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谭富英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年),名金福,字鑫培,号英秀,艺名小叫天,祖籍湖北武昌。与孙菊仙、汪桂芬同为京剧第二代须生传人、后三鼎甲。谭鑫培少时随父亲谭志道学艺,之后师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等皮黄名家,工文武老生。
他自组三庆、同春、同庆班社,驰骋艺坛,开创了“无生不谭”的局面,并历任精忠庙首、正乐育化会会长。谭鑫培极大地提高了京剧的地位,亲手培养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贤,为京剧奠定了百年繁荣的根基。
由此,梅兰芳尊谭鑫培为梨园汤武;梁启超称赞说:“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谭鑫培深得慈禧太后器重。一次接待英国使节,慈禧太后命他演唱《乌盆记》中屈死的鬼魂刘世昌,一段凄凉的反调唱罢,英使落泪。
慈禧太后询问缘故,英使称:“唱词不是大懂,但是感受到一个幽灵在呻吟,因此特别伤感。” 慈禧太后闻言大喜,夸奖谭鑫培唱得好,重赏谭鑫培黄马褂一件、金银若干。足见谭鑫培演唱之传神。 在谭鑫培之后,谭富英之前,支撑谭门门面的是谭家第三代传人、谭鑫培的第五个儿子谭小培。
有人曾在小报上画了一张漫画,左边画着谭鑫培,右边画着谭富英,中间画着谭小培,上面写着谭小培的两句话。他指着谭鑫培说:“他儿子不如我儿子。
”他又指着谭富英说:“他爸爸不如我爸爸。” 显然这是画者对谭五爷的嘲弄。当时有人拿着报纸让谭小培看,想不到,这位谭五爷看了哈哈大笑,连说:“画得好!”其实,谭小培并非等闲人物,他起码有三大功劳。
一是他在谭鑫培之后坚持打着谭门的大旗,以他的家学渊源和对文武昆乱的精通,以及对地道谭腔的讲究,为谭派艺术的传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二是他培育后代谭富英成材、挑班,并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使谭派艺术中兴并得以发扬光大;三是他到全国各地坚持演出达三十多年,使谭门本派艺术得到广泛的展示,同时课徒传艺,培育出称雄南北的王琴生、王则昭等优秀传人,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谭派艺术的巨大影响,就在谭鑫培身后不久,旧谭派领袖言菊朋,新谭派领袖余叔岩,谭派正宗高庆奎,谭门嫡传王又宸(谭鑫培的女婿),谭派须生马连良,谭门本派谭富英,谭派正统贯大元、孟小如,谭派亲传(实为南派须生)麒麟童(即周信芳),谭派传人夏山楼主、红豆馆主、陈彦衡和从小得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亲传的孟小冬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唱着谭派的唱腔,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等京剧码头显示出谭派艺术的深远影响。
后来的王少楼、杨宝忠、李盛藻、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奚啸伯、郭仲衡等,与他们也是一脉相传。
虽然他们在继承与发展谭派艺术的同时都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全都遵循着正统京剧艺术的规范。尤其是谭鑫培的入室弟子余叔岩对谭派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成为谭鑫培之后承上启下的领袖人物和后人学习谭派艺术的法帖。
如果说谭鑫培灌制的七张半唱片,好似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么余叔岩灌制的十八张半唱片,则似书法之颜柳欧赵,是每一位后学者入门的必修课。在这方面的传承者当数谭元寿、于世文和张学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