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姓氏暨诸多爵位名称意蕴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摘要:长久以来,学界在研究<红楼梦>时,似乎忽略了书中四大家族及其姓氏所蕴含的真实意义.同时,也忽略了诸王爷.国公.侯爷等爵位名称的真实含义.论者以为,四大家族典出明代蕲州冯顾郝李四大名门,其贾史王薛四大姓氏隐含的是"亡家血史";东西南北四个郡王的名称,典出蕲州五乡之首的安平乡,隐含的是"安平宁静",即祈盼其家乡蕲州安平宁静,同时也祈盼天下平安宁静,与作者遭乱离有关,其重心在于将北静王隐喻"北京王",即燕王朱棣一支,同时,或亦隐&

内容摘要:长久以来,学界在研究《红楼梦》时,似乎忽略了书中四大家族及其姓氏所蕴含的真实意义。同时,也忽略了诸王爷、国公、侯爷等爵位名称的真实含义。论者以为,四大家族典出明代蕲州冯顾郝李四大名门,其贾史王薛四大姓氏隐含的是“亡家血史”;东西南北四个郡王的名称,典出蕲州五乡之首的安平乡,隐含的是“安平宁静”,即祈盼其家乡蕲州安平宁静,同时也祈盼天下平安宁静,与作者遭乱离有关,其重心在于将北静王隐喻“北京王”,即燕王朱棣一支,同时,或亦隐“江北荆王”之意;八位国公典出汉淮南王的八位门客,隐喻作者本人为八公门徒,即有隐士寓焉。除宁、荣二公外的六公,则隐含张献忠屠蕲城后的乱象,即作者向清廷呼吁:“修缮治理齐(蕲)镇”;六位侯爷名称,则是隐含崇祯末年明军戡乱张献忠、李自成两路起义军事,具体含义是“平定景(荆)襄川中”。如此可知,作者非经历过张献忠屠城,以及有过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顾景星不可以写出!《红楼梦》一书,实乃明末遗老顾景星感叹国破家亡的一部血泪史。

关键词:四大家族 贾史王薛 冯顾郝李 北静(荆)王 修缮治理齐(蕲)镇 平定荆襄川中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极为著名的军事重镇,由于它地处荆楚与吴越交会的临界点上,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东汉三国以降,历代朝廷均将其作为长江上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极为独特,既是楚塞、楚关,又是吴之西塞,历史上的诸多战争战役,都是发生在这儿。如史上著名的三次“大一统”:西晋统一三国;隋灭南陈统一南北朝;北宋统一中国。南宋金兵屡犯中原,抑或是被历代朝廷视为犯上作乱的农民起义,无一不与这块饱经战争蹂躏的土地有关,故历朝的正史,尤其是明代,对其关注度极高,它便是素有“天下名州”之誉的大明帝子荆藩国王府所在地的蕲州。蕲州,古称蕲春,今亦称蕲春,在中国历史上一时属楚,一时属吴;一时属扬州,一时属江夏;一时属淮南,一时属河南;一时属湖南,一时属湖北。

可以说,全国各地像蕲州所属如此复杂的颇为少见。尤其是历史上只要有战争,似乎都会牵涉到蕲春、蕲州,以致蕲州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南宋抗金名将和抗蒙大元帅余玠,明太祖麾下鄱阳湖大战水军大元帅康茂才等名将。如此一来,蕲州非但是出帅才将才、文人兴盛之地,而且,历代以荆、蕲冠名袭封爵位者甚多。据历代的《蕲州志》载,东汉光武二十三年祝阿侯卒,以蕲春为侯国,其子浮袭封蕲春侯。还有,明代开国功臣康茂才之子康铎,其生前曾经侍皇太子朱标读书大本堂,被封“蕲春侯”。唐王缉懿宗叔祖,咸通三年十一月封“蕲王”,八年七月薨。后周朱熙诲封“蕲王”,后梁世宗子于周显德六年追封“蕲王”。

