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的报告文学 体现一个时代高度的文学经验——试析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报告文学又是时代的号角."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何建明显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通过余秋里.康世恩.秦文彩.梁雨润.吴仁宝.王淦昌,以及通过对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

报告文学又是时代的号角。“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何建明显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通过余秋里、康世恩、秦文彩、梁雨润、吴仁宝、王淦昌,以及通过对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这与那些拒绝崇高的低俗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扬了浩然正气.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表现和张扬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建明的创作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收获。

在写作《根本利益》和其他一些作品时,何建明触及社会上许多负面的东西.但他不是为写负面而写负面,不是要一味展览丑陋和阴暗,而是为了以之强化正面的力量,增强读者朝向核心价值的信心。“梁雨润碰到那么难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别的地方、别的人碰到的事情同样也能处理好。

”同时,作家也注意到,“梁雨润之所以能有那么感人的作为.也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他是一个长期受党的教育的人,他所处的大环境,给他制造一个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基础”。网这样,作家写的就是好的大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并且是可以消除或化解的负面因素。既做到了真实反映。又做到了积极引领。较好地把握了二者各自尺度和相互关系。

四、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渗透着历史内涵、又蕴含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优秀文学传统、又推动着文学形态创新。何建明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坚持推陈出新.呈现出富有深厚底蕴的时代新貌。

何建明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必须具备政治家素质,对社会、对时代有高起点。二是有社会学家素质。有很多知识的积累。三是必须有思想家的素质,善于思考.有对社会独立的认识.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提炼能力。

四是要做好一个普通人,因为做人特别重要,作家不首先做好人,没有普通人的情怀.就不会为身边的人民群众着想。最后他才应该是一名作家,有文学修养、不断进取,善于研究文体,这样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

”政治家素质使作品具有高度,社会学家素质使作品具有广度.思想家素质使作品具有深度,普通人情怀使作品具有圆度。这四个向度的诉求就使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格外具有一种综合性或丰富性.这既是报告文学在新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学欣赏水平的需要,也是报告文学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这些方面形成了作家全部作品的一个底蕴.是底蕴的累积.而这种超越性的丰厚累积是艺术创新的一个基本层面。

报告文学是一种跨文体写作,是新闻报道和文学叙事的结合,因此,报告文学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综合性。何建明在继承传统报告文学严格的纪实性、深刻的政论性与生动的文学性结合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和超越.在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诸多原创色彩。

《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等强化故事性和行动性(或动作性),突出人物塑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何建明诸多报告文学作品能够被改编和拍摄成影视作品也表明了这一点;《落}目是金》中作家叙述与作品人物“自述”交叉互现.

形成了报告文学形式上多主体叙事的独特板块结构,使“纪实”更为真切、动人、丰富;《永远的红树林》是为理论——低代价增长理论而写的报告文学.不是通过理论塑造人,而是通过人来写理论,是理论的文学;《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的散文化节奏和政论品格贴切融溶于叙事之中……读何建明的作品,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报告品质、小说色彩、诗意背景、政论风格的有机综合,这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表现格致——其中既有传统的深厚底蕴,也有时代的锐意创新。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继承贵在积淀.创新贵在发现。何建明对梁雨润的发现、对陈月盘的发现、对“台州农民革命”的发现,在大学校园的发现、在SARS京城的发现、在汶川灾区的发现……这一系列发现就是一种创新,而在这创新的背后是作家生活的积累和知识的积淀,“他特别注意小细节.

坚持与每一个采访对象见面。他坚信每次见面都会有收获;每到一处采访,他都对地方的历史人文县志日志进行全面掌握.他总可以在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出宝藏来。

2007年写完《国色重庆》,作品完成时他卖掉的有关重庆的图书。就有105本书,达几十斤重;写《我的天堂》,光是苏州的方方面面的书也看了百余本。”在我们身处的web2.0时代,网络“公民记者”对各类事件多方位、多角度、多信源的即时报道,使报告文学的写作和创新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建明的创作仍能在广大读者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这不能不说是其追求创新、追求独特、追求厚重的结果。这或许就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朴素的创造与创新之路.它是一条绿色的、生机盎然的路,它今天仍在倔强地延伸着,和着时代的旋律和历史的节拍.朝向读者美好的“下一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