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大法官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谈父亲
那年,梅小璈21岁。1969年,梅小璈下乡插队。其间,他回过三次家。后两次是在1973年,因为父亲生病回家探望。这么算来,梅小璈与父亲共处的时间,不过18年。在这18年中,他对父亲知之甚少。这有客观原因。梅汝璈与妻子萧侃晚婚晚育。梅小璈1952年出生的时候,梅汝璈已经48岁了。用梅小璈的话来说:“中间隔了两代人”。
在和父亲有交集的短暂时光中,梅小璈对于父亲的记忆并不鲜明。小时候他甚至不知道父亲具体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在外交部工作。他和父亲不怎么交流,也没什么冲突。梅小璈只讲过一个和父亲相处的小故事,他们当时住在顶银胡同的平房里,房子老旧,房管局就在屋子内中心部位加了一个立柱。
梅小璈有一次看完小人书《西游记》,非说那根立柱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第二天一醒他发现柱子上多了一排小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是梅汝璈写的。梅小璈说这段逸闻其实是姐姐梅小侃提醒自己的,当时姐姐说完,梅小璈像是回忆起来了。
梅汝璈旧居。贡院西街附近的顶银胡同2号,如今已经改为顶银胡同1号。
梅小璈记得父亲并不洋派,日常生活中他很普通。只有一次,梅小璈听见父亲在家里说英文,是父亲的朋友国际法专家陈体强到访。“陈叔叔来了,他俩就坐在藤椅上,开始用英文交流。”梅汝璈也不怎么管梅小璈的学习,家里虽然有读书的氛围,但在具体的学习事情上,梅汝璈从不过问。
1966年6月,因为受到“文革”的影响,梅小璈所在的北京五中停课。那时候梅小璈刚接受了一年的初中文化教育。1966年到1969年,梅小璈无事在家。当时他们已经从顶银胡同的平房搬到了现在永安里的外交部宿舍,是三居室的楼房。
没事的时候,梅小璈就和同学到外面玩儿。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和父母的交流并不多。1969年,17岁的梅小璈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到内蒙古土左旗。 现在回想,梅小璈觉得自己当时太小,下乡也是随大流,觉得别人能去,自己也能去。他不像有些知青有着极强的使命感,觉得是伟大领袖让他们去改天换地做贡献。用他的话说,其实有点“浑浑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