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赤潮的防治 赤潮发生的原因、规律及防治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赤潮亦称"红潮",是指海水中由于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大多为浮游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据统计,到1997年,我国近海有记载的较大规模赤潮约380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数十亿元.1 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1.1赤潮成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所致.人类活动将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加上农田的化肥经过雨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河流,同河床底泥中沉积的污染物质一起,经暴雨大水直接冲人海洋.如果进入海洋的水

赤潮亦称“红潮”,是指海水中由于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大多为浮游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据统计,到1997年,我国近海有记载的较大规模赤潮约380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1 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1.1赤潮成因

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所致。人类活动将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加上农田的化肥经过雨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河流,同河床底泥中沉积的污染物质一起,经暴雨大水直接冲人海洋。如果进入海洋的水中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适量,对渔业等是有利的,但是,当这些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时,即会出现所谓的“富营养化”现象,从而促使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

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水体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陆源污染排海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仅沿岸工厂和城市直接排海的污水每年就达100亿吨,主要有毒、有害物质146万吨,并以每年约7%的速度增长,近岸海水半数以上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石油类污染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由于陆源污染物的排海,加剧了海域污染,致使海域富营养化严重,促进了赤潮发生,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1.2赤潮的规律性

1.赤潮发生的季节性特别强。赤潮一般多在6~9四个月份发生,因为这一时期工业生产快,企业排污多,水体温度高,光照强,给赤潮生物的迅速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赤潮发生的区域较为集中。通常多集中在海湾、河口等近岸浅海水域及内湾、港区、

增养殖水域,这些区域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场所,是鱼类产卵场、繁育场和增养殖区域,也是陆源污染物的纳污区。因这些海域的水体交换能力差,海水利用率高,且封闭性强,循环速度慢,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是赤潮生物滋生繁衍的优良环境,是赤潮的多发、易发区。

3.赤潮发生的时间长、范围大。赤潮从形成到消失一般在30天左右,还有的长达100

天以上。在赤潮尚未形成前,大量浮游生物高密度聚集,当遇到外部环境适宜时,即可暴发赤潮。随着赤潮生物异常性大量繁殖,赤潮范围逐步扩大,赤潮生物异常活跃,经历了从生长到繁殖、再生长、再繁殖的过程。当遇到海洋环境改变(大风、浪、低温等),不适应赤潮生物生存时,其生长繁殖力随即下降,生物大量死亡,赤潮亦即逐渐消散。

4.赤潮具有移动性。赤潮形成后,由于受海洋气候变化和海潮、流的影响,赤潮生物随之移动,其漂流的方向随海潮(流)和风的方向。赤潮的移动,是由一个海区到另一个海区,其形状也在海洋环境作用下不断变化。

2赤潮的危害

有资料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发生赤潮的次数很少,一般相隔2~3年发生一次;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赤潮发生次数迅速增加,年年都有。有的年份甚至多达20~40次之多,仅1990年就发生赤潮41次。进入90年代未,赤潮发生愈加严重。1998年5月开始,我国南海广东海域、环渤海海域及港澳沿海海域持续发生大面积赤潮,给沿海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危害极其严重。

2.1赤潮对海洋生态的破坏难以估量

在赤潮发生时,由于少数赤潮藻类的暴发性异常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当赤潮生物藻过度密集而死亡腐解时,又造成了海域大面积的缺氧,甚至无氧。赤潮生物藻体腐解又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毒素,促使海水变色、变质,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降低了海水的使用价值。

2.2赤潮对渔业损害

赤潮是渔业的大敌。赤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大量繁殖,使水域中溶解氧锐减,鱼类等难以吸收氧,水表层漂浮的赤潮生物密度高,影响水下光合作用,最终导致鱼类等大批量窒息死亡,使渔业经济受损。如1990年渤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受灾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波及环渤海三省一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

2.3赤潮危害人类健康

赤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毒素,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病变,人类误食受赤潮污染的鱼、虾、贝类等,就会中毒。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记载的误食被赤潮毒化的贝类而中毒者500多人,死亡20多人。

3赤潮的预防措施

当前,人类科学技术尚未达到有效控制水域富营养化形成的水平,也就不可能避免赤潮的发生。但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也可以起到减少赤潮发生、发展和降低损失的作用。

3.1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积极开展入海流域治理

加快入海流域的环境治理,加大重点河口、排污口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抓好海上污染控制,加强对钻井平台、油轮和船只的管理,因地制宜地建立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系统,严格海上倾废管理。

3.2积极开展生态养殖

大范围养殖区,可引进海藻养殖,利于吸收水体富营养物质,增加水体溶解氧,净化水质,保持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海藻养殖不仅可以用于养殖水域,在富营养化的海域更加适用,大面积的海藻养殖可从海水中回收氮、磷等物质,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3加强赤潮灾害预警预报,建立赤潮防治通讯网络系统

为迅速有效地解决赤潮问题,组建赤潮防治信息网络、建立赤潮防治数据库是一分必要的。赤潮防治通讯网络要覆盖全国各地,可通过通信网络随时调用监测数据,为赤潮防治工作提供最新信息。

3.4积极采取有效的赤潮防范措施

一是对策性赤潮防治措施。减少工业、生活废水排放;控制水域中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的含量,防止海域富营养化:大范围开展人工增殖,改善生态结构,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二是技术性赤潮防治措施。可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赤潮生物。

目前适用于我国的方法主要有凝集剂硫酸铜和粘土布撒杀灭两种方法。三是应急性赤潮防治措施。控制养殖水池纳水,增加充氧设备,适当减少投饵量;增加蓄水池,保证养殖水池换水;若赤潮时间长,扩散快,范围大,或者养殖水池己被赤潮严重污染,要提前收获,减少损失。

3.5建立赤潮防治社会保障机制

赤潮防治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而且赤潮灾害有其不可预见性,因此建立完善赤潮防治保障机制,是确保赤潮防治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一是建立赤潮联合防治基金会,主要用于支持解决近海内湾较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综合治理以及赤潮防治、科研等。

二是设立赤潮防治专项基金,主要从国家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及人士的优惠贷款和捐赠等渠道筹集。特别要开辟政策性资金渠道,加快建立赤潮防治资金保障机制。三是设置赤潮防治实用技术推广基金,专门用于赤潮防治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