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的后代 萨镇冰和罗源的情缘字缘诗缘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籍贯今山西代县,先祖徙榕城。解放前官居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要职。后来闽担任省长,素以体恤民情、勤政廉政闻名。 ■张兆浩 赴罗源赈灾 声名远播 1931年初夏,暴雨台风狂袭闽东北一线,各县灾情严重。
灾情上报省政府,萨镇冰忧心如焚。他立即向海军届和海外华侨募捐。1932年6月,年逾古稀的萨大人,跋涉百里,亲临罗源等地救灾、赈灾。
除向灾民发放赈灾款项之外,他亲临各处视察,还参加救灾劳动。当时,罗源县北门城垣坍塌,他布衣草鞋,与民工打成一片,搬砖垒墙。
炎夏曝晒,挥汗如雨,也不用毛巾,以袖揩拭。休息时,跟劳动者一样,喝大碗茶。这种毫无官架子的表现令人感动,声名迅即远播。后来城墙砌成,老百姓深感其赤诚之心,就在墙边立了一块石碑以记其事、彰其功。
可惜1952年毁墙之后,连石碑也杳无踪迹了。 在罗源县城事毕之后,他又跋山涉水到地处罗源边陲的鉴江(又名鉴丰),以工代赈,修桥铺路。 萨大人离开鉴江之后,鉴江镇给他树了一块"功德碑"。
碑文如下—— 萨上将鼎铭公,国之硕望也。
公好善乐施,奔遍灾区赈济,而本年荔月,莅鉴丰,赈飓灾,吾乡实沾厚惠。谨缀数语,以志盛德于不朽焉。因之颜曰:衽席吾民。 "衽席吾民"是借指"给我人民太平安居生活"的意思,由此可见人民对关心其疾苦的领导者的感激。
深入民间 不吝赐墨宝 在罗源赈灾期间,他不住县政府安排的宾馆,只跟一个勤务兵住进北门的"高升馆",因这客栈乃县副参议长开明绅士陈玉年先生的妻舅林宝宝所开,当他接触陈时,知道有这么一爿民间住所,就刻意不受官家招待,宁可过平民生活。
老板知道萨大人光临,这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就要求他赐下墨宝。他也不推辞,挥毫泼墨为馆舍写了"高陞馆"匾额。
林宝宝要求再赐一副对联,萨大人不假思索,一气呵成,题曰:"顽云莫掩长空净,好月能扫大野昏"。现在看起来这副楹联似乎跟旅店的性质并无关联,但深味之,似有对朝政不满的含义寓于其中。不过老板懂什么,能得到省城高级领导的厚爱,嘴都笑得合不拢了。
在旅馆中萨镇冰不仅住不求舒适,吃的也很随便,店家给他火腿下饭,他婉谢了,说只吃掺和花生仁的米粥。在高升馆一住到底,后来老板深深仰慕其名,生子后也取名鼎铭。 高升馆的牌匾和对联,在文革前还在,我还看到那匾,黑底金字,惜于文革间无存身之地。
在鉴江赈灾期间他也跟在罗源城关一样平易近人,还给当地的尤氏族谱题字,曰:"木本水源"。
最近尤氏后人才将萨镇冰题字公诸于世。 老萨从来轻装简从,喜欢无事时一个人到罗源街道上逛逛看看。
一次他看见一家商铺挂着一个匾额,署名"省长萨镇冰题"。他狐疑,他是首次莅罗,哪有给人题过这字儿?一想就明白,这是他人慕名而为。于是萨大人走进小铺,招呼老板,说:"这不是我题的匾额。"老板知道这下不得了了,可能要吃官司,脸都白了。
可他不曾料到,接下来萨镇冰和颜悦色地说:"用奴的名题匾,莫大事,只是请将省长两字刮掉。"老板提起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连连作揖:"愧对省长大人,愧对省长大人。"这事就这样作罢了。
萨镇冰爱写字是出名的,而且写了要卖钱。他写字有个习惯,爱用竹篾绕成圆圈,置于宣纸上写,不出格,不用折纸。有人也很胆大,品评其字道:"颜筋柳骨——萨皮。
"这个字评甚是刻薄,可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萨镇冰的字只是一般工稳而已,未得颜柳神髓。但他却不生气,说:"奴字写不好,冇关系,我是卖钱济贫的啦。" 在罗源,萨镇冰还帮助县政府去招安被逼成"匪"的农民,单人入山,毫不胆怯,农民也不伤他一根毫毛,如此胆魄实在令人仰止。
还有一事也颇有趣味。
一次他在路旁看见一个老汉在抽旱烟,老点不着火,他就凑过去,给划火柴,一下子就点着了。可是,这个老头很不"争气",第二天就骑鹤西去。罗源人就传开了,这老家伙经不起这么重的福分。 吟诗作赋 结下忘年交 萨镇冰不仅爱写字,还爱吟诗。
到罗源不久就由陈玉年介绍,认识了凤山诗社的社长陈玉年的哥哥——陈韵年(字玉锵)先生,两人遂结成忘年交。
当时萨已73岁高龄,而韵年刚过知命之年,但一缕诗缘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来我往,互相唱和。韵年先生致萨老的诗现在都失传了,萨老的诗在《省志》《府志》乃至《罗源县志》中也没有留下痕迹,幸而前几年陈家修谱,在老族谱中裒辑到14首律绝(还有两则信札),这是天不绝斯文。
这仅存的数首诗歌主题很广泛,有忧伤国运的,有关心民瘼的,有赈济寄怀的,有吟咏山水的。如:"谁怜老弱沦清壑,独惜贤豪隐草莱""代赈沿途犹饮露,乞怜此日尚牵裾""宜夏宜冬怜胜地,对茶对果话名川"等,不乏佳句。
萨老对韵年先生相当敬重,即使在罗源赈灾结束离开后,在赴宁德、霞浦、福鼎赈济的过程中,一入旅舍,第一件事就是给朋友修书写诗,抒发情怀。
在到古田县时,知日寇已经侵占东三省全境,诗心悲戚,不能自已,立赋一绝,题为《闻日入侵东北有感》投邮。兹录于次: 两鬓皤然劫后身,更逢东北起烟尘。
海疆但见烽高举,安得关心社稷人? 萨老跟陈韵年先生的友谊一直保留到解放后。他当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以后,依然如故。
官场沉浮他视如草芥,新朋旧友倒铭记心田。本来陈韵年先生家中一直挂着萨老的一副五律中堂,后来因文革狂飙骤起,家人怕惹祸给烧了,现在尚健在的韵年先生的儿子陈学亮先生仅记得末联:"出山如有日,为国岂辞劳。"服务国家的情怀溢于言表,本色始终不变。 这就是一个诗人气质、平民本色的萨老。斯人虽已没,形象照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