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玮周末和米兰聊天 有个启动键叫米兰——“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读后
仲一晴 江苏靖江日报社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在《演讲与口才》、《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发表散文多篇。
德国华裔作家程玮女士的新作“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塑造了一个在德国出生并长大的小女孩米兰,通过她的故事,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音乐、绘画、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等知识。程玮说,这个系列小说是她“写给一代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的。
作家的心意不言而喻,我更愿意把“米兰”比作一个启动按钮,摁下去,中国孩子就能启动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守望,探究更多的“自家的珍宝”,以及“珍宝”上附加的美学意义和人文意义。这一切的铺陈,定能长出满满的文化自信,伴随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去面对世界,去探索文化共融。
当下,很多关于中国孩子的新闻令人不安。他们会说外语,知晓蔚蓝星球的诸多知识,对洋节日、外国大片、普世价值等外来文化津津乐道甚至奉为圭臬。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来没有认真凝视过脚下的土地,只将民族文化理解为教科书里的条目。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并不奇怪,各个年代、每个个体都产生过这样的忽视。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东方熠熠生辉的永远是中华文化宝库。
程玮在德国生活了20年,在她心里,也将米兰构思了20年。米兰对应于程玮,即是一个懵懂的自我,作者所做的,就是引导她认识本我、实现超我。故乡对应于程玮,故乡相当于“本我”,异乡相当于“自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即“超我”。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诗: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程玮或许和这首诗的作者一样,已分不清并州和咸阳谁是故乡、谁是他乡。可不管并州还是咸阳,只要站在他乡的土地上,就会发现对面的故乡永远是唯美的、深远的、纯粹的,这是人们追根溯源的共性。感谢这样的共性,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奇心、求知欲和叛逆感都爆棚的米兰。米兰和故乡一起,开始了“本我”的成长。
米兰生长在异域,她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下一代的代表人物。站在“故乡”的起点上,米兰对“他乡”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好奇和狂热,产生了不同认知和理解。同时,她又可以站在“咸阳”的土地上遥望“并州”,复杂的情愫相互较量之后,往往能够给出清晰的答案:米兰必须肩负使命,那就是唤醒中国下一代的自豪感,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中国孩子行囊里的珍宝,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逊色,他们没有理由行囊空空地出现在他乡的舞台上。
于是,米兰愉快地充当了启动键的角色。按下启动键,打开一个“东方百科大观”。
在那里,记录着米兰的发现:龟背上的花纹,两根弦的小提琴,塔楼里的中国字画,伟大的科举制度和丝绸之路……
在那里,记录着米兰的追问: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流落在外的文物珍宝?怎么看待国家曾经被欺辱的历史?如何评论孔子、儒家……
在那里,记录着米兰的自省:养蚕技术西传后,西域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不忍心把蚕茧煮死,而是等蚕蛹长大咬破蚕茧飞走以后,才进行抽丝。这样一来,丝就拉不长了。西域人在信仰和美丽绵长的蚕丝中间,选择了信仰。
认真的探寻、勇敢的叩问、来自心灵的自省,本就该囊括进本民族文化带来的自信中,使我们自信而不自傲,睿智而不失气度。
与米兰对应的重要角色,莫过于德国老太太爱丽丝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她们用平等、尊重、欣赏的目光打量彼此,一段忘年友谊让人读来心生柔软。米兰与爱丽丝的模样,其实就是作者程玮的模样。程玮身上,既具东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又有西方普世价值的深远影响,她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桥梁,寻找共融,完成对世界视角的领悟与塑造。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寻找和搭建。她讲述的家庭故事,妙趣横生。比如说,与德国丈夫关于两国历史的争论,她这个东方母亲如何教育西式儿子,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思考着文化的交融。然后,程玮将更广阔的交融交给了米兰的成人礼。
他们将在暑假里背起鼓鼓的行囊,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他们将遭遇很多善良的人,或者一些冷酷的人。这是他们生活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他们出门的时候还是孩子,等他们旅行结束回家的时候,就已经是经历了风雨的成人了。
跟随米兰的成长和成人礼,我们经历过一次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过程。“东方百科大观”的下一集,一定是“世界百科大观”。就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下一代,掌管我们的未来吧,在文化立场上求同存异、实现“超我”,追寻人类共同、共通的存在意义和文明价值。
米兰是个虚拟的人物,我却多么希望她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今天,她在“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里,探寻生命源头的美丽历史。将来,她长大了,依然能够翩翩而来,作为“走向世界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向世界展示她源起于东方的自强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