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医院栗占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科研创新开路
原标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科研创新开路
■医疗创新
2014年1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课题组研究项目“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系列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此外,栗占国、孙宁玲、黎晓新、陈红、姜燕荣、王建六、郭继鸿教授项目组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8项。
在科研论文产出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也是硕果累累,发表SCI期刊论文192篇,其中,何菁作为第一作者,栗占国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IMMUNITY;主鸿浩为第一作者,黄晓军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J CLIN ONCOL。胡大一教授的论文入选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内学术论文”。
“站在2014年的新起点上回望以往的脚印,坚实而清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对于医院上述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未来临床医疗服务所产生的影响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家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此之多、创新人才辈出呢?科技日报记者在1月2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的医院学术内部交流会上找到了答案。
“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就最为关键的在于制度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建院原则上强调“医院主导、优化组合、拓展资源”,关注人才与团队培养,优化科研资源,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建设,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据介绍,2012年,医院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完善和打造了一系列科研支撑平台。以临床路径和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整合生物样本系统组库和随访管理系统,形成了“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服务。
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刘玉兰教授认为,科研管理工作布局到位,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2013年,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对25个学科进行了调研,了解科研发展需求,据此调整科研服务政策,优化科研发展环境,对各项医疗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临床科研多与国家项目对接
数据显示,在2013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基金总额达到1.1938亿元人民币,其中科技部项目152项,达到5700多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申报达到1583万元,教育部高等院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5项,资助金额1348.
9万元。除此之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己还设立了研究与发展基金,自2006年起至今,共资助1802万元,涉及医学科研课题的种类涵盖临床、基础、重点、交叉、科室扶持计划、护理等六大类。
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布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从立项到中期评审再到科技奖励申报等,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服务。目前,在全院皆科研的形势下,医院的主要科室许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和参与单位,如骨外科、妇产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儿科、免疫学、皮肤和性病学、泌尿外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和传染病学等。
其中,创伤骨科姜保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973计划”骨科B类项目资助。
人才培养注重团队建设
黄晓军是我国血液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的诊治、真菌感染治疗、移植免疫等领域造诣较深。2013年,他与纪立农教授、韩方教授项目组分别获得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性科技成果奖”和“惠民型科技成果奖”。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黄晓军在培养后备人才和团队建设中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黄晓军认为,学术带头人要会带团队,要提早布局,分层培养人才。
自2005年黄晓军回国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之后,血液科从临床强、科研弱、转化医学人才匮乏、SCI文章少,发展到如今形成了临床团队、实验诊断团队、转化医学团队,在国际上受邀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团队中的年轻学者也因学术论文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而受到关注。
黄晓军表示,年轻医生的研究论文第一篇一定是他亲自进行修改,告诉他们如何抓关键,突出核心,形成与学术相应的逻辑思维。此外,为了增进研究人员的临床经验,他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全科会诊,‘DOCTOR CLUB’(医生俱乐部)等学术研讨,邀请科室老教授和年轻学者共同参与,既提高整体临床治疗水平,也提升文献阅读能力及学术水平。
经过近7年的努力,黄晓军培养出了国际领先的移植团队,国内领先的白血病团队,从无到有建立起一支转化医学团队,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临床医生和学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科研发展建立的制度非常重要,鼓励人才辈出,让我自身和团队都得到成长”,黄晓军说,“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仅仅是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服务,还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从制度建设到资金支持,从人才培养到文化传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学科顶层设计入手,注重构建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我们要营造一个符合医学及医学科研相关的政策,努力使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精心于科研,减少急功近利的取向”,院长王杉教授对此强调,“要以科研的精神做科研,科研为临床平台搭建更好的服务,而其所创造的效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