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现状带来的思考
凤翔泥塑由于连续两年登上生肖邮票而名声大震。泥塑产品也因而频频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要来源。现在的凤翔泥塑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有的人家还买了汽车。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在当地比比皆是。原本生存艰难
的凤翔泥塑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机。那么,它崛起的原因何在?它的发展之路能否带给其它民间文化一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行特地来到宝鸡凤翔六营村的泥塑产地,希望能探得一些凤翔泥塑的发展奥秘。
浓郁的“乡土”特色:凤翔泥塑因保留着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世人的喜爱。这里的泥塑受当地古代文化的哺育,以传统内容为主,艺术风格上粗犷大方,无纤弱之气,明显保留着周、秦、汉、唐的文化传统和风格。作品形态不一,手法细腻、造型洗炼概括、生动
夸张,形态妩媚可亲,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上世纪80年代,凤翔泥塑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银奖,而与之齐名的无锡惠山泥塑却因其有了太多洋化的东西而落败。专们对凤翔泥塑的评语是:“造型饱满、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民间味
道浓厚。”由此足见,特色是产品的“灵魂”。凤翔泥塑正是以其“乡土”的特色赢得了国内外人的赞赏。凤翔泥塑还曾先后赴美、法、澳及欧、亚、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在国外展出时,被世界儿童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
物美质优价廉:六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泥塑。最具代表性的泥塑艺人有72岁的胡深老先生及39岁的胡新民。在胡深家里,记者见到了专门布置的“展览陈列室”,挂虎、座狮、奔马、关公、钟馗……近300个品种的泥塑品布满了陈列室的角角落落。最大的有2米多,最
小的仅一个拳头大小。这些泥塑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既可以放在家里做摆设,也可以作为一个别具特色的礼品送人。价格不过是百十来元。因此,时常会供不应求。六营村的人告诉记者,即使到了最繁忙的时候,他们的泥塑品也绝不会偷工减料。因为,他们都清楚,市场
是相当严峻的,只有严守工序,把好质量关,才能将泥塑更好地发扬光大。
秉承传统不断创新:据胡深老人介绍,凤翔泥塑过去主要是作为小孩子的“耍货”。不需要什么本钱,只要捏出一些受小孩子们喜欢的造型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有太多的技巧,如今则不同,泥塑的地位提高了,群众的欣赏水平也有了新变化,一成不变的造型就会失
去市场。泥塑的新一代传承人胡新民自行开发了“斗牛”、“五毒挂片”、“十二生肖”等四十多种新品种。他还在泥料中加配糯米、陶胶、白矾等附属原料,又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从而研制出泥塑的“换代产品”,俗称“摔不烂”。新一代的泥塑产品结实耐用、重量轻巧、不易摔碎。从那时开始,凤翔泥塑便有了更广泛的机会漂洋过海,为更多的外国友人所欣赏和收藏。
凤翔泥塑在保护利用和发展上可以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它今后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记者为此走访了部分民俗研究的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意见。
原文化厅副厅长、民俗研究专家党荣华:凤翔泥塑早已不是简单地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民俗上,它已在乡土文化的审美观里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观,是一件受到大众欣赏的艺术品。凤翔泥塑今后的生存发展,首先创新是它唯一的选择;二是要不断推出民间喜爱的传统物件,保留住它的乡土味道,让乡土文化充分回归,这是它艺术价值的根基;三是保留住传统的色彩,然后在从它内在的精神和价值上进行研究和改进,不断创造新品种,上规模,上档次,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凤翔泥塑的不断发展。
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员、民俗研究专家陈山桥:凤翔泥塑从它一出现就是拿来换钱,民间一直把它称为“泥耍货”。上百年的历史都是在商品发展中走过来的。因为它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一代艺人胡新民很好地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给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