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教育而自豪 《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序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南方出现了一所洋思中学,它原是江苏省泰兴市一所村办的农村初级中学,以三流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传遍全国,成为教育上的奇迹。出于对中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协助蔡林森校长编写了《蔡林森与洋思经验》,列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中。
21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又出现一所杜郎口中学,它是山东省茌平县一所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原来由于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差,已濒临绝境,经过十年的艰苦改革,一跃成为名闻全国的典型学校。特别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有着颠覆性变革,被誉为“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先进典型”。一时间,杜郎口中学名声大噪,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上百成千人,创造了一个神话,是教育史上又一个奇迹。
我到杜郎口中学,看到了四周都是黑板的教室,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当小老师讲解,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真正看到了我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我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杜郎口经验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
我在《蔡林森与洋思经验》一书的序言中已阐明了我对教学流派的观点。所谓流派,简单来说一是要“流”行,二是要自成一“派”。杜郎口经验已在全国流行开来,近几年已有来自全国31个省直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40余万人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偏僻的农村中学考察。
邀请杜郎口派人去介绍经验和上示范课的电话不断。几乎每个双休日,崔其升校长都要带着教师在全国各地到处奔走,讲了300多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受到热烈欢迎,真有点明星赶演唱会的架势,成为教育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全国很多知名媒体,如《新华社内参选编》、《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都作了长篇报道。
杜郎口经验扎根本土,土生土长,具有开创性,没有洋腔洋调,特别是它的课堂教学特色,绝对是原创性的,当然是自成一派。因此,杜郎口经验作为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我又协助崔其升校长编写了《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
现在,“南有洋思,北有杜郎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典型。值得深思的是,洋思经验和杜郎口经验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两所学校都是偏远农村的薄弱初级中学;
二、都有一位大胆改革、一心为公的好校长;
三、两位校长学历都不高;
四、都强调尝试自己学,要求学生先尝试、先学、先练、先讲;
五、两校经验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
六、新的教学方法一旦证明有效,两校都采取强势推进的办法,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采用。
以上六条都能解读出许多深层次的道理,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把两校经验再同“顾泠沅与青浦经验”、“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等相比较,会发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教育上的趋同现象说明了什么,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重视。事实上它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体现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尝试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先尝试,要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尝试。
我们要重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东西,深入地研究它,热情地扶植它,不要老是跟着外国教育理论屁股后面转,开口布鲁纳、闭口赞柯夫。杜郎口经验才走过十年,还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它肯定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正是有了问题才需要我们去研究。
有些人对杜郎口经验不屑一顾,说他们搞的是应试教育,并调侃说他们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遇到了一位胆大的走访郎中,服了一剂神秘的中草药。其实这种调侃并没有贬低杜郎口,恰恰证明杜郎口经验是扎根本土的,是货真价实的中国货,能把病入膏肓的病人都治好,而且效果好,已达到神奇的地步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师报》在杜郎口中学成立了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全国各地的教师到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培训,并不断帮助杜郎口中学总结经验;组织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所学校成立教育共同体,共同学习和研究杜郎口经验。
历史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外国教育理论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它不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重视植根于中华教育思想的自己的教育理论,要热情扶植自己的教育典型。杜郎口经验和洋思经验是中国教育的奇迹,解决了国际教育界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对中国教育充满信心,让我们为中国教育而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