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卢永祥(1867-1933)原名卢振河,字子嘉,山东济阳人,皖系军阀。幼时家贫,后投军,曾在山海关随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结识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后成为皖系军阀骨干。
历任旅长、师长等职,后官至淞沪护军使、浙江督军、苏皖宣抚使等职。1924年被江苏督军齐燮元打败,逃亡日本。1925年辞去所有职务,避居天津。
对于卢永祥来说,天津绝不仅仅是晚年寓居之地。 卢永祥旧居是原赤峰道130号,三幢主要建筑物组成的庭院,主楼为三层楼房。主楼旁还有分别被称为“新楼”和“旧楼”的两座楼房,新楼旁边有一座花坛,楼外并排着一个球场。
围墙内的位置就是卢永祥旧居原址 1896年,在天津南郊70里处的小站,是袁世凯的练兵之地。
不到而立之年的卢永祥被袁世凯选调至此,担任教官。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卢永祥还结识了一批后来北洋军中的栋梁人物。此后风云际会,在天津四年的积累成为卢永祥日后进入北洋军事政治集团核心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津算得上卢永祥的“起飞”之地。
1925年,赤峰道。在这条有“督军街”之称的道路上,少帅张学良、吉林省长张作相、福建督军李厚基、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等都曾购置房产。卢永祥退出军政界后,在道路的西端买下了一座三层小楼,时人称之为卢公馆。
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督军街”上的小楼大多已经不在,如今的“卢公馆”旧址已经是一片空地。小楼消失了,但是在卢永祥七子卢洪芳的回忆文章中,小楼当年的样貌清晰可见: 那是一座由三幢主要建筑物组成的庭院,主楼为三层楼房。
底层走廊左侧为大会客室及饭厅;右侧为父亲日常活动的场所,设有书房和居室。父亲的起居室很大,长约10米,宽5米;房间一进门的右首放一张大睡榻供午休。
睡榻斜对面,有会客的沙发。门左首竖4个大书橱,内置杂志画报、围棋谱及各类书籍。房间最里面临窗放着父亲办公用的书桌,旁边还有一个十屉的文件橱。二楼是母亲的居室。三楼是我大嫂和两个姐姐的居室。主楼旁边还有一座被称为旧楼的楼房,是我两个已婚哥嫂的住所;尚未成年的四哥、五哥也住在此。
另外,还有一座称为新楼的楼房,为塾师所用;家庭教室,就设在这个楼上。新楼旁边有一座花坛,楼外并排着一个球场。 之所以对卢永祥房中的摆设记忆清晰,卢洪芳说是因为每日都要由保姆带去父亲房中“定省”。
卢永祥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虽然他本人接受过西式教育,但仍旧热衷让孩子们接受私塾教育。到天津后,他专门为孩子们请了讲解四书五经的教师,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开课。
当时卢家实行晨夕定省制,即上课前和下课后,孩子们必须列队向父母问安。在卢洪芳的印象里,除了定省时,父亲很少和他们交流,“俨然官场上的上下级关系”。与很多与外界隔绝的“寓公”不同,卢永祥经常外出,除了散步、逛商场,和同僚也多有交往,其中和段祺瑞交往较多。
他和段祺瑞的交情可追溯到小站练兵时。卢永祥去世后,段祺瑞曾这样描述他们当年的交往:“余与济阳卢督子嘉,为袍泽交。清光绪年间,小站共治兵事数年。
每当训练余暇,则相与道乡邦故事。”从一无所有攀到山之巅峰,再到隐居避世,人生绝对不是从起点回到起点那么简单。同是曾站在高山之巅的人物,卢永祥和段祺瑞都不再提纷扰的过往,只是悠然地喝茶、下棋。
曾有学者评价卢永祥为“相较于同时期的军阀而言,应是属于较进步、开明,且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一位军阀”。从一个穷小子跻身军政舞台,出生于孔子故乡的卢永祥赢得了不少赞誉之声。在主政东南后,最先提出“废除督军”,这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举动受到了孙中山的称赞,孙称其为“惟身任督军而肯牺牲个人权力以救国者,实以此为第一声”。
这些与人们对军阀的印象格格不入,而他获得的另一美誉,则是从未娶过姨太太,一生没有绯闻。
十八岁时,卢永祥在家乡与同乡的李氏女结婚,第二年长子卢兰芳(筱嘉)出生。李氏去世后,他才又娶夏氏,生下次子卢德芳、三子卢智芳(企愚)、四子卢元芳、五子卢瑞芳(雪岩)、长女卢琬芳、次女卢瑜芳。
夏氏去世时,卢永祥已为淞沪护军副使,因忙于公务,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这成了他再次续弦的主要目的。而他当时的择偶条件也证明了这一点——品行端庄,粗通文墨,会针线活。经人介绍,他与常州邵氏结婚。
邵氏又为卢永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六子早夭,剩下的孩子都需要邵氏照顾。 卢永祥虽然身居高位而且受过西式教育,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根深蒂固。卢永祥在天津时,生活琐事全部由邵氏安排,子女的教育则由塾师负责。
邵氏出生于晚清一候补道台家中,学过文字绘画受过三从四德教育,还精通裁剪,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从购置布料到最后缝制,她都亲力亲为。淞沪抗战时期,她还曾组织女佣为前线赶制棉服。家里孩子多,邵氏一人难以照顾周全,卢永祥就让塾师住在家里,帮忙管教孩子。
在卢洪芳眼中,卢永祥“不好美食,不打麻将,不涉曲艺皮黄,绝迹于声色犬马,可说是一个苦行之人”。卢永祥律己严,对子女管教也严,他的三儿子卢智芳曾说“我兄弟每承欢膝下,没有一人敢于言笑的”。
他的大儿子卢筱嘉,曾因在风月场与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险些被卢永祥枪毙。 任何一地出了名人,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地人总是难以忘怀。近代史上,济阳出过三位上将,分别是当过“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历城人孙传芳、担任过蒋介石军队的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商河县人上官云相,另一位就是卢永祥。
卢永祥戎马多年,很少回乡,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济阳,临终前还嘱咐他的儿子卢筱嘉续修《民国济阳县志》。
在卢筱嘉所做的序言中,曾回忆父亲为家乡做过的事情:“设平粜以御荒年,筑石堤以防水患,建嘉惠小学以培养英才,修民刑看守所以尊崇人道……”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很多关于卢永祥的逸闻趣事。
其中有一则类似于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卢永祥当了高官后,有一天忽然特别怀念小时候母亲做的水萝卜馇——一种用白萝卜和粗粮杂面蒸成的大团子。他立即让厨师去做,可是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于是,他挽起袖子按照小时候的记忆,亲自下厨……家乡流传更多的,是他枪毙打着他的旗号作恶的远房亲戚阎瑞生和外甥阎朝福,痛骂私吞了他赈灾粮食的本家兄弟…… 这些流传的故事,总是试图表现出卢永祥朴实的本色、不徇私情和嫉恶如仇的品格。
也许这些故事中有演绎的成分,但这就是卢永祥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存在方式。而且这种记忆,不只和卢永祥的身份地位有关。1933年5月17日,卢永祥病逝于赤峰道卢公馆,临终时,嘱咐家人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