南宋名将韩世忠(1089—1151年),陕西省延安(今属绥德县)人,字良臣,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一生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辽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尤其是他在荆楚、江淮蕲黄地区抗击金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死后被拜为太师,先是追封通义郡王,后于孝宗隆兴四年(1166年),感其平定荆湖蕲黄有功,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他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而这些冠以“蕲王”的历史人物,多是死后追封,即便是生前袭封,也未曾于蕲地建都。直到明王朝的兴起,仁宗第六子荆王朱瞻堈,于永乐二十三年(1425年)封荆王,宣宗宣德四年(1429)就藩江西建昌,英宗正统八年(1443)迁徙蕲州罗州城,正统十年荆府宫殿建成,迁徙至麒麟山之阳,蕲州荆王建藩国于蕲州府自始,传十代,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张献忠戮王棺而终,历整整两百年。不仅如此,国公这一爵位,在旧时的蕲春、蕲州也能找到出处。如明朝开国功臣康茂才,其薨后被追封“蕲国公”,其子康铎袭封。

这就是说,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爵位,诸如王爷、国公、侯爷等,几乎都能在旧时的蕲春、蕲州找到出处。学界都知道,《红楼梦》书中有太多的讔语可猜可索,四大家族及其诸多爵位名称的命名亦然。然而,作者所赋予的意蕴何在?其实,均与他的家乡蕲州、蕲春,乃至荆楚、巴蜀遭到张献忠、李自成屠戮,以及江淮地区文人隐士风范等,有着直接的关联。可见,《红楼梦》作者顾景星可以信手拈来。现不妨就书中四大家族及其姓氏、诸王爷、国公和侯爷爵位等所隐含的特别意义予以解析。

一、“四大家族”与贾史王薛出处及姓氏意蕴

《红楼梦》一书,既是一部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同时也是明遗民顾景星遭受家破国亡的一部亡家血泪史。谁都知道,“四大家族”之谓为现代词汇,古时人们对于在地方上颇有影响的大家族往往称作名门。自古家国一体,如此可知《红楼梦》一书是隐喻末世大明朝兴衰亡国的故事。虽然,这四大家族是作者的杜撰,但是,并非完全没有根据。那么,其根据在哪里呢?

被明嘉靖朝著名高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徐阶称为“蕲故多巨族”的蕲州,明、清之际,便有所谓的冯顾郝李“四大名门”之说。当然,这四大名门并非都是显赫已极的贵族,但在蕲黄乃至湖广之地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望族,历代进士及第不乏其人。据历代《蕲州志》,以及当今的蕲春地方史志的记载,这四大名门具体是:冯,即嘉靖朝刑部尚书冯天驭家族,也即顾景星外曾祖父冯氏家族;顾,即理学名家嘉靖朝大名士顾问、顾阙家族,也即晚明的顾景星家族;郝,指做过怀庆知府的郝守正和游历过京师、江淮诸多地方的名医郝守道家族;李,指世袭千户的李儒、李仲儒家族,即后来的顾景星曾祖母李安人和嫡母娘家李氏家族。因这四大家族,历代以读书传世,多有取得进士及第或做官之人。

例如,张慧剑的《李时珍》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的《李时珍评传》(唐明邦著)都曾说到蕲州冯顾郝李“四大乡绅”或“四大名门”,尽管他们在各自著作里对其称谓有异,但是,在历代蕲州人的心目中,他们就是四大望族,相当于今天人们称作的“四大家族”。《红楼梦》书中,实际上亦曾直接或间接委婉地写出了这冯顾郝李四大姓氏。如冯姓有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顾姓有贾府,因为书中贾府除有假府意思外,还应该有商贾之贾的意思,蕲州顾家来源于元末苏州地区的富商大贾顾瑛,或有寓焉;李姓有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家;惟郝姓说得颇为委婉,见于第九十三回中临安伯请客时贾政说到“郝家庄”这一地名,蕲州城所在地为安平乡,郝家为蕲州巨族之一,在安平乡南门外郝家围,临安伯,自然是取临安平乡或荆藩都城之意,如此可知隐含有郝姓。

