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赌瘾 心理专家杨凤池:孩子有网瘾一定是家长有问题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作客聊天室的是中央电视台十二套<心理访谈>栏目的制片人周凌女士和经常作客该栏目的著名心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专家杨凤池先生.8月4号起,中央文明办组织了一个青少年戒除网瘾全国行的行动,杨凤池先生作为嘉宾之一,也是全程参与了活动,<心理访谈>也做了全程的报道.网瘾问题是现在很多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家长特别关心的事情,今天请到二位作客聊天室,是想和网友一起聊聊这个活动当中二位对对网瘾少年以及家长的行为模式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同时还会谈到<心理访谈>在当时电视栏目存

今天作客聊天室的是中央电视台十二套《心理访谈》栏目的制片人周凌女士和经常作客该栏目的著名心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专家杨凤池先生。8月4号起,中央文明办组织了一个青少年戒除网瘾全国行的行动,杨凤池先生作为嘉宾之一,也是全程参与了活动,《心理访谈》也做了全程的报道。

网瘾问题是现在很多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家长特别关心的事情,今天请到二位作客聊天室,是想和网友一起聊聊这个活动当中二位对对网瘾少年以及家长的行为模式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同时还会谈到《心理访谈》在当时电视栏目存在的价值,希望关心《心理访谈》节目和网瘾问题的网友在在线过程当中踊跃提问。

我们先从中央文明办举行解除网瘾的活动开始说起,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活动,而《心理访谈》这个栏目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个活动有哪些促进?整个行动取得哪些效果?

周凌:实际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心理访谈》从开播以来一直在关注的事情,包括像网瘾的孩子以前在单期节目当中全都做过。现在网瘾是家长特别关心的而且是社会的热点,我们原来在06年的5月份打算策划在暑期做一个系列节目,正好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从去年开始推广绿色网络工程,去年就有这么一个活动,今年我们实际上等于几家联合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来。

以往媒体谈论到网瘾的时候,大家更多会从社会层面去说,所有的因素都非常多。社会因素我们不能不去谈,比如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但是所有的网吧几乎都是为了未成年人开的。包括网络游戏,在美国实际对网络游戏是有限制的,在美国如果我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绝对有人敢出售。但是在中国法律虽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即使前门锁了,后门也让那些孩子进来。

我们十二套其它的栏目也都做过类似的节目,不过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些都是外在原因,大家做的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包括社会上的职能部门强制执行,这是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让家长包括孩子知道网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杨老师做过一期节目,当时那个孩子上网,他母亲就说自从你上网以后就不学习了,自从你上完以后我们关系就差了。

孩子问母亲一句话,你不问我为什么不去上网。很多家长觉得网络是一个原因,因为去上网所以我们关系差了。实际网络成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实际是一个结果,不是因为上网造成了关系差,而是关系差造成了孩子的网瘾症。杨老师做了节目肯定体会更深刻。

主持人:杨老师具体有没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或者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杨凤池:有很多上网成瘾、上网时间过长的孩子,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现实的人际交往里面往往是退缩的,比如同龄的孩子、同学、老师、朋友,这些人交往很差,面很窄,所以在常态的人群里往往是受冷落的。只有到网上以匿名虚拟的方式跟陌生人交往,他才会交往。

每个人都是需要交流的,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避免的情况,现实无法交往就有可能在网上长时间聊天来弥补现实里面不能交流的情况。而现实人际关系不能交流的情况往往来自于他在家庭内部跟父母互动交流的障碍,他从小跟父母不能很好交流,那么他长大以后到外部世界跟人家交流预先缺乏交流成功的经验。

我们看很多网瘾的孩子三查两问就到了他和家长的关系,再一查发现了和父母之间也有问题。在家庭里面无法呈现给孩子一个怎样去正常跟别人沟通的方式。

另外一个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采取专治粗暴武断,生活上溺爱,学习上高标准要求,使得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觉得做不好学习,又希望自己有成就感,到网上玩游戏,一打通过很多关,得很多分。

主持人:是不是要和看我们聊天的家长说一句,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有网瘾的毛病,而你也很愤怒,请你不要愤怒,请先考虑一下,很可能是你自己出的问题。

杨凤池:不是很可能,而是肯定是。

我们这么一说的话,很多家长觉得很冤枉很委屈,孩子都已经成这样了,还不帮着我们管他,还说我们的问题。问题是大家都有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家长,人家的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单纯归为这个孩子的本性就不好,这个恐怕也是违背自己的心愿。我们跟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有问题,让孩子偏离了常态。

周凌:实际上孩子生病应该是父母来吃药,这次训练营都是家庭参与,是报名的时候有很多家长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通过整个训练营专家的授课一些游戏,家长理解到孩子的网瘾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出了问题。如果想让孩子改变,必须自己先改变。

主持人: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例子?

