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珠的紫砂 浅论张宝珠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我曾在网上看过著名画家张宝珠先生的不少画作,深感其作品底蕴深厚、大气磅礴。当我从友人手中看到大型画册《精神家园》(中国十大山水名家集)、《张宝珠2012年挂历》、《逸品鉴藏·张宝珠卷》、《岱宗望府》、《张宝珠画集》等画集以及部分报刊所刊载的画作时,更使我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令我感动的是那情真意切的朴实画格,令我震撼的是那古柏苍松所体现出的时代画魂,令我激昂的是那雄浑壮美的山水画意,令我回味的是那意味隽永的悠长画韵……观赏张先生的画作,使我看到了画家笔下自然山水所富有的勃勃生机和艺术的生命气息,使我感受到了画家所传递出的气象万千、思接千载的宇宙精神,使我体味到了那具有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趣和审美价值。
一、写意松柏诠释"国家"符号
张宝珠先生擅长山水,兼工花鸟、书法,尤其以松柏画为甚。颇能详传"松柏"形神,尽写"松柏"风骨,凸显"松柏"精神,故画坛对其有"张松柏"之美誉。我品读张先生的画作,尤其是以松柏入画的大山水制作,深深感到这些画作体现出了一种代表民族特质、国家形象、宇宙精神的特殊气韵。
因为他的画或八尺、或丈二的大制作很多。并不是因为人能画大画,就会有这种大气象。古人讲:"大画忌空"。我以为大画不仅忌空,而且易空、易松、易散,不容易凝神聚焦。
可是我看到的张先生的大画,真是大制作、大气势、大内涵、大境界。诸如他的巨幅画作《国泰民安》、《黄山烟云》、《万壑松风》、《泰山回马岭》、《幽谷飞瀑》《岱宗雪霁》等一批大画,整体面貌古朴苍润,气势恢宏,颇有吐纳天地宇宙之气、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
而在山石的处理上,皴法多变,瀑布、流泉、房屋、古寺之景也都有工细之处,与整体风格、气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他的大画以大气、豪气、生气所贯通,形成了整体的豪放美、气韵美。
正如石涛所讲的"作书作画,无论老手新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于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石涛《画语录》)张先生在画中所表现的松柏之形,更是展示出了千年松柏屈虬盘结、遒劲苍朴、郁郁葱葱、铮铮铁骨的特色。
他笔下的泰山、黄山、九华山、崂山等名胜,他笔下的那些古松苍柏、大河巨川所代表的、所蕴涵的精神特质,使人观之,禁不住就会想到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化的传承、社会道德的美誉。
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代表了国家的一种绘画符号。我以为,凡是能绘制出具有时代特征、民族风采、社会潮流、国家气象的大制作、大气势、大内涵、大境界的精品力作,特别是能够反映祖国山河的万千气象,树立中华民族精神,抒发中华儿女高远志向和博大仁爱的情怀,宣扬至刚、至阳、至纯、至正的浩然正气,那就是笔墨所诠释的国家符号。
正如傅抱石、关山月所画的《江山如此多娇》,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徐悲鸿的《奔马》、吴作人的《中流砥柱》等画作,都是诠释和代表国家符号的经典之作。
众所周知,以山代表国家、民族的象征、比喻,比比皆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山曾是权势的象征,"山主人丁,水主财"。山水还象征着君子所追求的崇高美德,宽阔宏大而不自矜,温柔敦厚而又循循其理,中庸公平而又勇敢坚定。
山水是世人"所常处"、"所常乐"、"所常适"、"所常亲"的向往和追求。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精神的集中表现。松柏作为山水画的一部分,在中国道教中,就一直被奉为"长寿"之象。
常有"松鹤同春"、"寿比松柏"之说。松柏还被历代文人所青睐,在众多的典籍中都有所歌咏。诸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南朝梁·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唐·李白"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宋·韩琦"霜凌劲节难摧抑,石压危根任屈盘";明·于谦"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到古人对松柏的爱和所寄托的"忠贞"、"刚直"、"耐霜"、不畏风寒等优良品质。
松柏即为文人傲骨风霜的象征,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遭遇如何坎坷,它仍是独立风骨,个性挺拔,不屈不挠,昂扬向上,表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画作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反映当今社会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丰富内涵。当前,文艺界提出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张先生的许多画作中都反映和体现出了这种与民族、民生息息相关的情怀和思想。所以,我认为他的作品传扬的松柏精神,实则是反映的社会、时代、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笔墨豪健吞吐山川烟云
中国画的根本特点在于笔墨,它不仅是造型创境的手段,也是表情达意、表现文人意趣的最佳载体。张宝珠先生的恩师著名画家黑伯龙先生对张先生的笔墨功夫有过很中肯的评价,曾在1988年10月写道:"他从临写清代‘四王’入手,继承明代之唐寅、仇英,上溯宋元之马远、夏圭、黄公望、倪云林诸家……,纵观他现在的绘画作品,笔墨间充满着生活气息,他所写之古柏蟠曲苍虬,充满了柏寿力度感,造型多龙钟壮美,体现出他对松柏的挚爱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他对祖国锦绣河山的一往深情。
"
从张先生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笔墨技法出于传统,而不拘泥传统。我以为,他的笔墨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他用笔大胆、老辣、灵动活泼。有时如挥舞金刚杵,力能扛鼎;有时如铁枪横槊,横扫千军;有时如脱兔跳跃,灵动活泼……。