虽然,今天人们习惯说冯顾郝李“四大家族”,将顾景星的外曾祖父、做过嘉靖朝刑部尚书的冯天驭家族排在前面,但是,其实这四大家族声名最为显赫者,当数顾家。因为顾家是以“养士”著称于时的。顾景星的高祖顾敦,精通道术,深谙烧丹炼汞,光小老婆便有六七个之多,且活到一百岁才死。到了他的儿子顾问、顾阙这一代,更是顾家鼎盛时期。顾氏兄弟均为进士及第,他们中年致仕,于蕲州建造书院,讲经论道,传播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方士杂流亦不拒,门客遍天下。顾问去世之时,“四方学者,会丧千人”,荆王府诸王爷、州衙和江防官员等几乎全部出动,万人空巷,这阵势不亚于秦可卿出殡时的盛况。可知,秦可卿去世时盛大出殡仪式是有蓝本可循的。顾家“养士”的全盛时期,人物光怪陆离,有高谈太阴炼形的道士,有吃蛇鼠的‘异人’, 有顶尖的琵琶高手,有一流的口技名家和说书艺人,甚至还有自称周颠仙者,即太祖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当年所追捧、寻访的神仙,还有“五百岁翁”等神仙异人等。

当时,蕲州名士李言闻、李时珍父子也都是他们顾家的“养士”或“门客”,或许有学者不知道,当年若没有顾氏兄弟的帮助,李时珍是完成不了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和“百科全书”称誉《本草纲目》的。此外,蕲州“四大家族”之一李家,即顾景星嫡母李氏家族,祖上多出贤达之儒者。即便是到其嫡母李氏的父亲这一代,依然还很兴盛。其嫡母李氏的父亲李承阳为蕲州学生;伯父李载阳,做过显皇帝的侍御史;季父李泰阳,为南京太学生。

由此可知,蕲州冯顾郝李四大家族之间,历代多是互相联姻的,这也是《红楼梦》书中四大家族互有联姻之故。正如红书里所言,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也。

《红楼梦》一书为什么取“四”这个数字来概括这些巨族呢?这是有讲究的。什么意思呢?即与天象有关。在古老的中华文化里,四代表日月星辰,谓之四象。四是一个阴数,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红楼梦》主旨就是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史。还有,一年有四季,人有四肢,位有四方,天有四极。《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在天文学上,“四”属于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四宿房宿,有星四,即天蝎座。《晋书·天文志》:“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在五行中属金。佛教谓世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叫“四大皆空”;人们谓到处隐藏着、潜伏着某种危机叫危机四伏;形容一个整体不统一、不完整叫“四分五裂”;称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叫“四维”,如“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在《红楼梦》一书中,就其使用频率来讲,“四”几乎是与“十二”相比肩的一个数字。如书中人物“四春”、“四宝”、“四薛”、“四王”、“四烈婢”、“四清客”、“四无辜”,乃至宝玉至为喜爱的一个丫头叫做“四儿”(蕙香),还有“四药方”、“钟敲四下”, 点戏“点四曲戏”等,举不胜举。因此,《红楼梦》一书亦只能写“四大家族”。就像顾景星给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所上《敬呈四事疏》一样,只能是“四事”而绝对不会是写“五事”,其用意非常明显。

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何以“贾史王薛”作姓氏,而不用其他姓氏呢?这是有特别含意的。其深刻寓意在于,所谓贾史王薛,错动来看便是“王(亡)贾(家)薛(血)史”。或说“薛(写)王(亡)贾(家)史”。所谓亡家,既是顾家、荆藩及其家乡蕲州城遭到张献忠屠城之祸的“小家”,更是指大明王朝这个“大家”最终亡国。这就是说,作者暗喻此书为一部明末遗士家亡国破的血泪史。若按照过去

先生等众多新红学的所谓满族旗人曹雪芹著书说,曹家即便衰落,即便被抄家,曹雪芹真的像不少学者虚构的那样穷困潦倒,也不至于说这部书是一部“亡家血史”或“写亡家史”呀!

