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李德金 龙岩市委书记李德金:传承先辈精神建设美丽龙岩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信仰的崇高品质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忠诚于信仰,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纵观陈丕显的一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陈丕显始终心怀崇高革命理想,肩负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初期,陈丕显同志冒着被国民党杀害和被游击队误杀的双重风险,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到瑞金.信丰等地寻找联络,为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做了大量工作.抗战时期,他创建扩大苏中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中军民,积

——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信仰的崇高品质

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忠诚于信仰,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纵观陈丕显的一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陈丕显始终心怀崇高革命理想,肩负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使命。

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初期,陈丕显同志冒着被国民党杀害和被游击队误杀的双重风险,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到瑞金、信丰等地寻找联络,为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做了大量工作。抗战时期,他创建扩大苏中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中军民,积极支援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陈丕显同样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直面矛盾和问题,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湖北人民至今还记得,陈丕显同志一到湖北,就坚决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干部政策,使全省20多万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得到正确解决。从陈丕显同志身上,我感受到忠诚于信仰,就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为了国家的富强而爱岗敬业、拼搏奉献。

到陈丕显同志故居参观,当地干部群众口口相传的是陈老1960年回乡的故事。那年4月,应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同志的邀请,陈丕显同志回到了阔别28年的福建老家。当他发现老家的乡亲因为受到当年浮夸风的影响而吃不饱饭、生活还很困难时,立刻找家乡干部和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并及时把事实真相报告给叶飞同志,使福建省委立即采取措施。

同时,他还不顾个人风险,将真相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见书面报告了中央。周恩来总理见了报告后,表扬他为闽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并说:“中央很重视你的报告,已要求各地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搞好生产自救。”

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把他忠诚于信仰的崇高品质,转化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提升战斗力,像陈丕显同志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地坚定理想信念,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岩篇章而努力奋斗。

——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事业的执著追求

陈丕显同志身上具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有的苏区好干部作风,在革命工作中勇带头、当模范,创造“第一等”业绩。参加革命伊始,陈丕显同志就以自己的蓬勃朝气有声有色地开展工作,动员和带领一大批青少年加入红军队伍,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一个胞兄和一个堂兄。

1939年,陈丕显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随东南局机关在皖南开展工作。1940年,从苏南渡江北上,参与创建、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并担任领导工作,使苏中根据地扩大到2万多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

从抗战到解放,陈丕显同志在距离敌人心脏最近、对敌人威胁极大的苏中根据地坚持斗争达10年之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4月,33岁的陈丕显同志渡江南下,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为建立新解放地区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和恢复繁荣经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到1951年底,全区粮、棉年产量均已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年产量,工业生产大部分产品的产量成倍增加。

由于出色地完成了土改和镇反的任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1952年2月,毛泽东同志签署命令,调陈丕显同志任中共上海市委第四书记并代理第一书记,后来又担任了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

从此,他在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作和生活了23年,与市委其他同志一起克服解放初百废待兴的种种困难,为建设新上海呕心沥血、夙兴夜寐,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丕显同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披荆斩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977年2月至1982年10月先后在云南、湖北担任领导工作。这一时期,正是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初期,他坚定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正确路线,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左”的错误影响,为云南、湖北省经济社会恢复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2年9月,他当选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年10月调任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保密委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他始终关心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议设立浦东经济开发区。

在分管政法工作期间,协助彭真同志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创建武装警察部队、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离开领导岗位后,陈丕显同志的心也没有离开过党的事业,即使在重病期间,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从陈丕显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的事业、敢于担当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把他忠诚于事业的执著追求,转化为干事创业、建设美丽龙岩的强大精神动力,像陈丕显同志那样,“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能干,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工作都难不倒。

”无论什么岗位,都做到求精、求善、求美,始终把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当作终身追求,大力弘扬闽西苏区“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主动把握、适应、引领新常态,强化项目带动、产业拉动、创新驱动、民生推动“四轮联动”,全面打好项目落地攻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三大战役”,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

——我们怀念陈丕显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人民的赤子情怀

忠诚于人民,就是不忘本色,牢记宗旨。在人们眼里,陈丕显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个兄弟都应该得到好处。但是,他的胞弟一家却在上杭老家务农。承载陈家记忆的老房子“位三堂”,是陈丕显的爷爷建造的,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木构建筑。

陈丕显同志出生在这里,并在此生活了13年。因年久失修,1960年陈丕显同志回家乡调研时,只好寄宿在别人家。1987年冬,老房子意外着火受到损毁,当地党委政府按救灾规定给了陈丕显胞弟3000元修缮补助款,他得知后写信给胞弟说,我们家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这钱我们不能收。这件事家乡至今留传,“一代风范代代传”。

忠诚于人民,还体现在陈丕显同志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今年年初,我在北京拜访陈老的长子陈小津,请他为家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之时,陈小津提起陈老说得最多的事之一是对家乡的关心。闽西人民清楚地记得,每当家乡建设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陈丕显同志的鼎力相助,送机床、办企业,建学校、搞教育,修铁路、促发展……我感受最深的是陈丕显同志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爱。

他说:“没有人才,没有知识,老区怎么发展?老区要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才有希望。

”1995年8月,陈丕显同志在弥留之际,还特地派次子陈东棋代表他专程回乡察看校舍建设情况,并把自己住院时老战友的孩子们凑来看望的1万元捐给家乡龙田中学,还留下遗嘱,将生前的著作、藏书、题词以及收藏的名画、名帖全部捐赠给龙田中学。此情此义,令人感佩!陈丕显同志对家乡建设发展、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深深铭刻在一代又一代闽西儿女的心里。

忠诚于人民,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纪念陈丕显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时时处处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扎根闽西红土地,把发展老区、服务老区人民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以坚强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敢拼会赢的拼劲,确保闽西老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的重托,不辜负革命先辈的鲜血,不辜负老区人民的期望。

陈丕显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他的光辉业绩深刻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持续激励指引着我们前行。告慰革命先辈的最好方式,就是牢牢记住革命先辈的不懈的追求和付出的牺牲,把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创造新的历史、铸就新的辉煌,把闽西苏区建设得更加繁荣美丽,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岩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