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的老师 石齐平:中国大趋势 与趋势大师奈思比的对话
中国大趋势(从脉理角度的分析)——与趋势大师奈思比的对话 史中罕见的文明融合与创新;并且由于中国能量增长,中国的价值与范式将对全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邀约翰·奈思比于同样有百年历史的陆佑堂演讲,邀我与另外两位嘉宾作对话回应。奈思比教授曾写《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中国大趋势》三书,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趋势学大师,因此,我也以我的“中国大趋势”观点与奈思比切磋。
去年,我曾出版《中国大趋势·大博弈》一书(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分析未来30年的十个中国大趋势。这未来30年的中国大趋势,在相当程度上,都能跟过去30年及过去6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作出有趣的对照,罗列于下: (1)内需化;(2)民营化;(3)城镇化;(4)反暖化;(5)人民币国际化;(6)人口老化;(7)可持续化;(8)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化;(9)两岸统一化;(10)(全球权力格局)中美博弈化。
这10大趋势,个别分开来看,都有其何以作出如此判断的理论与逻辑,但那天与奈思比对话的早上,散步时思考,总觉得这10个大趋势彼此之间,似乎还缺了些横向联系的逻辑与脉络,经过探索推敲,乃得到另外三个角度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
为作一区别,之前的10个中国大趋势,是“从现象角度的分析”,本文提出的新的三个中国大趋势,是“从脉理角度的分析”。
后者,又可以分别从(一)微观;(二)中观;及(三)宏观三个角度来谈。 (一)微观角度 微观角度指的是“人”。人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有需求有供给。
中国13亿人,未来30年的需与供,跟过去30年有很大的不同。需求方面,过去30年主要是食与衣,未来30年则是住、行、育、乐、医、安六项。“十二五”之后,要满足的就是后面这六种新的民生需求。供给方面,中国人从8亿到13亿,过去30年提供的主要是劳力,未来30年,提供的更多的将是脑力。
这就需要对教育、科研、培育有更多的投入,也是那天奈思比最强调的重点。 微观,也就是在人的方面,理顺了供与需,就相当于打通了“任脉”。
(二)中观角度 中观角度指的是“体制”。过去30年,中国侧重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斐然,但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通过更好的社会发展来梳理,也就是社会体制改革。
而最好的社会改革,通常需要通过以民主为内涵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进行。邓小平曾说,中国所有的体制改革,其最终成败,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这个意思。“十二五”规划强调社会管理,应可视为是这个大趋势的起步。
中观,也就是在体制方面,理顺了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就相当于打通了“督脉”。 任督二脉都打通之后,中国的元气就大盛了,也会具体体现在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的强势之上。
(三)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指的是中国在全球权力架构中的角色与地位。 把中国放在全球体系中来看,过去30年,中国与全球就是一个吐与纳的过程。
中国“纳”的是资本、技术、管理与原料;中国“吐”的是制造业产品。由于能量尚小,所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接受者”而非“影响者”或“决定者”。未来30年趋势将有很大变化:(1)中国与全球的吐纳关系将从有形的物质层次快速延伸到无形的文化与文明层次;(2)通过吸纳,中国将极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大历史中罕见的文明融合与创新;并且(3)由于中国能量增长,中国的价值与范式将对全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会不会如我所料,将由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