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谋略特色
在这信息发达的年代,人们感叹当今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飞跃,也不禁回首那战火连绵的时代三国。我们不禁发出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慨。当我们重走那条苍桑古道,我们不觉想出那一个个英雄人物。当我们重游官渡之时,不由想起曹公当年火烧乌巢,杀得袁绍八十万之军片甲不留;当我们再看涛涛江水之时,就与苏轼不约而同地回想起当年公瑾与孔明共敌曹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们都可谓是多谋之士。再看看胜他们多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屡屡空手而回。在感慨之时,不觉想起一人司马懿。他有什么,能屡屡退孔明呢?
在战争四起的时代,行军用兵在于谨慎。若不谨慎,就如糜芳、傅士仁一般未出战,先烧自家粮草。诸葛亮行事谨慎,六出祁山。虽未得寸土,但并没有大败而回。司马懿也是如此,因为谨慎,所以坚守不出,得期粮尽,然后攻之。就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司马懿坚守不出,寻思无计,最后,疲劳过度死于营中。谨慎固然是好,但过于谨慎也未必是好的。想孔明三出祁山时,因李严部下苟安散布流言。后主刘禅诏诸葛亮回师成都,诸葛亮用增灶之法,迷惑司马懿。司马懿由于谨慎错失良机。
在战乱的年代,人总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这就不免有些多疑。读书多疑是件好事,可以把不懂的弄明白。可是行军打仗多疑可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说曹操,他因为多疑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二人;他因为多疑杀了吕伯奢全家;他因为多疑白白地把汉中拱手让给了刘备。司马懿也有些多疑。就如孙子兵法中的空城计,孔明在城楼上弹琴,击退了仲达的十五万大军。这都感谢仲达的多疑,不然又怎能有著名的空城计呢?
果断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必备的性格之一。袁绍就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例子。他手下谋士众多,只可惜计谋再多他不知听谁的而白白浪费了。在官渡之战中,也因好谋无断。致使被曹公打得落荒而逃。曹操在这一方面就占足了优势。当年他召集诸侯共伐董卓之时,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因过于急躁得罪诸侯。那时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留下刘关张三人。不然又怎能有三英战吕布,大破敌军。司马懿也具有这种性格。当年诸葛亮初出祁山,屡战屡胜,势如破竹,直逼长安,更连结孟达誓取二京。司马懿临时受托逢寇即除,知此事后克日来擒孟达,解了眼下的难为之急。此事充分展现了司马懿的果断性格。
夫战勇气也没有勇气的人就不能行军打败。孙权勇气过人,身为江东领袖,亲赴战场。当年曹公伐吴,孙权亲自驻守。操领百余人在山坡上遥望一排排战船,各分各伍,依次摆列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两边。当时曹公就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司马懿也有不少勇气。想孔明死后,魏主安然自得。于是大建宫室,耗资庞大,害得民不聊生,张称帝造反,司马懿在显神威,英勇有战,最后终于斩张燕。
计是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想诸葛亮当年初出茅庐第一功便是用计,火烧博望,打得曹仁等大败而归。司马懿用计也不大于诸葛亮。当年关公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使想迁都,以避其锋。此时,司马懿就献计,遣使至东吴陈说其利,让东吴攻打荆州使关公首尾不能相应,最后败走麦城。这只是雕虫小技。当年曹睿托孤,司马懿与曹爽掌握大权。然来,曹爽以年老功高为由升司马懿为太傅削了兵权常有杀司马懿之心。于是,司马懿装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趁机杀了曹爽夺回兵权。
身为良将,必有勇有谋,但未必有忍辱负重的性格。夏侯渊是魏国良将,虽有勇有谋,但没有这种性格。以致于来到对山前喊叫,被黄忠一刀斩于马下。司马懿却有此种性格。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之时,由于逃命丢下了头盔。魏延在军前,以头盔辱骂司马懿。众将们皆是愤愤不平,数月之后,诸葛亮令人把一套妇装送给司马懿,没想到司马懿竞收下了,还对诸葛亮的饮食起居问了一番。众将们实在看不过了,皆要与敌军拼个你死我活。司马懿只好讨个圣旨以压众议。
在当今社会,回首过去,有一种居高临下,一目了然的感觉。正如那道《曹操》一样尔虞我诈是三国。然而再现今朝也未常不是如此。随21世纪到来,也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幸运的是刘备;奔波的是鲁肃;倒霉的是庞统;拼命工作的是诸葛亮┅┅每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着现代版的三国。
(评语:本文着重分析了司马懿谨慎、果断、有勇有谋等性格特点,并且很好地运用了三国中的其他人物来进行佐证,可以说,作者对司马懿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然而作为一篇单纯分析人物性格的论文,却有着它的不足之处:理论的苍白和思路的过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