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雷故乡的原风景 宗次朗 代表作 《故乡的原风景》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宗次郎的奥卡利那笛还得从与火山久先生的相识说起.那是1975年发生在枥木县山沟里一个很小的山谷村庄里的事.老师演奏的音乐在山谷间的空中回荡,而正是在这瞬间,他被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的奥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所深深地感动了.几个月后他决定拜师求艺.森林尽头的一间破旧的小烧碳屋,中间悬挂着一个昏暗的灯泡,仅仅2个塌塌米的空间,而这里就是宗次郎音色的原点.经常在拂晓前面对着大山不停地吹着笛子.之后,搬到了旁边建起的废物利用的房屋里.他用水管跨越数百米的距离从附近的山泽中引水,即使这样也从未间断过拂晓前的练习

宗次郎的奥卡利那笛还得从与火山久先生的相识说起。那是1975年发生在枥木县山沟里一个很小的山谷村庄里的事。老师演奏的音乐在山谷间的空中回荡,而正是在这瞬间,他被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的奥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所深深地感动了。

几个月后他决定拜师求艺。森林尽头的一间破旧的小烧碳屋,中间悬挂着一个昏暗的灯泡,仅仅2个塌塌米的空间,而这里就是宗次郎音色的原点。经常在拂晓前面对着大山不停地吹着笛子。

之后,搬到了旁边建起的废物利用的房屋里。他用水管跨越数百米的距离从附近的山泽中引水,即使这样也从未间断过拂晓前的练习。他特别喜欢在下雪天到户外吹笛子,这让他感到无限快乐。白雪吸收了周围的声音,在寂静的旷野中笛子的回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白天在师傅火山久先生的奥卡利那笛工作室制作奥卡利那笛,傍晚学习1个小时左右的演奏课程。之后回到自己的住处,从晚上到拂晓每天自己都不断进行着7-8小时的练习。这种密集的生活一直持续了3年。

之后,宗次郎独自的音色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磨练。

1979年搬到枥木县东边的茂木町开始追求只属于自己的音色。这里原来是水车小屋。他重新设计自己的模型,砌砖,并亲自建造了炉窑。并在烧柴火烧制投入了大量精力。从C01管、 G02管、 C04管、 G05管等四个种类入手,试验错误一直持续了9个月。就连黏土,凡是能搞到的,都反复进行试验。从濑户、多治见、土岐等名古屋周围的土开始入手,本地枥木和茨城的土也拿来进行了试验。那时起,他每天花16个小时进行制作。

第二年的1980年他搬到了废弃的小学居住,同时作为工作室使用。又重新砌砖垒成了柴火窑。这时他增加了奥卡利那笛的种类,开始挑战F06管、C07管和G08管等大型笛子。同时在这期间他还反复试制了特殊Key(调)的B♭管和A♭管。正如所记述的那样,他每天都浸泡在奥卡利那笛的制作之中。

1个月制作120支左右,其中入窑烧制的有100支左右。要花约13个小时慢慢烧制。烧制后熏黑、打磨到最终调律,还要花1-2周的时间。1年烧8次窑,制作约1000支笛子。从1975年到发行第一张CD的1985年间,制作的笛子超过了1万支。宗次郎使用的笛子也仅仅是这1万支中的区区十几支而已。

宗次郎的音色基本上是在与奥卡利那笛相识开始的最初10年间形成的。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笛子。宗次郎制作的笛子里蕴涵着很多只有宗次郎自己才能理解的东西,而唯有宗次郎才能将它表现出来。这绝对不是他自己刻意追求的,而是他用心揣摩土的性质,追随着土的节奏一支一支用心血制作出来的结果。当然少不了单纯的作业。如同耕田,如同除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让喜欢唱歌、想真正纵情歌唱的宗次郎感觉不需要歌词的正是这个奥卡利那笛的音色。它是土地的回响,不需要任何语言。宗次郎用心灵制作的笛子也只有用心灵吹奏的宗次郎才能吹响,只属于宗次郎的音色。正是因为如此才令众人所感动,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这就是只有宗次郎才能吹出的令人"夸耀"的音色。

借用宗次郎的话说,那就是"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

奥卡利那笛奥卡利那笛(又称洋埙),美国人称为甜番薯,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中国内地也沿用台湾叫法,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在西洋的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的长笛类乐器是管状的,而奥卡利那笛球状或蛋形的。它的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

陶制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远古时代文明,当时,笛子指孔较少,只能吹3、4个音阶,形状为壶形,只单纯吹气的居多。

据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陶制笛开始被现在的奥卡利那笛所取代。奥卡利那笛的原型诞生于北意大利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上。其名字据说来源于形状,为意大利语的 "小天鹅"一语。它被第罗尔地方的吟游诗人们传播到了整个欧洲。质朴、亲切又饱含深邃美感的奥卡利那笛音倾倒万人,迅速由欧洲普及到了全世界。

然而盛行一时的奥卡利那笛音,在几乎没有被日本国内知晓之前就销声匿迹了。可以说正是因为1985年宗次郎负责NHK节目《大黄河》的音乐,才使得它的音色在日本全国传播起来。现在,日本国内的奥卡利那笛音爱好者人数不断增多,如果说他们大部分是因为宗次郎的音色开始的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宗次郎使用的奥卡利那笛都是他本人亲自制作的。从制作模型、到和泥、窑焙烧,虽然一窑能烧制100支左右,但真正能用的也只有3、4支而已。

这就是如此地追求符合自己曲目的、只属于自己音色的宗次郎制奥卡利那笛,一个真正的音乐人。

为什么陶笛(中国俗称)叫奥卡利那笛,还要归于他的英文名叫"ocarina",话说意大利北部有一个人喜欢将面包烤成一些玩具。有一天,他烤制出一种想小鹅形状的玩具,而意大利语中"小鹅"音译为"ocarina",及奥卡那笛。1860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开始制作陶笛的工厂。他们对陶笛进行改造,现在看到的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小、易吹奏,为鼓舞士气,美军军队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

中国陶笛发展状况

近年来陶笛在中国国内盛行,越来越的人们也加入到陶笛的浪潮中,而我国也涌现了大批投身陶笛事业的艺术家(如周子雷、游学志)一些陶笛生产厂家(如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厂风雅陶笛)、还有一些陶笛网站、论坛为笛有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简称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全国性专业学术社团。本会是由致力于中国陶笛演奏、教学、研究、制作和推广的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学术团体。本会宗旨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以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和社区教育为中心,全方位促进国内国际陶笛艺术交流为重点,致力于中国陶笛的演奏、教学、研究、制作和推广活动。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于2010年5月经文化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