这类作品如《汉柏》、《松风泉韵》、《泰山道中》、《仙居图》等。其次,他的用笔豪健有力,收放自如,并以书法笔意入画。写出了泰山浑厚巍峨的雄姿,勾勒出了苍松古柏的雄秀。
其线条遒劲老辣,灵动优美,富有节奏和韵律。第三,他用墨突发奇想、肆意挥洒、酣畅淋漓。在浓淡之中见灵性,在淋漓之中显气韵,在枯湿之中散烟云。诸如《深壑寻幽》、《风雨归舟》、《山雨欲来》、《钓乐》、《松下论道》、《秋山萧寺图》等作品,创造了"元气淋漓、气吞八荒、山川氤氲、松风摇曳、气韵生动"的诗画意境,使人观之如入画境之中,能体察到阴晴风雨四季之变化,感受到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笔墨之美,营造出了很强的艺术氛围。
正如荆浩在《笔法记》所描述的"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对张先生的笔墨特点已有许多美术家、评论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其中有的人评得很准。黄格胜先生称赞他的画:"用笔劲健,如飞如动,造型简略而愈见精神。墨色鲜活如雨洗青山一样,正如杜甫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
用笔气息纯正,用墨则韵味十足。"陈玉圃教授指出:"张宝珠大笔狂墨,逸笔草草,于洋洋洒洒中尽得意思所在,是真得‘意蕴之妙’"。支英琦先生说张先生的画:"苍古朴拙乃其表,秀润丰腴乃其质",说其"简约笔墨,无限情长"。
观赏张先生的作画,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当他挥动起如椽巨笔创作大幅巨作时,他舞动的不仅仅是手腕、臂膀,更是他调动起他生平所有的修养,积累和练就的内在功力、技法。只有他胸罗万象,融通古今的笔墨之道,才能使"技"近乎于"道"。
他的写意山水,写意松柏之所以能达到"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完全得益于他五十余年的苦修勤练。据他的弟子讲,他曾70余次登临泰山写生创作。可以说,泰山的山石松柏已成为他生命和创作中的一部分。
他立足于齐鲁大地,多次游历孔林孔庙,多次到千年古刹灵岩寺,描摹那森森古柏的雄姿。深厚的齐鲁文化孕育了他的创作思想,也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而他浏览崂山、昆嵛山,学习道家的文化遗存也为他创作山水画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体现,诸如《松下论道》、《松林听泉图》、《吟松》、《柳荫独钓图》、《仙居图》等。
三、超乎象外意取心中丘壑
观赏张宝珠先生的画作,看他笔下的泰山、黄山,有时感到只是有那么一点点朦胧的印象或是一种意象,有时看到的是一种浑化的景象,仿佛是在一派浑沌中而透出一线光明。并不是那种维肖酷似的真山真水。清·王昱说:"又一种位置高简,气味荒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也。
"清·沈宗骞认为"作画以气体浑璞为贵,"推崇"笔墨之轻圆灵活"清·布颜图认为画道之妙,在于对"苍莽浑厚"的领会,要创造一种朦胧、酣畅而又浑涵无尽的境界。
我认为张先生的画就有这个特点。我理解张先生笔下的山水、松柏是他心中的"丘壑",心中的"松柏"。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再现、写生或是描摹的自然山水。也就是说,他所写所画的是他心中的意象,是他内心创造出来的藉以表情达意的内心景象。
正所谓"超于象外,尽得环中"。这是他游历万千,视通广大,师古师今师自然而后得出的"心有主宰,神会天地"的抽象之意。他以物形而育化之,成为一种心中的意象,也就是将自然山川、松柏之形,经过凝神、概括、抽象,成为一种新的意象,即心源之象、情感之托、意趣之载。
正如古人所讲的"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这正是内得心源的真谛。
所以对于张先生的画作,需要细细品读、反复咀嚼,因为他的作品不是那种一览无遗的作品,而是因为其内涵深厚,寄情育化,藏象于心,寓趣于象外,这正是使人能够耐看,能够吸引人们因此而所思所感的关键所在,能够达到"能居、能游、能乐"的艺术境界。
这也正如画家自己所言:"我特别钟情于孔子故里的松柏,心仪于它那种坚韧不拔、傲霜凌雪的伟丈夫气概。可以说这些自然之景早已化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每当我拿起画笔,总是涌动起种种情高意远的遐想和感觉。此时,或为山,或为石,或为云霞,或为林泉,或为青山迭翠,或为春水绿波,随意应手,倏若造化,而都出于情,出于爱,出于沉思,出于憧憬。""我尚抒发而轻摹拟,略形貌而重精神。"
张宝珠先生的画真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走龙蛇万象吞"。
据介绍,张宝珠字还浦,号苍斋主人,1945年生于济南。20世纪60年代师从黑伯龙、陈维信先生学画,又受许麟庐、宋文治、何海霞、董寿平等名家指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画院专业画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1995年至今分别应中南海邀请作12*2米《雄峙天东》和6*2米《云壑松瀑图》巨幅山水。其作品曾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新疆等30余城市展出,还应邀参加全国七、八届《当代中国花鸟邀请展》、《中国画精品展》,并多次应文化部邀请去保加利亚、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地展出。
1993年5月,在日本横滨美术馆办个人画展,《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多次对其作专题介绍。
不少作品收藏于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多幅作品选入中南海、中央电视台藏画等共40余种画集中。出版个人画集10本。作品传略被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当代画家词典》、《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等20多部辞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