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百家讲坛刘百温 “百家讲坛”毛佩琦扬城开讲
远闻毛佩琦,是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把一段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透视,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节目的收视率在去年所有的“百家讲坛”中高居第二。
近看毛佩琦,身着“宝姿”白色T恤,高吊带裤,神色飞扬,丝毫看不出已年过花甲。与记者见面之前,先在扬州城里转悠了一圈,已经醉在扬城的秋色中了。但谈及学术,谈及明朝,言语中立刻严肃了起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但现在最受关注的却是清朝,这就有点失衡。而现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歪曲了历史,作为历史学家,毛佩琦认为自己有必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百家讲坛”让大学里的教授走出校门,走上电视。演讲出书,笼罩上了一圈商业的光环。易中天戏说三国,纪连海评话清史,一时间均声名鹊起。对此,毛佩琦倒显得淡然,“我只是一名教师,只想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
明朝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毛佩琦在扬州双博馆的讲坛上,用了八个字进行了概括:“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治隆唐宋”是清代康熙写的,意思是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衰败中走向了活泼开放。当时既有经济的转型,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突破。旧的政权正在解体,中国不再是独立发展,而是与世界联结在一起。“远迈汉唐”是指当时明朝的幅员辽阔,在蒙古、西藏等地都设有都指挥使司。一些认为明代疆域狭小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毛佩琦讲述道,明朝时,共有30多个外国使节出使中国,这是罕见的。中西方的学者们在一起研究学术,文化科学不断交融,明朝正在与世界共同发展。传教士利玛窦曾经带来了一本《世界地图》,和徐光启一起翻译。通过这本《世界地图》,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世界格局,了解各洲形势。比清代魏源的《海国图志》早了整整250年。而这250年,正是清兵入关的250年,由于满洲人用旧的制度强化对中国的控制,关上了与世界连接的大门。这250年,也正是西方世界飞速发展的250年,明朝开放的大门一关闭,另一扇战争的大门缓缓开启。
“传奇朱元璋是一代明君”
在明朝277年的历史、17位帝王中,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他也一直饱受争议。在明朝17帝中,朱元璋也是毛佩琦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角色。
在毛佩琦看来,所有的历史人物都身兼“功过”两面。朱元璋治国有道,“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推翻元朝的统治,重建政治秩序,并发展生产,节约开支,首重农桑,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朱元璋还提倡教化,宣明礼仪,制定《大明律》,恢复“乡饮酒礼”,力建和谐安乐的社会。
然而,朱元璋也是一个以严厉酷法和残酷杀戮为显著特征的帝王,明初血流成河,人心惶惶。对此,毛佩琦认为朱元璋的重典都是针对一些贪官污吏,就连驸马犯罪,也一并处死。以重典来惩治腐败,使用严刑也是迫不得已。总体而言,朱元璋不愧是一代明君。
互动交流场面火爆
昨天的扬州双博馆讲坛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过道中还有旁听者。几百位听众显然是有备而来,大多数带着笔记本,有的还全程录音甚至录像。读者中有老有少,年龄反差很大。一了解,老人们大多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孩子们更多地把演讲当成历史课来听。在最后的读者互动环节,读者提问刁钻古怪,毛佩琦的回答妙趣横生,现场的气氛被一再推向高潮。
读者提问一:“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有何利弊?”
毛佩琦:“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让一些大学士参与到国家决策中来,完善了皇帝统帅内阁的制度,是对中国政治的一次改革,完善了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对于西方的政体制度也有借鉴作用。”
读者提问二:“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毛佩琦:“《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写得很好的历史书,将历史场景进行场面化,但书中观点见仁见智。”
读者提问三:“朱元璋派遣徐达出征大漠,却为何没有直接进行管理?”
毛佩琦:“这是中国传统制度中的高度自治,当时明朝在蒙古地区设立都指挥使司,却不干预当地的生活、管理,十分尊重当地的居民,最终取得了成功。”
读者提问四:“在明朝,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如何?”
毛佩琦:“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当时西方也有很多学者来到明朝,与中国的学者进行讨论,证明当时双方对科学的认知程度是差不多的。”
读者提问五:“当时史可法在扬州抗金,是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毛佩琦:“不能割裂地看历史问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抵御外族侵越,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之所在。 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