由此可知,《红楼梦》这部书为明朝遗老的一部国破家亡的血泪史。所以说,非满族旗人所能经历,更非能体会得出来,自然满族旗人也虚拟不出这样极含政治含义的亡家血史“四大家族”来。即便是清初众多遗民文人也很难写出,因为他们没有一人,历经过顾景星两遭屠城、三遭大火、数遇大险而不死的坎坷人生。顾景星在明亡后,宁愿过着艰苦百端、绳床瓦灶的穷愁潦倒生活,也不仕清的一代大隐。“王贾薛史”四字所蕴含之义,显而易见,而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真亏得一代霸才顾景星想得出来!

据历代《蕲州志》记载,明正统八年(1443)荆王朱瞻堈,原就藩于江西建昌,因王府内出大蟒蛇,遂迁徙至江北四面环水的蕲州城,自此荆藩世袭于蕲州,至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屠戮王棺时结束,整整两百年。荆王府与《红楼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书中第十四回,写到一个亲王和五个郡王。忠顺亲王和乐善郡王姑且不论,其中冠以东南西北的四个郡王分别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若去掉前面东南西北,合起来则是“平安宁静”。换一句话说,便是安平(乡)宁静,即没有战争的太平日子。这是因为,蕲州旧有五乡,分别为:安平乡、永福乡、青山乡、崇居乡和大同乡。而安平乡则是围绕蕲州城周边方圆数十里之地,且居于五乡首,同时,顾家的祖墓便是在安平乡。

我们知道,古都西安,旧名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蕲州安平乡,取意与长安二字相同,故书中写到一个“长安县”,同时还写到一个“平安州”,作者在第一百七回开头一段,甚至直接将平安州写成“安平州”。是作者或抄写者之误么?不是。显然,貌似作者制造混乱,实则是刻意如此。此类名字,非亲历过战乱之人不可以写出,从书中的“裘世安”(求世安)一名可知矣。如顾景星《战后》有诗句:“望中春有泪,战后野无声。”(《白茅堂集》巻之五)就是说,作者写到这样一些郡王不是胡乱取的,而是有所寄托。由于作者此书写于张献忠屠蕲城后的康熙年间,这对于一个饱尝乱离之苦,忧国忧民的爱国、爱乡的民族志士来说,当然也就不排除他有祈愿家乡和整个国家平安宁静无战事之意。

之所以作者在四郡王前冠以东南西北,是因为他要着力写“北静王”,故以此惑人。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的贾宝玉对于北静王和北静王府有着特殊的情感。如第十四回,在诸郡王前来参加秦可卿丧事时,作者写到“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所谓北静王,从谐音,既可以理解为“北京王”,即燕王朱棣,又可理解为“北荆王”,即江北荆王。为何说北静王可以有这样的两种解释呢?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燕王朱棣历经艰辛,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取代了他的侄子建文帝,夺取了大明朝的皇位,后来明王朝从此由朱棣这一支子孙世袭,故书中有“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之语。

明正统八年成祖朱棣之孙、仁宗朱高炽之子朱瞻堈,从江西建昌西迁藩都于湖广蕲州府,是为荆王府。从此,他的后代子孙袭封王位,也即世袭荆王,余则冠之为某某郡王。因此说,这个“北静王”从谐音还有江北荆王之喻。至张献忠屠蕲城时止,共有整整两百年十代荆王于此摄政。自荆王府迁徙至江北蕲州后,由于顾家的先祖多为风流儒雅之辈,且崇尚道教,炼丹辟谷,与荆王追求延年永久有同好,故顾家与历代荆王、郡王,乃至世子、将军等均为世交,甚至联姻。如顾景星伯曾祖父顾问、曾祖父顾阙,祖父顾大训,父亲顾天锡等,无一不是与同时代的荆王府诸王爷有旧交,以致其姑婆适荆王府某镇国中尉,另有荆藩樊山王县主嫁给顾景星的堂伯父顾天祯为妻,崇祯癸未张献忠屠蕲城,顾天祯一家被贼寇杀戮,县主本人则殉节。

