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生畅谈尼采“艺术哲学”
生活是什么?生活有什么价值?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会永不停止这种思考和探索。
3月21日(周一)晚七点整,白云校区三教104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者视野——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迎来第600讲,主讲嘉宾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周兴先生,他主讲的主题是《尼采的艺术哲学》。
“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来回摆荡”,孙周兴教授借助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这句话在讲座中阐述了悲观主义文化的两个特点:有限的生命以及无限的重复,尼采认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孙周兴联系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与悲观主义》一书,阐述了希腊文化的含义以及尼采对希腊悲观主义文化的否定。他指出,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文化留给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则是科学与民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希腊文化不仅造就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而且也赋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文化主题。
孙周兴认为,尼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的热潮中,尼采这位反传统、传扬自由的哲学家是鲁迅、郭沫若等五四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核心人物;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正在进行,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的思想对一批正处于郁闷、迷茫的青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个时期是从2000年至今,尼采文化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将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孙周兴特别谈到一位对尼采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在尼采看来,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
尼采同时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社会上有人认为“哲学无用论”等观点,孙教授进行回应,他认为,哲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哲学具有教育作用,让人敢于面对死亡;二是哲学让人的脑子变得更为清楚、眼界更为开阔;三是哲学能让人“好好说话”,是一门教人说话的艺术。
孙周兴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著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等;主编有《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欧洲文化丛书》等。
讲座由学院团委、研究生处、文学院、学生会共同主办,文学院负责人周卫忠教授主持并现场点评,他认为“孙教授的讲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