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瑜访谈 刘长瑜谈《春草闯堂》改编:新戏创作继承是根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0年前,刘长瑜扮演的"春草"小丫鬟出现在京剧舞台上,让人眼前一亮,如今京剧<春草闯堂>已成为国家京剧院的传家戏.由刘长瑜徒弟耿巧云.管波.陈静等第二代.第三代"春草"合演的<春草闯堂>,也将在元旦期间与观众见面.该剧艺术指导刘长瑜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这出戏创排时的一些往事,称继承是根,发展是生命.因人设戏改编须锦上添花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春草闯堂>移植.改编自莆仙戏,但据刘长瑜回忆,"1963年,<春草闯堂>剧

50年前,刘长瑜扮演的"春草"小丫鬟出现在京剧舞台上,让人眼前一亮,如今京剧《春草闯堂》已成为国家京剧院的传家戏。由刘长瑜徒弟耿巧云、管波、陈静等第二代、第三代"春草"合演的《春草闯堂》,也将在元旦期间与观众见面。该剧艺术指导刘长瑜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这出戏创排时的一些往事,称继承是根,发展是生命。

因人设戏改编须锦上添花

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春草闯堂》移植、改编自莆仙戏,但据刘长瑜回忆,"1963年,《春草闯堂》剧本带到北京的时候,莆仙戏还没有排,整个舞台的处理都是京剧的创作,莆仙戏的版本是‘文革’之后才排出来的。"

1963年的首届全国戏曲编剧讲习班上,国家京剧院辗转获得陈仁鉴先生的莆仙戏剧本《春草闯堂》,并发现剧中人物非常符合刘长瑜等几位青年演员的表演特点,因此决定"因人设戏",根据刘长瑜、寇春华等几位主演的特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增、删、改、易。编剧之一邹忆青也肯定了这种改编思路,他认为改编就应该是再创作,如果原著是一段锦,改编就必须锦上添花。

在刘长瑜看来,作为演员要注重吸收好的元素,同时也必须融为己有,她回忆说:"《春草闯堂》里面的‘轿子舞’,原本京剧里面是极为简单的,没有大家现在看到的抬脚步法、花样。我记得当时我们是找到邢台豫剧团的老艺术家姚淑芳先生学习,然后根据具体的情景和寇春华老师的丑行功夫进行吸收、改编,比如胡知府的动作技巧运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

1979年我们去香港演出的时候都轰动了,大家都在讲‘那个轿子是怎么抬的,很新鲜,很好看’。"

一桌二椅表演是京剧中心

近些年来的新编戏往往在舞美设计上花费功夫,有评论家指出"这些年话剧的舞台像京剧,而京剧的舞台像话剧"。相比之下,《春草闯堂》舞美极为简单却不觉陈旧。刘长瑜认为,"一桌二椅"是京剧舞台写意性的一个概况,也是前辈艺术家非常聪明的创造,"舞台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我们的前辈太聪明了,‘一桌二椅’可以反映时间、空间、地形、环境等等,而且保证了戏曲的写意,给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

《春草闯堂》舞美的成功也并非死守"一桌二椅"的生硬概念,而是继承了传统京剧舞美简练、写意的特点。在"公堂"一场戏中,"明镜高悬"的匾额与放大的铜钱形成对比,寓意深刻。这种设计不仅给演员留出了舞台表演空间,其中的寓意还为演员扩展了表演空间,因此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时很多地方院团都效仿《春草闯堂》的舞台设计。

聊到戏曲舞台,刘长瑜特别提到了盖叫天先生拍电影版《武松打虎》的故事。"工作人员问盖老对布景有什么要求,盖老说‘我就是布景,我的动作、眼神就是布景,上山、打虎、过桥都在眼睛里’。"刘长瑜认为,目前京剧舞台上"真马上台"的做法破坏了戏曲的本质特点,与戏曲的表演很不协调。

刘长瑜谈《春草闯堂》改编往事 刘长瑜回忆,当年《春草闯堂》创排时就打破流派观念的限制,并没有一定按照哪一派的风格特点为主,而是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各个流派进行兼收并蓄,最终呈现出了"流派纷呈"的特点。

京剧流派的运用终究应以恰当地展现人物为原则,刘长瑜说:"曾经有人问李少春先生的《满江红》是演‘杨派’还是‘余派’,李少春先生回答说自己走‘岳派’,要按照岳飞的人物、情感去演。

我认为在塑造人物上,我们要的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有先例在前,《春草闯堂》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因为小姐饱读诗书,端庄大气,故选择程派的表演方式;而春草的人物身份是丫鬟,年龄在十六七岁,机灵聪敏,因此选择了很多荀派的表现手法;而老爷作为官员则选用了麒派的唱法。"

"京剧流派"主要是指演员表演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得到承认、师承、传播。刘长瑜认为,《春草闯堂》这个戏一直流传至今,也体现了国家京剧院老一辈艺术家对京剧的认识、对流派的认识。"老一代京剧人,像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一直坚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我觉得京剧的出现就是广泛吸收,继承发展的一个结果。新戏的创作中,我们不要离经叛道,继承是根,发展是生命。"

2014年元月1日至2日,复排版的《春草闯堂》将在梅兰芳大剧院连续演出3场,陈静等中青年演员将一起上阵。谈到这些中青年演员,刘长瑜说:"他们现在已经很刻苦了,缺少的还是舞台演出机会,希望这个戏也能多给他们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