即便是顾景星本人,亦与末代荆王有交,甚至充当过荆府幕宾。如与顾景星同时期的康熙间名士、黄冈(今属地划作新洲)诗人陈大章,在《过蕲春怀顾黄公》有诗句:“征君潇洒姿,摇笔富文藻。弱冠充王宾,时论推国宝。”(乾隆《蕲州志》引自《玉照亭诗钞》)可见,顾景星当年充当过末代荆王的幕宾。我们再从书中描写次数来分析,观《红楼梦》一书,惟有北静王或北静王府出现过不少于十次以上,其余王爷、王府均是一笔带过,至多也只是出现二、三次不等,为什么贾宝玉对北静王或北静王府的人如此友好?甚至当北静王见到贾宝玉时,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这与末代荆王朱慈烟青睐年少才豪的顾景星是如此吻合!甚至与顾景星及其父亲、诸伯父当年同荆王友好的故事,也是如此吻合!其中忠顺亲王和乐善郡王,乃从北静王分离出来的两个王爷,尽管是作者为了人们不易破解该书作者而予以虚设,但是,或有对于历代荆王忠顺朝廷、乐善好施的一个总结。可见,北静王应该为江北荆王的影子。

由此可知,安平宁静四个郡王的名称,乃隐喻荆王府所在驻地安平乡的蕲州,作者有祈愿家乡蕲州、乃至全国安平宁静。其重心在于将北静王隐喻江北荆王,含蓄地讲到《红楼梦》一书的故事背景与蕲州城、荆王府被屠及其明亡有关!

自古蕲人文质彬彬,崇文尚武,节义重孝。历史上的蕲州,也曾出现过御封国公这一爵位者。如明朝开国功臣康茂才、康铎父子便是。康茂才(1313-1369)字寿卿,蕲州(今蕲春)人。元末明初,他联结义兵保卫家乡,并以功授都元帅。朱元璋克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后,他率部起义,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后为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迁将士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后,并谋取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他奉朱元璋之命诈降,约以“老康”为号,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鄱阳湖大战后,因功进大都督府副使,又从灭张士诚,迁同知大都督府事。赠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从徐达经略中原,洪武二年与左副将军李文忠等,击走元军于应昌,获元顺帝孙买的理八刺、后妃、诸王、官属数百人,兵民五六万人及玉玺、金宝、图书等物,封蕲春侯。四年征蜀,殁于銕索桥下,追封蕲国公,谥武毅。康茂才当时的公宅在金陵,其死后葬在金陵“钟山乡幕府村”,即今南京和平门外的安怀村。其墓地昔有石马、翁仲和龟趺碑碑刻。《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言的“你死后我给你驮一辈子的碑去”的龟趺碑,即神道碑碑刻。康茂才祖居蕲州青山上乡。其子康铎,年十岁,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以父功封蕲春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督民垦田凤阳。率兵征辰州蛮,平施、叠诸州。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又从征南将军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破华楚山诸寨。卒于军,年二十三。追封蕲国公,谥忠愍。其曾祖文广“皇赠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国追封京兆郡公”,其祖德懋“皇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京兆郡公”,其父寿“皇赠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国追封蕲国公”,其母萧氏追

夫人。从多种迹象表明,《红楼梦》作者将其家乡蕲州城假想成“金陵”,这主要是蕲州与金陵不仅从地形、称谓具有较多的相同或相似性,而且,在明清时期蕲州聚集了一大批旅蕲南京商人,他们在蕲州建造金陵书院,甚至将蕲州假想成金陵。我们从蕲国公康茂才父子生于假金陵的蕲州,而薨后均是葬入真金陵的南京,可知蕲州与金陵有着诸多特殊的关联。因此,蕲州人均将蕲州城想象成是大明故都金陵城,也就在所难免。

