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建筑师 中国建筑设计师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浙江在线02月29日讯2月28日凌晨,美国洛杉矶传来消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被宣布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美籍华人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王澍是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今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评委会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王澍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昨天下午3点半,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我们联系上了在加

浙江在线02月29日讯2月28日凌晨,美国洛杉矶传来消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被宣布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美籍华人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王澍是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今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评委会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王澍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昨天下午3点半,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我们联系上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的王澍。那边正是深夜,电话那头是王澍爽朗的北方口音。

“真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10多年间做了这么多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带来结果。”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

父亲是音乐演奏家,母亲是一名教师。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恋箫管,擅书法和山水画,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1997年,他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目前发展为近10人的团队。

象山校区和钱江时代都是他的作品

对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学生来说,王澍并不陌生。因为整个校区充满原创力的建筑风格,就是出自这位老师之手。

如果你没有去过象山校区,那么西兴大桥桥北那幢设计别致,像错落抽屉般的商品楼盘,肯定在匆匆一瞥之下,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这个高层楼盘叫钱江时代,也是王澍的作品之一。“哪怕住在100米的高度上,也能体会到住在两层高的小楼里的感觉,屋檐滴雨,窗前有树。”这是王澍的设计理念。

朱女士就把家安在了这里。昨天,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就住在得奖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房子里。”

朱女士说,“当初买房时,开发商的一大卖点就是独特的设计。”她说,“售房人员还说,平台上可以种树。我没种,不过有业主种了竹子,还挺有情调的。”

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则是王澍最大的一个作品。

“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现代建筑的实验,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自然互相对话的观念。”王澍说,占地800亩的校区,都有欧洲一个小城那么大了。结果,它在世界上产生了震撼级的反应,给的评价很高。

章建明,是王澍去年刚毕业的博士生。“他的作品争议非常大,有人说不是非常好用。”章建明笑笑又说,“但我记得一个美院老师这样评价,逛了象山校区后没有感觉到建筑的存在,但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感觉。这说明建筑完全融入在自然里了。”

主要作品在过去十年中,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逐渐建立起一种超越性与具体性兼具的实 验方式,结合对当下城市和乡土建造的平行研究,从小型建筑实验入手。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是对江南院落、风雨诗意和陶瓷运用的全新演绎;继而 将小型建筑实验植入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建造,从2001年开始设计,2007年交付使用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用200个两 层院落垂直叠起6栋100米高的住宅,每个院子均可覆土植树,实际上是用两层民宅瓦解了代表20世纪“现代性”的巨构,把俯瞰的江南传统城市的片断垂直立 了起来。

这种实验进而被大规模推广到城市区域规模,坚持思考如何在原有结构瓦解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织体,如2004年建成的 “宁波美术馆”,将废弃的航运码头改造成大型当代美术馆,空间格局的保留保存了城市人的记忆,入口的青砖高台大院修补了破损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穿越美术馆 的城市街道则尊重城市的结构,大量的钢材与木材的交替使用凸现了这块城与港交错的场所性质。

而如何让与山水共存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活用在 今天的现实,在2006年建成的宁波“五散房”中体现为一系列建筑雨水系秋令混合的“建筑原型”和不同建造法的“营造原型”,它不仅和江南园林传统有关, 也和重建中国当代本土城市的可能性有关,进而探讨如何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特有的大规模拆毁重造现象,以循环建造方式体会本土建造传统。

2001-2007 年间,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项目中坚定的实践了“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15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业余建 筑工作室历年创造的系列中国新建筑原型,不同尺度的院落,如山的建筑,如水的建筑,桥梁、堤坝、田畈、沟渠和鱼塘,和而不同的组成了一个新城。遇建筑则 密,遇山水则疏,格局依山就水,疏密得宜,曲折尽致,形成山边、屋侧、院内、檐下、屋顶、林间等一系列施教游学之处。针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拆毁现象, 搜集了近700万片就的砖、瓦、石用于校园建造,这或许是中国建筑传统在当代中国现实中的一个乌托邦。

业绩简述: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

王澍作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

中 国浙江宁波滕头村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实践案例。滕头所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实践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 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乡村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案例外观为一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馆内布置“天籁之音”、“自然体验”、“动 感影像”、“互动签名”等特色区域。“天籁之音”的创意来自中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参观者在馆内可以听到不同节气的“天籁之音”;在“自然体验”区 域,参观者可感受滕头村的生态环境,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

滕 头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外墙是用50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它们是建筑单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 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展馆内墙同样有看头。在厚厚的水泥墙上,凸显的纹理竟是竹片肌理,仿佛是排排并列的圆竹从中剖开后固化在了墙上。这是宁波工匠采用独有的竹片模板制作技艺 制成的“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