杨凤池:这种例子太多了,有一个孩子上网成瘾时间非常长,而且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上网。 他父亲对他学习的要求,不管你考多少分,必须考第一。那孩子不可能有成就感,如果你考第一,但是明天考了第二就不行。他的妈妈就批评孩子,当着邻居、亲戚、同学的面批评他,说了之后要让别人也知道你有这个毛病,给你压力,让你把这个毛病改了。

孩子觉得非常没面子,自尊心受到破坏了,妈妈给的指标是完不成的,要再努力去做自己就没有信心。相反到网络上玩点儿什么能玩得很好,还得到大家的喝彩,兴趣就转移到网络上来了。

还有一个孩子的游戏已经玩到骨灰级了,原来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后来因为高一的时候交了女朋友,父母老师对待他的方式有一些变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然后他就上网。这种情况也有,大部分原因都是跟家长有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来教育父母的?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问题。刚开始我们都可以想到这个父母是不能接受自己有问题的,家长怎么才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自己应该去改变。

周凌:当一个孩子沉迷在虚拟世界当中的时候,肯定是在虚拟世界当中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他给他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他现实当中没有的。杨老师说的,我们做过广泛案例的调查,上网玩游戏聊天交友这是比较大的两块。上网玩游戏,你看那些孩子玩的游戏魔兽、CS之类的,一个是打打杀杀的游戏,把平时老师给他的压力、父母给他的压力,这些情绪全都发泄掉了。

另外一方面,能够获得很好的成就感,每当你过了一关之后,有一个小孩说得特别好,我们学校才多少人,我们那一个年级才五百多人,在网上他的级别非常高,差不多有几万人在他下面,他是几万人当中的老大,那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主持人:在训练营当中怎么让家长知道自己的问题?

杨凤池:我们通过一些测验,通过一些游戏,一些互动的环节,让家长呈现他们跟孩子的交往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他分析在这种交往状态里面孩子是什么感觉,家长是什么感觉,会让孩子朝着哪个方向走,家长清楚了以后,指导他们做一些改变。换一个方式之后,孩子觉得家长跟自己更贴近了,孩子的行为就容易改变。

主持人:很多人觉得小孩变化容易一些,大人总觉得让我变化很难,有没有取得很好效果的?

杨凤池:当然有。我们帮助到的人效果都不错,其中有的人效果挺明显。但是我们能帮助到的人是有限的,比如一共有一百个人的训练营,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帮助到。

主持人: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让家长平心静气,与孩子不是那么对立解决问题。

杨凤池:希望认真看我们的节目,网瘾本身就是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不容易的,很多事情解决得不好就是因为想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

主持人:也没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首先父母要反思。

杨凤池:一个是反思,一个是改变。首先是父母改变对孩子的方式,改变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极端化。我原来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后来放任,这两种害处对孩子是一样的。最好的教育是既不放任也不专治,这才是比较常态的。

主持人:湖南台有一个变形记,其中网瘾患者跟甘肃农村孩子互换,那样做有效果吗?

周凌:杨老师可能不太了解那个节目,我是知道的,这个孩子是完全生活在城市里,他可能去上网随随便便找他妈要两三百块钱,但是两三百块钱是另外一个孩子家里一年的生活费,还是有一些触动。 这些触动还是表面的,我们对所有网瘾报名的个案都有一些汇总和分析,城市里面家庭生活环境非常好,你用金钱替代了你的爱,没有跟孩子交流。

父亲可以说,我对他已经很好了,我挣的钱都给你了,供你去澳大利亚读书,一年需要几十万,我怎么会不爱你呢?但是家长不知道,他用金钱替代了爱,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

我们仅仅从环境外部的变化去刺激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用处,但是他回去的时候仍然是一个星期看不见我父亲,甚至于一个月都没有坐下来一起沟通聊天,父亲回家来只把钱给了他就走了,那这个孩子的问题仍然不会解决。

主持人:城市里面的家长觉得孩子有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吃过苦,所以特别喜欢让孩子吃苦教育。《变形记》获得很多家长的赞同,就觉得应该让我的孩子到一个小穷山村里面看看,他就能好起来了。

杨凤池:这是通常一般人的思维,我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环境造成的,换一个环境就好了。这种换法有两大好处,第一大好处,让孩子亲身去体验人家艰苦家庭生活当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让他体验过没有过的体验。

有悟性的孩子通过一换领悟到一些东西能成长。第二个好处,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经历,让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题,但是这种换法是健康的孩子。穷并不是一定造成好孩子的原因,有的家里很穷的孩子跟家里谎称要钱买书其实也去上网。

主持人:很多家长想过把孩子送到医院,我们也看到在北京有专门治疗网瘾的病房。

杨凤池:听到一些家长说,送到某些医院去治一段时间,环境变化挺大,但是回来效果也不好,原因就是这个医院是不是真正解决孩子深层的心理问题。没解决心理问题,光解决外部环境是没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