《红楼梦》一书,作者不仅仅写到诸位王爷,而且还写到了以宁、荣二公居首的八位国公,简称“八公”。作者为什么会设置这八公呢?这八公从何而来?其用意又何在?殊不知,这“八公”是有典故的。所谓八公,即取汉时“淮南八公”为义。淮南八公,今为道教神仙中的八位仙人,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八个门客。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好慕仙道,招纳天下贤客方士,讲经论道,共同著书立说,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据高诱《叙目》记载,此书的八位作者为:苏飞、目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和晋昌,世称“八公”。后来《神仙传》和《灵异录》将他们衍化为八位仙人,自此“淮南八公”的传说广泛流传开来。八公山位于古楚地,即与旧时蕲州近邻的寿春(今属安徽寿县)。旧时,在江淮地区,尤其是蕲州至皖西一带的隐士文人多以为“八公”之徒自譬。故《红楼梦》书中介绍这八公时说到“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从上文可知,顾景星的曾祖父和曾伯祖父兄弟,招纳贤士,所交多异人,俨然淮南王及其门客八公。《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公,实质上便有这顾氏兄弟的影子。

蕲州自古以来,为著名隐士之乡,乃藏龙卧虎之地,文人风流儒雅而好道术,宋元以来,历朝高士层出不穷。旧时《黄州府志》赞曰:“蕲春物宝著高士,蕲水悠悠出大贤”。明清之际,以八公自譬的更是代不乏人,即便是历代荆王、郡王也是如此。如清光绪《蕲州志》“朱翊(钅氏)”条载:“荆藩樊山郡王,少颖异,目十行下,博学工诗文。不喜富贵,慕淮南八公之徒。折节名士,一时士大夫皆与游。”(卷之十一《文苑》第221页)又如顾景星在《淮南王篇》乐府诗中云:

淮南王,好神仙,坐怜夸父思上天。后宫甲帐金作床,钟鼓窈窕乐未央。离枝玉盏酌蔗

浆,酌蔗浆。饮少年,少年溪髁安能贤?水晶宫馆长春殿,淯水春陵悲不见。我欲渡江江无梁,愿化只黄鹄归故乡。归故乡,不可得,八公老髦无气力。霰花剪剪旗旆旆,越王燧火横天外。①

此诗大约作于其江南避难期间。从诗风来讲,类似书中的《护官符》。只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更多的是故国之思、故园之念和悲愁气氛。可见,顾景星对于淮南王及其门徒八公的咏叹,借古喻今,彰显出他对故国和家乡楚地的怀念。关于八公之说,这在旧时顾景星的家乡——江淮流域的蕲州,可谓人人皆知。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宁、荣二公(二府)。就字面而言,谁都知道,宁,为南京的别称,因江宁而得名,乃大明朝的开国都城所在地,也是南明政权所在地,故“宁”有隐喻大明王朝之意。而荣,为草头,与蕲州、蕲春之“蕲”,荆楚、荆王府之“荆”相同,自古楚人有谚语“富贵草头露”之说。有蕲州、荆府,乃至荆楚由盛到衰之意。当然,或藉此有草寇之贬称,即隐喻后来的满清。因为,满清是以女真人为首的夷族,与华夏为敌。因此,宁、荣二府,也即以一家二府寓一个中国两个不同的朝廷,就像书中的玉字辈或有寓大明朝,草字辈或有寓大清朝一样。为什么说有这样的一些隐喻呢?如第五十三回中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作者为何安排在宁国府而不是荣国府呢?表面上看是宁国府为长房,实则是将宁国府寓大明朝。

