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山之死 谭平山——南昌起义的发起人之一

2018-0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谭平山,原名谭呜谦,别号聘三.1886年生于广东省高鹤县一个裁缝兼小业主家庭.1905年,考入广州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四年本科毕业后,到

   谭平山,原名谭呜谦,别号聘三。1886年生于广东省高鹤县一个裁缝兼小业主家庭。1905年,考入广州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四年本科毕业后,到雷州中学任教并参加同盟会。1917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回广东创建共产党小组。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中 央委员。翌年,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并任中央组织部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农政部长。同年夏,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并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团的实际主席。

起义失败后于11月间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此后发起组织第三党,全面抗战爆发后恢复国民党籍,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在国民党内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初,参与创建民革。

1949年,到北平参加新政协,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监察委员会主任。1956年病逝。 学过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南昌起义中共的最高领导是周恩来,却很少有人了解起义时的最高行政领导人谭平山。

这位参加过共产党创建,并在大革命中风云一时的群众领袖,虽然走过一段曲折的路,最后仍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创,显出革命家的本色。 ■在五四运动中参加火烧赵家楼,后回广东创建共产党小组,当时讲到党的建立有“南谭、北李、中陈”之说 ■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后来在国民政府中又是职位最高的共产党员 谭平山担任雷州中学校长时,于1909年秘密参加了反清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在广东省当选过参议员。

他深感周围气氛沉闷,抱着追求新思想的渴求,31岁时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学生中他虽年纪偏大,却成为“新潮社”最积极的成员,并与文科学长陈独秀、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和助理员毛泽东等相识,经常交流思想并取得一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谭平山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大声呐喊,又跑去火烧赵家楼,挥拳痛打卖国贼章宗祥。随后,他被警察拘捕,成为轰动全国的“入狱三十二爱国学生”之一。

1920年,谭平山从北大毕业回广东,在高等师范学校任哲学教授,并与已转居上海的陈独秀等联络,在粤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广州共产党支部建立时,谭平山成为首任书记。党的一大召开时,他因事未能出席而让陈公博做代表赴沪。

1922年“五一”节,他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书记的身份,发动起广州10万工人群众举行大游行,他本人举着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当时,党内有“南谭(平山)、北李(大钊)、中陈(独秀)”之称,此说将谭平山与李、陈并列有些过分(在北大时谭还是李、陈的学生),不过也可见其地位。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进行改组,谭平山因有同盟会员资格、是广东名流并有共产党推荐等几重优势,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长。

他利用这一条件,将共产党员和左派人士派到重要部门。如宣传部长汪精卫长期不在位,部秘书毛泽东便任代理部长,与谭平山一起掌握了国民党内的组织、宣传大权,以推进大革命。

1927年春,谭平山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农政部长,成为共产党在政府中的两部长之一,他在党的五大上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跨党”期间在国共两党都任要职的主要代表。 ■作为南昌起义最早的发起人之一,他担任了对外的最高行政负责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的实际主席。

他见张国焘反对起义,气愤之下提出要将此人枪毙 ■起义军南下途中,他介绍贺龙加入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几位领导人转移时口音不通,幸亏他是广东人,为大家带路找船 谭平山在国民政府任职时,正值农民运动高涨之际。

国民党要人大骂他主管的农运“糟得很”,共产国际和党内一些同志又批评他右倾,夹在矛盾之中的处境使他极为苦闷。1927年7月,国共最后破裂,谭平山觉得可以甩掉枷锁大干一场,便通过与二十军军长贺龙原有的交情,赶往九江动员贺龙参加暴动,为党又争取到一支雄厚的武装。

随后,谭平山赶到南昌,住在贺龙的军部里,与党中央派来的前委书记周恩来和委员李立三等商妥了起义计划。

7月30日,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赶来阻止起义,性格刚烈的谭平山大骂张“混蛋”,并在情急之下提出,如他继续反对就拉出去枪毙。 在周恩来、谭平山等人坚持下,南昌起义于8月1日发动。

前委作为秘密领导机构不公开,起义的对外机构是革命委员会,谭平山担任了主席团实际上的主席(后改称政府委员长)。起义军南下途中,他主管征粮筹款,途经瑞金时还同周逸群一起介绍贺龙加入了共产党。酷暑中远征,大家多感疲劳困苦,谭平山就以《烧饼歌》中“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两句话来鼓励说:“九九八十一,正应在八一上面,我们的起义是一定会成功的。

”10月上旬,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一些主要领导疏散时人地两生且语言不通,在危险关头谭平山出来带路并利用老关系找船,大家平安离粤后纷纷感叹:“多亏了这个广东佬!

