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翻译家孙仲旭自杀 译者靠稿费维持生计太难
一位翻译者之死,引起文艺界一片扼腕声。
8月29日晚,一条由网名"桥东里"发出的微博令网友震惊:"本人受家属之托,向诸位友朋沉痛通告: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先生于2014年8月28日在广州辞世,享年41岁。"与此同时,出版过孙先生译作的出版社及自媒体纷纷发布悼念文章,或贴出他生前译作目录、作品以示追念。
据悉,"桥东里"是《南方都市报》前文化记者雷剑峤,在孙仲旭家人委托下正式向世人发布噩耗,这条微博在记者发稿前转发量已达到7000余条,而该微博最新的消息发布了孙仲旭先生于9月3日举行的告别仪式的通告。网友中间不乏一些文艺爱好人士,在微博下纷纷留言祝福他一路走好、天堂无忧。
译者靠稿费维持生计太难
孙仲旭,网名Luke,1973年生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曾长期供职于广州某航运公司,业余从事文学翻译。他翻译过很多外国名家的作品,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上来透口气》《巴黎伦敦落魄记》,理查德·耶茨的《恋爱中的骗子》和《复活节游行》,伍迪·艾伦的《门萨的娼妓》,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卡佛的《火》等,共计37种(包括11种再版书)。
孙仲旭去世年仅41岁,生前患忧郁症多时,8月初他从非洲喀麦隆返回广州就已住院,译林出版社的编辑陆志宙等人还专程抽空去医院看望过他,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病情恢复得不错、回到家中静养的孙仲旭最后选择一个人回到医院,最终选择自杀离世。
记者也曾在几年前与孙先生有过网上的交流,时常关注他在豆瓣网上发出的每月购书、阅读观影随想,只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认真,在翻译事业比较执着的人。虽然翻译并非他本职工作,却热衷于在影视剧中、英文原著中寻找一种研究的快感。
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中,记者有幸与一些国内知名的译者如余中先、袁筱一、马振骋、周克希等人有接触,在他们眼中,中外译者在翻译观念上虽存有差异,但是翻译这项工作其实是在帮人类自从巴别塔一别以后再创重聚的机会。记者甚至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处了解到翻译界的稿费实在低得可怜,如果要靠这点稿费来维持生计是非常困难的事,也由此可见,业余坚持不懈地翻译出这么多作品来,对一位译者而言,惟有真正的喜欢才能做到如此。
灰色文学感染认真的心灵
回望孙仲旭的微博及豆瓣网站,都能看到一位兢兢业业的译者业余所为,除了电影就是文学和翻译,有人称他翻译了过多的"灰色文学",像卡佛、耶茨的作品都不太明朗,至少会让人觉得对人的精神是会有折磨的。在他的微博上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如今已被各大网站作为新闻标题刊出,令人触目。
书评人云也退撰文说:"译者因认真而脆弱,因想到‘为人’并且把它放在心上,而变得心事重重。他会想,我的文字不仅要真实折射原作者的为人,同时还要负载我自己的为人,这些都要被读者看到。正如某个心理学理论所证实的,人怎样看别人,也会理所应地觉得,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和角度看自己。"
作者阿乙说:"读过孙先生五六本译作,受益很多,广州见过多次,谦卑之人,就活在书本上吧。"
作家荞麦说:"大概越自省的人活得越痛苦,但您翻译的书还有写过的字,都会留下来。"
出版人楚尘说:"希望不是真的,我们的两本书刚刚译毕,还说非洲回来找机会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