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陈洁如 张静江资助孙中山蒋介石 宋耀如被称“民国岳父”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干革命,需要钱--这个简单的道理,早在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就已经明了于心.1911年革命成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孙中山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地奔走忙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筹措革命经费.钱在谁的口袋里?自然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在每个时代都不乏头脑精明或者运气极好的人,能够看似轻易地聚敛惊人的财富,这样的人自然会进入革命党人的视野--比如1906年春天,孙中山在开往法国的游轮上遇到了张静江,后者非常慷慨地允诺:"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国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余

干革命,需要钱——这个简单的道理,早在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就已经明了于心。1911年革命成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孙中山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地奔走忙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筹措革命经费。

钱在谁的口袋里?自然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在每个时代都不乏头脑精明或者运气极好的人,能够看似轻易地聚敛惊人的财富,这样的人自然会进入革命党人的视野——比如1906年春天,孙中山在开往法国的游轮上遇到了张静江,后者非常慷慨地允诺:“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国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意思是“我相信你干革命能救中国,需要钱就跟我说”。

为什么有人愿意出钱资助革命党?你可以理解成机缘巧合,也可以认为商人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感召,愿意为国家民族之前途贡献力量。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极高风险的生意,也能够带来极高的回报。

干革命,是要杀头的,这也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革命“投资家”

张静江一生资助了两位民国大佬,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这两个人左右了辛亥年之后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命运,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足见张的眼光之准。由此获得了两位大佬的赞誉,孙中山赞他是“革命圣人”,蒋介石则称他为“革命导师”。

圣人也好,导师也罢,张静江对政局的敏感本事,要上溯到他的祖上。1877年,张静江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他的祖父张颂贤在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凭借与当局的良好关系,获得了整个浙江的盐务专营权,从而暴富。

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继承了食盐和丝绸的家族生意,并且深谙“政商合一”之道,不惜花费十万两白银,为张静江捐了个二品候补道衔。1902年张静江以商务参赞身份出使法国,迅速做起了中法之间的跨国生意,贩卖的商品包括瓷器、丝绸、茶叶、珠宝还有文物。

于是就有了1906年在船上的偶遇,当时张静江告诉孙中山,需要钱可以拍电报,暗号是A、B、C、D、E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万元)。两人不过萍水相逢,孙中山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自然心存狐疑。

1907年同盟会东京总部困窘,孙中山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给张静江拍了一封电报:“C。”不久果然收到三万法郎,孙大喜。1908年为了筹措云南和广东起义经费,孙中山又先后拍了两封电报“A”和“E”,两笔款子又如数汇到。

孙中山自此对张静江感激不尽,他命胡汉民写信致谢,并向投资人张大老板汇报起义经过和开支明细。谁知张更加豪迈,回信说:“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其实张静江的钱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来孙中山又多次问张要钱,有一次张静江也周转不开,只好卖掉了巴黎的一家茶店。

孙中山后来知道这个情况,更加敬佩张静江支持革命的诚意,说:“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背后也有张静江的财力支援。及至辛亥革命功成,孙中山两手空空、带着一肚子革命精神归国,张静江更是倾囊相助,带头捐赠巨款,以解新生的南京国民政府无米下炊之急。1914年孙中山跑到日本反袁,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说:“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但张在巴黎筹款,不能办公,便由财政部副部长廖仲恺代行其职。

秘密革命“隐君子”

除了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的冒险定律,商人们还信奉一句话:“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到了1916年,张静江开始在国民党内寻找有投资潜力的政治新星,他看中了蒋介石。两人结拜为兄弟,张静江利用自己和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大力举荐蒋介石。蒋获得孙中山器重,进而成为黄埔军校校长,羽翼渐丰。也是通过蒋介石,张静江和另一位极具投资眼光的人扯上了关系,他就是宋耀如。

宋耀如和张静江相比,远远称不上有钱,为世人所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儿女们声名显赫:大女儿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二女儿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三女儿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因是“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有“民国岳父”之称。

但这些都是后来的故事,在辛亥风云变幻之际,还没人能预料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前途。宋耀如其实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一面传教布道,一面兴办实业。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为教会印刷《圣经》的利润,其后做起了机械进口生意,在19世纪末的上海,他是最早的大买办之一。

不过经商赚来的钱大部分被他押在了革命党身上,早在1894年,宋耀如就认识了孙中山,为孙的革命抱负所折服,开始积极投身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筹建工作。孙中山对他也相当重视,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曾当面邀请宋耀如出任总部评议长。

但宋婉拒了,称自己只想做“秘密革命家”——表面上仍然是个牧师,暗中为革命党奔走筹款。后来孙中山曾经有书信赞宋耀如为“隐君子”:“宋君嘉澍者,二十年前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二十年来始终不变。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

无奈的结局

张静江与宋耀如两人的交集,主要来自裙带关系——蒋介石在宋美龄之前已有妻子陈洁如,就是张静江给撮合成的;而蒋后来宣布与陈洁如离婚,迎娶宋美龄,也是张静江的主意,其间少不了与宋家往来穿梭。

这两位辛亥革命的支持者与投资家,日后命运却也殊途同归:宋耀如在民国初年致力于铁路事业,和孙中山一起到各地考察,有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之宏愿。“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宋耀如也随之举家避难,1914年回国,1918年在上海病逝。

张静江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于蒋介石政见不合。1929年国民党“三大”上,张静江被排挤,从此远离权力核心。抗战爆发后,张避难国外,吃斋念佛消磨余生,1950年在纽约病逝。

他们都是最好的投资家,猜中了革命成功,却猜不中革命者的结局。

张静江(1876-1950)

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1902年任清政府驻法商务参赞,开始在国外经商,并资助革命党活动。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后,张静江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晚年淡出政坛,一心修佛,佛名智杰。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纽约。

宋耀如(1864—1918)

原名韩教准,字耀如,生于海南文昌县。1877年前往美国。1885年大学毕业获得神学学位,教名查理·琼斯,又称宋查理。回国后在上海成为实业家和传教士,开设“美华印书馆”,印行中文版《圣经》。暗中资助革命,并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18年因肾病在上海逝世。共有三子三女:霭龄、庆龄、子文、美龄、子良、子安。

■ 轶闻

张静江与孙中山互赠对联

孙中山、张静江私交甚好,1923年张静江卧病,孙中山荐留德名医为张诊治,手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对联赠张。1924年底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张静江抱病赴京探望,孙见之泪下。1925年孙中山逝世,4月2日,灵柩移至北京西山碧云寺,张静江手书对联悬挂寺中石龛,曰:

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

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新京报系列插图/鲁嘉

撰文/本报记者 武云溥

本文撰写参考了潘荣琨、林牧夫《张静江传》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