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贾谊 再探西汉梁国太傅贾谊(六)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一、二届理事,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杭州范仲淹文化网顾问,商丘炎黄研究会理事,商丘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
在贾谊的众多文章中,《修政语》可能并没有格外突出之处,甚至已被人们淡忘。但是在孙纲眼中,《修政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章的思想角度来说,《修政语》是对《大政》的深入、补充和完善。从历史角度来说,《修政语》是把贾谊从梁怀王坠马死亡历史责任中剥离的重要依据之一。孙纲说,读懂《修政语》,才能为贾谊的“无状”而鸣,才能令贾谊回归梁园。
快被遗忘的文章
贾谊在任梁国太傅的岁月,占据了他仕途生涯的一半时间,但是,他留下的政论文章,却占据《贾谊新书》的四分之三还多。不少研究者不大理解他为什么会把侧重点选择在梁国。其实,这些文章正是贾谊对梁怀王培养的思想依据,更是他给梁怀王上课的教案,也是他对大汉王朝治国的希冀,是他兼法家、儒家、道家为一体的政论家作品。
我认为,这些作品是春秋诸子百家之后三百年间第一位综合各家之长,使儒、道、墨、法汇为一体的华夏大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价值不可小视。
《修政语·上、下》正是这些文章中的佳作,是他对《大政·上、下》的深入、补充和完善。《大政》是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入手,对人民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证。而《修政语》则是对华夏历史上各位明君成功执政理念的总结,包括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现实,《修政语》已快被人们给遗忘了。我们要说的《修政语》出自《贾谊新书》。此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贾子”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
汉代以后《贾谊新书》很少出版,仅残存历史遗留版本,而且评论家对此书多有忽视。《修政语》算作是这种被忽视中重点被忽视的对象。以《修政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检索结果为“0”;知网好一点,检索出了四篇学术论文,其中只有一篇是针对《修政语》的论文,其他三篇只对《修政语》略有涉及。
唯一专论《修政语》的这篇论文,发表于1988年。其作者认为贾谊搜罗的众多古帝王语录不见于先秦典籍,也不为《史记》所引用,由此推断这些语录是出于秦汉间人的伪托,或者是贾谊自己的虚构。
从这个检索结果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修政语》已经快被大家遗忘了。
借古帝说新君
《修政语·上》中,贾谊借用上古帝王之口说出了作为君主所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
他借用黄帝的话,说:执行道是要适中的,实践仁义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深入学习、弘扬“黄帝之道”,天下才能太平。
他借用黄帝之孙颛顼的话,说:能去恶为善,就是最大的立功;去善为恶,是最大的犯罪。这需要要天天谨慎,才能做到。
他借颛顼侄子帝喾的话,说:最高的道德是博爱人,最仁惠的政治是给更多的人带来福利。所以,政要的关键在于可信;治理的关键莫大于仁爱。遵循着黄帝的道去表达,遵循颛顼的道去做事,天下就会太平。
说起帝喾,作为商丘人应该不陌生。帝喾出生于高辛,葬于高辛,也就是现在的睢阳区高辛镇。他三十岁时继承了帝位,以亳(现在的商丘)为都。帝喾在中华历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是尧、挚的父亲,也是商、周两朝的先祖,被誉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之一。帝喾是我们商丘古代文明中的佼佼者,可惜的是,我们对他的发掘做得还很不够。
贾谊在《修政语·上》还借用了尧的话,体现了尧帝能以“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之寒;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的高度要求自己。贾谊把尧的这种精神挖掘、传承给梁怀王,自然是将“梁国太傅”作为最大的责任来要求自己了。
贾谊还引用了舜帝、禹帝、商汤等历代明君的为民箴言。如舜帝的“见爱亲於天下之人,而归乐於天下之民,而见贵信於天下之君”,意思是见到亲近天下百姓的人,而将快乐归于天下百姓,这是天下可信的明君。
如禹帝的“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劝也”,意思是说百姓在挨饿,我怎么能吃得下;做了事,对人民不利,我怎么能去做。
再如商汤的“药食尝于卑,然后至于贵;药言献于贵,然后闻于卑……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多;若使人味言,然后闻言者,其得言也少。故以是明上之于言也,必自也听之,必自也择之……”意思是说,治病的药物饮食先让卑贱的人尝试,然后才进奉给尊贵的人;规诲劝诫的言论应先奉献给尊贵的人,然后才让卑贱的人知道,让人品尝食物之后才吃的人,他得到的滋味一定多;让别人先审查进献的言论,然后自己才听取这些言论的人,他得到的言论就必然很少。
因此英明的君王对于言论,一定要亲自听取,一定要亲自知道,一定要亲自选择,一定要亲自收集,一定要亲自汇总,一定要亲自实行。
借古事喻今事
在《修政语·下》中,贾谊改变了行文风格,通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位君主与粥子(鬻子,粥熊)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粥子是跨越商周两朝的人物。商代将灭亡,周朝将立之时,粥子看到商纣王无道,于是率部众弃商从周,当了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成为楚国的肇业奠基之人、楚国君主的祖先。《粥子》为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家第一部著作。
粥子提出“以自为本”,这是道家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老庄哲学与粥子之学有继承关系,所以粥子是道家先驱。东汉王符的《潜夫论 志姓篇》记载有这样一段话:“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
《修政语·下》里,贾谊也引用粥子回答周武王的一段。
周武王问于粥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柰何?”粥子曰:“唯,攻守而胜乎同器,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
周武王问老师粥子:“寡人愿守好周朝而且使他永存,进攻就可得到,出战就能胜利,我该如何去做?”粥子说:“是啊,能攻能守都能胜利,这是同一个道理。而和与严要一起备好。所以说,和可以守,严也可以守,而严不如和稳固;和可以攻,严也可以攻,而严不如和容易得到。和可以战,严也可以战,而严不如和便于取胜,则唯有和最可用。”
贾谊就是这样用历史上英明帝王作为正能量来教育梁怀王,让他将来好好做一位有出息的明君,为大汉王朝的强大,为华夏民族的鼎盛,为百姓的富足而付出。这也深刻地体现了贾谊伟大的爱国、爱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