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的十年
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创办于1988年,是由潮州市潮剧团以团带班的形式主办。十年来已办了四期,结业学员57人,其中分配到市潮剧团的42人,支援兄弟剧团15人。随着潮剧团人员的不断新陈代谢和优存劣汰,目前在剧团工作的各期学员有26人(包括进修2人),他们多已承担各种演出任务,有的已成长为剧团的担纲演员。1998年潮州市潮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汕头赛区)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获奖的11人中,有6人是各期的结业学员,其中第三期的青年演员许佳娜获金奖中最年轻的演员。去年毕业的第四期学员,有的已在今年排练的新剧目《海瑞平冤》和《智收裴元庆》中担任主演,初露头角。
一
1976年“文革”将临结束,为了恢复戏曲团体的元气,培养新的接班人,潮州市文化局决定创办潮剧艺术培训班,每期三年。
由于第一期还处在排演现代戏阶段,第三期则处于县市合并的动荡时期,因此第二期无论从学生的数量、教师的力量和教学质量,都是在潮州市戏曲学员培训工作上达到比较好的水平,目前作为潮州市潮剧团的艺术骨干郑舜英、李玉兰、陈潮钦、蔡小玲四位“潮州市优秀演员”和副团长潘培明、青年导演胡少彪等,都是这一期的毕业生。
1988年潮州市潮剧团实行团长经营责任制的改革以后,决定恢复办班。经上级批准,定名为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以团带班,每期三年,经费除由地财拨给外,不足部分由剧团解决。
二
十年的实践证明,以团带班的形式是培养戏曲接班人的好办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保持剧团演出队伍的年青化和表演艺术的统一协调。
1995年潮剧团赴上海演出时,曾在京剧院工作的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马博敏在观看演出后说:“你们在舞台的表演比较统一”,当剧团告诉他自己办培训班时,他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实践经验,以团带班,有如下的好处:
1、能根据剧团的需要培养人才,特别是不同行当的补充,且具有灵活性。每期招生,主要是根据剧团的人员变动(特别是女演员)确定培养的对象和数量。同时还可应付剧团在角色安排上的临时需要(如赴国外演出);对某些条件较好而招收的成年演员,又可来班进修,以求表演风格的统一和解决表演艺术上的不足。
2、发挥剧团的积极性。由于培训班是为剧团培训接班人,因此从领导班子到艺术骨干都很关心,他们熟悉了解各人情况,有利于到剧团后的继续培养和使用。同时,在经济上除从收入中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外,还多渠道筹集艺术教育基金数十万元。
3、有利于师资力量的统一调配。创办之初,主要是利用剧团退休艺人或已转业艺术骨干的力量。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老艺人已不适应或逝世,因此由剧团调配一些青年艺术骨干,逐步完成新老交替。而这些年青的艺术骨干,仍可担负重要的演出任务。
4、承担必要的演出任务,加强实践锻炼。由于演出团演出任务繁重,不可能经常承担一些临时重要演出或接待演出任务,因此,这一任务就主要落在培训班身上(重要的演出由剧团组织力量配合),而培训班又可以把演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从1997年底至1999年底,以培训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接待香港旅游团演出就达二百多场;此后又以此为基础组织名优演唱团,在假期组织上山下乡演出。
5、有利于严格管理和队伍稳定。由于学制较短,人数不多,因此培训班需充分利用时间,特别是晚间和寒暑假时间的利用(一般寒暑假的时间不长),使三年时间能接近于四年的学制要求。而为保证这一要求,就需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也为到剧团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人员吸收上采取合同制的形式,规定演员毕业后为剧团服务的期限,从而也保证队伍的稳定。
三
以团带班,办好培训班,关键在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战略眼光,舍得从人力、物力上投入。
1998年潮剧团曾组织一次领导班子与艺术骨干讨论,对办培训班统一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十年来剧团之所以能保持演员队伍的年轻化和艺术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就是因为有这个培训班。
十年来,剧团从收入中投入近一百万元,团长陈鹏不仅两度亲自兼任培训班主任(创为第一期和完成新老交替的第五期),还亲自向热心人士筹集艺术教育基金,主持有关教学的研究和检查。
选择教师是办好培训班的重要条件。“文革”以后,潮州市部分著名艺术都落实退休或转业,于是剧团把他们重新请回来,承担教学的主要任务,如老导演俞世明和原汉剧团知名演员许宝仪夫妇、舞蹈家施策、原潮剧团主要艺术骨干饶宗拭、杨文家、邱楚霞等,他们都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培训工作。
随着年龄和身体条件的老化,剧团又把年青的艺术骨干郑舜英、蔡小玲、林素云、吴汉杰、钟曼珊等调入培训班,并通过以老带新、加强教学研究等措施实现新老交替。此外,还通过请进来的办法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着眼于培训工作的长期坚持下去。
为了培养具有跨世纪素质的艺术接班人,培训班除在入学人员的挑选和管理上的严格要求外,还注意对学员的全面培养,除业务训练外,还设置思想道德、乐理、文学、艺术理论、化妆等课程。
在业务培训上,重视打好基础。在入学的第一学期,集中练好发声、台步、腰腿、手位等基础功,此后才逐步由唱段、身段组合、表演片断至选场、折子戏,循序渐进;而以戏带功则是此后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
十年来,培训班排演各类折子戏、小戏30多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培训班还利用录音、录像、卡拉OK等现代手段,进行电化教学。
培训班有“开小灶”的术语,这就是在普遍教学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些条件较好的演员,加强个别辅导,严格要求,尽量为其创造条件成为“拔尖演员”,在全省大赛中获金奖的许佳娜正是走这条路。
在行当的培训上,由于潮州市潮剧团是一个基层剧团,因此不可能有严格的划分,而必须要求每个学员能够一专多能。如舞台上常出现的女扮男装,女演员的刀枪把子以及简单的毯子功,都是在培训中需要列入教学的。
此次获大赛铜奖的第三期学员许泽敏,在《徐策救孤》中演出薛蛟,为娃娃生跨武生,而在《玉珠串》则扮演公主,为闺门旦,都能自如地运用行当程式。
四
十年的历程是在不断探索前进的,因此仍会不断暴露问题和出现新的矛盾。如在教学中较多的是靠舞台实践经验,还未能形成规范化的教材;由于经常的演出任务或剧团临时需要,有时也影响教学计划或个别人没有完成学业而成为“半成品”,影响艺术素质。
随着潮州市潮剧团声誉的提高,近二期出现了一些“自费学员”,从全剧种着眼,这些人毕业后可以充实到各兄弟剧团,但另方面由于人数增加和人员素质的不平衡,也多少影响教学质量。
面对新世纪的要求,肩负着培养潮剧艺术接班人重任的学员培训班,不仅要靠领导的重视,而且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健全内部的机制,逐步朝规范的教学要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