因为明朝在前,满清在后,宁国府自然是“长房”了。又由于作者为明末遗老,那么,自然要祭祀亡明。又,《红楼梦》一书称贾府为军功起家,你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和大清王朝的努尔哈赤,两位太祖,哪一个不是军功起家方取得天下?书中说宁、荣二公,暗喻一个大中华的两位开国皇帝,即朱元璋和努尔哈赤,一明一清。如第二十九回中的点戏一节,第一曲便是《白蛇记》,表面是讲汉刘邦起义之事,实则是所暗喻朱元璋起义之事。况且,我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叫“宁国府”,那就是如今安徽的宣城。宣城,唐初置宣州,一度改称宣城郡,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改宣州为宁国府,元代为宁国路,明、清改作宁国府。而顾景星在宁国府有两位至交,一是与莱阳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主东南词坛数十年、号为“宣城体”的著名人物、一代名家施闰章,一是“黄山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梅清。如《宁国道中》有诗句“跬步通太虚,骑鲮游九野。”(巻之五,第612页)顾景星多次游历游历宁国府,并多次与好友施愚山、梅渊公等唱和,而南京又是清代江南省所在地,作为江南省的宁国府这一名称,自然,他可以将信手拈来。

又,书中的贾府非指某一家,书中所写之事,也非某一家之事,实属当时历史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概括。其中荣国府之“荣”,蕴含了“衰”的意思。古人有将草木比喻“春荣秋衰”之意,暗喻大清朝的最终结局,正如王熙凤梦中听到秦可卿所言“荣极必衰”,历来荣辱盛衰是“周而复始”,万事乃是否极泰来,泰极否至。即便是“引愁金女,度恨菩提”也难以挽回,就像大明王朝一样的结局,乃历史之必然。当然,这只是一个象征而已。若将宁、荣二字合起来看,同时,也有“明遗士”之意。荣从草,暗喻明末遗士志甘草泽或被清廷遗弃于草泽蓬蒿之中。《红楼梦》书中主要写到玉字辈和草字辈的故事,这也是为何顾景星正在撰写此书时期所生的两女,也是他和爱妻萧瑜生最后生的两个孩子,取名玉玖、玉藻的原因,相信谁都能看出他的两个女儿的名字,既与宝玉、黛玉有联系,也与贾府玉字辈和草字辈有联系。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写到另外的“六公”。若按照书中所写顺序,他们分别是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明)、缮国公(无名氏),尽管写的是他们的孙子来参加秦可卿的丧事,但是作者明确地地说出了六个国公的爵位。作者为何如此命名这六个国公的爵位呢?不难看出,若将此六个国公都取第一个字重新做一个编排,合起来看便是:修、缮、治、理、齐(蕲)、镇。为什么?这是因为,明崇祯十六年癸未正月张献忠屠城后的蕲州,到康熙初年,也即顾景星正在撰写《红楼梦》之时,依然到处是断垣残壁,蓬艾萧萧,老虎进城伤人。据地方志载,不几年的时间前后被老虎吃掉上千人,昔日繁华的街道很少有行人,甚至连一个客栈、酒家、商铺都没有,过往行人无法在此逗留歇脚,直到康熙十年,金陵人徐惺临危授命,被朝廷从山东调到蕲黄,以分守道的身份驻蕲州后,才建起几座茅舍客栈、酒家,同时又召回昔日不少金陵帮的商人,这才有所改观。为此,顾景星撰有《栖来店·有序》②一诗,堪以为证。序说:

蕲临大江,数省通衢,舟车儋簦,憧憧往来,兵火后市无屯集,道无馆廨,酒垆茶肆绝迹,四郊野店旗亭顿乏一所;黄昏风雨,徘徊歧路之间。落日虎狼出入,丰竹之内,僧舍谢游学之儒,驿邮严旅琐之禁。夜行灭炬,桥南无读书之灯;露下沾衣,芳草非解鞍之地。石城徐公子星,以持节之臣,任求牧之事,昔在山左招徕,广集渐成,市廛土人德之呼“徐公店”。兹守楚驻蕲,于四角隙地,各建舍十间,名曰:栖来行。旅届止,乃得休息。诗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