” ■被中央不适当地开除党籍后,便参加了国共之间的第三党,继续反蒋;与同被开除了党籍的陈独秀见面时,因替共产党的政策辩护而拍桌大吵 ■抗战期间又向周恩来、董必武等老同志提出,想去延安并回到党内。

1948年他进入解放区,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建立新中国的工作 1927年末,谭平山脱险来到上海找党,却意外地得知中共中央已将他开除党籍。

原来,张国焘先行回沪后怀恨向共产国际代表告状,一些过“左”的领导人又把南昌起义失利的责任推诿于他。对这一处分,事后周恩来认为“是不完全妥当的”。此时,谭平山生活无着,政治上四面楚歌,以其身份若投靠南京政府不愁没有一官半职,他却坚持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参加了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在主要从事反蒋活动时也曾指责过中共中央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后,在沪港等地东躲西藏的谭平山马上拥护,并不顾通缉尚未取消的危险出面活动。

他与同样被共产党开除了党籍的陈独秀会过面,陈见面便发泄对中共中央的不满,谭平山却批评陈的主张并赞成共产党的新政策。陈独秀马上以老上级的脾气拍桌大骂谭平山,一向以英雄自居的谭平山也站起来回骂,二人不欢而散。

抗战初期,长期反蒋的谭平山产生了将国民党改造好的幻想,曾应蒋介石当面邀请恢复了国民党籍,受其命参加了一些文件起草,还就任了政治部指导委员。

1939年以后,他看到蒋介石独裁反动的本质丝毫未改而彻底失望,在重庆见到老同志周恩来、董必武时,诚恳地提出想去延安并回到党内。中共南方局答复说,留在国统区斗争比起到延安更能发挥作用,只要好好为党工作,党会考虑他的要求。

谭平山马上表示,党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 根据中共中央争取国民党内开明的民主派的决定,1944年秋,谭平山联系19个省市对蒋不满并主张进步的国民党人,建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他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仇视。1947年春,中共驻国统区的代表被驱逐后,特务便准备把谭平山干掉。由于及时得到警报,谭平山从上海秘密潜往香港,在那里与李济深等人合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1948年9月,谭平山以在港民主人士身份率先进入东北解放区,翌年2月到北平,并在那里迎候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的到来。他与当年的老友毛泽东重逢紧紧握手时,长长的白须不断地颤抖,心情激动百感交集。

由于历史的原因,谭平山没有能实现恢复党籍的愿望,但他还是为回到共产党领导下而兴奋,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开国工作,在新政协上被任命为监察委员会主任。解放后他又一直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直至1956年去世。 ■在坎坷的人生中,有时光彩照人,有时穷困潦倒,最终却以革命家而留名于史册 中国近代社会的滚滚大潮,巨浪飞卷和拍岸惊涛决定着许多人物的沉浮进退。

谭平山作为一个历史上知名却又有着是是非非的人,其曲折的经历恰恰是那种特定环境的一个折射。

谭平山作为一个由下层家境出身靠勤学奋斗成才的知识分子,在陈腐与新潮交汇的广东自幼便感受到思想上落差的冲击。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又深感不如意,便中年求学进入北京大学,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最早系统介绍《资本论》的人和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

然而,由于长期在政府上层活动,与工农运动有相脱节之处,他在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时便出现过手足无措的窘境,南昌起义后也曾制定过“只要有钱,不问政策”的旧式筹款办法,严重脱离了群众。

当战友们在新的革命实践中去积极探索时,谭平山却因主客观原因出现了思想上的倒退,像“无坛庙可归的青年游魂”一样度过了十多年的岁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未能与工农革命很好结合,也难免出现这种可叹的教训。

值得钦佩的是,谭平山晚年仍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继续追求进步的可贵精神。他鄙视蒋介石按月送钱的收买拉拢,身在国民党内又向往自己昔日战斗过的共产党,又在其内部树起了左派和民主派的旗帜,并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又同当年的同志们并肩站到天安门上。他的一生,以有过重大贡献的革命家而留名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