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祺诗词艺术 谈诗词的留白艺术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往往通过了了几字的描述,即可展现宏大的场面或达到高远的意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区区二十个字,就不仅表现了登临鹳雀楼所感受到的壮观之景,又领悟了志当高远的朴素哲理.在诗中,诗人没有告诉读者具体是哪座山,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中的山是高耸峻峭之山还是茫茫群山;也没告诉读者是哪片海,而是让读者自由遐想这海是存于内心思想的辽阔大海还是可见的林海或云海.如此以独具张力的诗词表现手段,在最

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往往通过了了几字的描述,即可展现宏大的场面或达到高远的意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区区二十个字,就不仅表现了登临鹳雀楼所感受到的壮观之景,又领悟了志当高远的朴素哲理。

在诗中,诗人没有告诉读者具体是哪座山,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中的山是高耸峻峭之山还是茫茫群山;也没告诉读者是哪片海,而是让读者自由遐想这海是存于内心思想的辽阔大海还是可见的林海或云海。如此以独具张力的诗词表现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自己的表现空间,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空间。这种创作的表现空间和留给读者的联想空间,就是诗词的留白艺术。

留白,也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留下悬念,留下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足以奔驰的辽阔草原。留白艺术不仅在诗词领域,在书法、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也是同等的重要。留白不是创作时留下的真正空白,而是希望通过空白即先由作者预留空白然后由读者填补空白的这样一个过程去达到内容丰富的创作目的。

它是一种巧妙的诗词创作表现手法,也是构建诗词灵空意境的必要手段。晚唐诗词理论家司空图在论述“境界”时就提出“象外之象”之说。

象,即指可以感觉到的表象。前一个“象”,是指作者所描述的带有感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后一个“象”,是指读者借助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想象之后显现在心目中的意象。

其中,后面所指的这个“象”,就是本文所指的“留白”。司空图还进一步阐述对“境”的理解:“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近而不浮是指要求作者将事物具体地生动地表现出来;远而不尽是指作者要用所表达的事物积极地调动读者无穷无尽的联想;而韵外之致,也就是读者通过无限遐想而达到的传神的蕴藉之美。

近而不浮即写实,远而不尽即求虚。写实而求虚就是留白的基本过程,借实而扩虚就是运用留白手法展示留白艺术的最终目的。

写实时,不必曲写毫芥,而要深得其神;求虚时,不能脱离形象,又不拘泥形象。虚实留白,需掌握尺度,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但诗词不可过实,亦不可过虚。过实则死板,如焦土枯叶,了无生机;过虚则空幻,若镜花水月,莫名其妙。因此,诗词创作宜讲究留白艺术,即有实有虚,虚实相间,以实带虚,以虚扩实,达到既充盈又灵空的艺术境界。

唐朝“苦吟诗人”贾岛所作《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中的“松”字,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想象答案,可以是一棵硕大粗壮的古松,也可以是几棵年代未久的小松。而“童子”,就更有遐想的空间了,是男童或女童,是书童或琴童,甚至是或立或坐或卧,全凭读者充分自由联想。

接下去的“师”、“山”、“药”、“云”等,贾岛并没有一一写实,而是用几个简洁精炼的字词铺叙。这种字词以不指实的留白形式出现,是贾岛故意省去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白境况。

这些虚化甚至空白的描写,并非诗人无力具体描述,而是他有意为之,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积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诗词字面中的残缺部分,以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一半由作者写的,另一半是由读者通过自由联想后填补的。只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地留下空白,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多样性,才能丰富作品本身的多元性。诗词的留白艺术,是诗词创作者的即兴之作、神来之笔,更是留给读者享受快乐阅读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