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峰韦多加 薛晓峰:以习总书记讲话为指引建设更加美丽中山

2017-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其殷切嘱托更是指导我市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对孙中山先生故乡人民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山已由一个昔日的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中山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

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其殷切嘱托更是指导我市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对孙中山先生故乡人民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山已由一个昔日的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中山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市社会环境和创新环境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特别是社会环境竞争力内地排名第一,中山市民的幸福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之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转型升级为引擎,以创新社会治理为着力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五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市中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较好的城市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先行开放城市中较为平安和谐城市,平安和谐城市中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城市。

一、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奋力走在全面深化改革前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我市立即部署贯彻落实,在全省率先配套出台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50条和《2014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点》36条,明确了全年12个方面共157项重要改革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形成“1 N”的政策体系。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还权于市场。加快项目投资改革步伐,推动行政审批“三集中一分开”,以并联办理、批审分离、合并事项、优化咨询等四大举措大幅压减审批时间,确保实现社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限分别缩短至55个和75个工作日以内,减幅75%以上。

二是赋权于企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截至9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

48万户,同比增长22%,注册资本(金)达208.3亿元,同比增长165%。推行“助保贷”融资扶持政策,目前共向158家小微企业累计发放12亿元的贷款。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全市2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升级为企业。

三是分权于中介。着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将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等6大方面257项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确定了58家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今年仅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全市就安排财政资金1650万元,向30多个社会组织购买50多个服务项目。

四是放权于基层。经过六轮的审批制度改革,我市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404项减少到目前的285项,减幅近八成,市级审批项目全部取消,审批时限总体提速30%。以“强镇”为中心,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提高效率”的原则,分批下放170多项审批事项和1300多项处罚权,进一步扩大镇级服务管理权限,有力增强了镇区发展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逐步赋予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市一级管理权限,赋予小榄镇和三乡镇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专业镇发展活力。加速“三集中一分开”改革(即将行政部门的审批权向审批服务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办事窗口集中、市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向市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集中,推动审批权和监管权分开)和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建设,加快市博览中心改造进度,选好配齐高素质进驻人员队伍,尽早兑现承诺实现并联审批、集中办公。

加快推动“三规合一”(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探索建立加快项目落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农民财产权利保障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三个一百”战略、“新三百”计划、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企业上市等30多项转型升级系列政策,鼓励与支持20多万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百亿级企业由2012年的6家增加到8家,新增十亿级企业13家,目前达到107家,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9个,其中白色家电、健康医药、五金制品、纺织服装四个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

今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年底生产总值接近3000亿元;同时,质量和效益指标不断改善,一些指标排在全省前列。

比如,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4.2%,增幅居珠三角第三;工业投资、装备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8%、19.5%,近年来同比增幅较大,而且首次比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高出1.1个、10.8个百分点。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去年产值1800亿元,今年预计达2000亿规模。我们将大力发展以光电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北斗卫星及应用等六大产业,努力按照年增15%的目标,力争到2017年新增1000亿元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5000亿规模。

实打实推动翠亨新区建设,新区被列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目前新区先进智造区已投产或动工项目55个,许多领域一步到位一举占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资源推进翠亨新区实质性开发,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力促标杆性项目落地,尽快形成起步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热潮。

专业镇是我市经济发展一大特色,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专业镇16个,且14个为工业型专业镇,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方面均占全市总量的八成以上。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新机遇的讲话精神以及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新要求,我们将把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中山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大力实施八大创新工程,狠抓新型专业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配置创新、产城融合创新、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创新,打造有技术、有张力、有效率、有活力、有统筹、有智慧、低碳发展、智力密集的新型专业镇,形成新型专业镇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三、以“治市三维”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善治

以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为核心,把“以德立市、依法治市、以文强市”作为社会和谐善治的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山模式”。推进和完善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安、全民禁毒、全民防“医闹”、全民除“三害”(毒赌黄)、全民公益、全民绿化、全民创卫、全民防火等主打“全民牌”的十大社会治理行动,奋力创建全省乃至全国最平安、最和谐的城市。

在以德立市方面,从2011年9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五年、贯穿于整个“十二五”的全民修身行动,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活动开展三年多来,全市设立各类“修身学堂”1100多间,开展各类活动5000多个,市民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涌现,“中山好人方阵”不断壮大,共评出“中山好人”166人,其中10人荣登“广东好人榜”,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行动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全民修身行动唯一试点市。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全民修身“深化年”和“规范年”各项工作,建好用好网络修身学堂,开展读书识礼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修身行动进一步群众化、日常化、生活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文化,不断壮大“中山好人”方阵,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在依法治市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成为“争创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和“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试点市”。率先在村(社区)建立“2 8 N”管理模式,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基层自治良性互动,成为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的唯一地级市,该项目也荣获2013年全省首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总分第一名、2014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奖。

率先创建全省乃至全国无医闹城市,自2012年4月以来,中山没有发生一起医闹事件。

近两年来,全市刑事发案数下降50%以上,受到中央综治委、公安部的充分肯定,中央领导要求广泛推广中山“全民治安”做法,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成为广东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依法治市工作总揽、统筹的核心作用,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争取成为省内第一批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用地方立法权为改革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在以文强市方面,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投入100个亿建设包括孙中山文化工程在内的八大文化工程,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201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立足“孙中山”这个联系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品牌,力争将翠亨新区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2011年提出以“最大公约数”寻求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价值认同。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重点整治市场及周边环境、超标电动自行车违规上路、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陈旧缺损等突出问题,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确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四、坚持生态优先、标本兼治,建设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中山市城镇化质量名列全国第六位。一是设立占全市国土面积九分之一(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保护中山人民的“绿肺”。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生态发展区、禁止开发区等五类功能区建设,引导各镇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二是自2012年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开展岐江河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母亲河水质已达优四类。

预计年内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成,提前2—3年完成国家与省部署的城市雨污分流建设工作。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坚持“树木”也是“树人”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全民修身绿化月”活动,三年来全市投入资金超过40多亿元,其中社会投入占6成左右,种下主题林300多处,全市新种树木1000多万株,人均种树3株,目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

9平方米。四是出台多项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努力消除群众“心肺之患”,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在国家环保部监测的74个城市中总评第七,五月、九月排名全国第三。五是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再优先”战略,新增30条公交线路,新投入660多辆清洁能源汽车,公交出行分担率从2010年的16%提升到现在的24%。

规划建成60公里主城区慢行系统,280公里绿道全线贯通,1万多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市民绿色出行热情高涨。今年我市被国家有关机构评为“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塑造美丽城镇形态,促进森林进城围城,保护自然山水景观和岭南特色文化,真正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得到文脉,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更加美丽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