌生人、“我”、《西游记》作品中某人,一学期一个系列,六学期,六个系列,构成我的作文教学的整体,教育部,惭愧去吧——
2月28日 星期五——《赵普》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所谓原点教育莫过于此论,可惜的是,当下,正好本末倒置,更令人沮丧的是,这种倒置是集体性的。今日重温经典,也为自己寻找好好活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