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明思聪画 王子明:“宁可病死不能穷死”的思维何时绝迹
雾霾天气刚刚有所好转,春节过后,从山东到浙江,各地的地下水、河流污染又成为焦点;2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又报道,在山东茌平,数十村庄地下水遭遇污染,只能喝邻县自来水;更骇人的消息则来自环保部——20日,该部证实,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似乎已经有很久,如此严重的污染事件未再进入过我们的视野,而“癌症村”这个刺眼的词语,也仿佛是十几年前的名词。如今,这些极端场景却又集中地呈现出来,是新近才有的么?显然不是——比如在山东茌平,流传一句领导名言,“宁可病死,不能穷死”,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过去10多年里,茌平“迅速实现由欠发达县向全国百强县的嬗变”;也是在这10多年里,可怕的污染与莫名的疾病,已让当地村民无奈、麻木,习以为常。
如今,这样的景象再次让我们触目而惊心,或许缘于一个特殊的背景——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步,并用了一个无比感性的词语——“美丽中国”。这样的提法令人振奋,也开始让我们重新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而从上述景象中,我们却清晰地看到,“美丽”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什么?是丑陋、恶心甚至死亡的威胁!“美丽”这个词是感性的,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或许难以有确切的路径和方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绝不应止于心灵鸡汤式的道德劝导,而应从“美丽”的这些反义词入手,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戒,去消除它们,以及它们背后那些早已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
由此,不得不再回头看看那个口号——“宁可病死,不能穷死”。这样的话,已难用正常人思维去理解,在某些人口里,却又那么理直气壮;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是否能保证,这样的思维已然绝迹了呢?